寓意好的生僻字取名(如何看待取名用生僻字并提提你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何看待取名用生僻字并提提你的建议

取名应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字体,这应该是大多数人认同的。名字,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符号,太生僻的字,外人叫都叫不出,会影响了交际。另外,小孩在小的时候,一些僻字或笔画太多的字当为自己的名字,往往写不好,在被老师批评的时候,会让自己失去自信心。记得小时候,有个同学名字有个“懿”字,总是写不好,同学也总叫错,这让他很烦恼。最近现实生活中就发生一件因为名字太过生僻,而无法保研的事情发生。就是因为其名字中有“頔”(di)字,其寓意虽然是美好的,但是电脑中却没有收入这个生僻字,因而误了女儿的终生。所以不建议使用生僻的字取名。

如何取名,综合一些资料,除了不用生僻字之外,建议如下:

男女取名不可太中性。自古以来,万物分阴阳,上有天,下有地,人分男女,如果打破了阴阳的平衡,自然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就比如男女姓名,如果起名太过中性,都不好。本是男儿身,却起了一个偏向女性化的名字,其性格慢慢也会趋向女性化,甚至影响未来的婚姻状况。而本来是女儿身,却起了个男人的名字,性格反而会因此变得太过刚直,因此会影响实业和婚姻。

不能与家族中长辈同名。这可以说是一大忌讳,如果孩子起名同长辈一样,那么张口闭口喊叫之间,就如同喊长辈一样,这样不是乱了辈分吗?而且还属于不尊重长辈,冒犯长辈。

名字不要有谐音。比如现在网上出现的名字:高富帅、史真多、杜蕾斯等名字,这些名字喊出之时,容易让人多想,甚至会让人嘲笑,孩子因此会多出很多烦恼,甚至因此伤了自尊,再严重点的可能因此找不到工作。

取名字切忌不要崇洋媚外。在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叫做:张彼得、李保罗的等。虽然这些名字听起来十分新颖,但是作为一个传承几千年的文明古国,难道连起个名字都要带“外国字”才行?这样的名字,会显得不伦不类。

取名还有好多学问,比如根据命中五行进行取名等等,像五行缺水便用与水有关的名字。取名要避开一些贬义词等等。

父母用繁体字,生僻字给孩子取名,这是一种“文化自卑”你怎么看

父母给孩子起名字,不论用繁体字还是用生僻字或是现代汉字,都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文化自卑”。这种心里状态只能说,多少有些“与众不同”的感觉而已。

给自己孩子起名字,那是父母的权利,就像买一辆小轿车,愿意的话可以去选择一个自己中意的牌照。给孩子起名字,只要自己喜欢就妥妥地幸福。(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

但是,问题来了。太过于繁复的汉字除了另类以外,真不见得有啥好处,反倒是为难了孩子,也会为难老师。动辄十几笔画或者几十笔画,孩子写起来不是一般的费劲!想要孩子记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一个小视频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个小女孩,他父母给起的名字,孩子上学后,总是记不住,写不来。回到家里向父母哭诉:为什么不给我起一个“王一一”的名字啊?当时,我看到这个视频后是哭笑不得。细品,孩子的要求不无道理。

一个人的姓名就是自身的符号。不论多有含义、多么另类、多么有文化,实际就是符号而已嘛。这个符号对于有的家族有谱书的,那就是家族的传承。

谱书是一个家族的前辈编撰的,具有很好的文化传承意义,具备了“一脉相承”的重要意义。后代不论天涯海角,看出生,看姓名,就能准确判断出是不是本家族的人。

谈到谱书,本作者家的谱书,先辈在逃荒的路上给弄丢了。等到定居了,繁衍后代了,需要起名字的时候,没有谱书参照,近支的家族还能统一,其他远的支脉就随便起名字了。因此,目前本作者的家族的后代,起名字那就是个起个的了。时常本家族有事儿聚在一块,我无法辨识准确,尴尬了。

啰嗦了一大堆,回到问题。父母给孩子起名字,那是自己的事,不存在自卑不自卑的问题。过去穷人家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猫,狗,燕子……不少,图稀好养活,实际是一种享受“平平常常”而已。

为什么满清皇子的名字大多用生僻字

满清政权入关后,积极学习汉族文化,致力于民族融合,有许多政策都是延续了明朝的传统,皇子起名规则上也借鉴了明朝。纵观明清两代皇子的名字,生僻字都挺多的。

之所以会大量采用生僻字起名,主要是受明清皇嗣起名规则的局限,以及方便百姓“避尊者讳”。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为了方便后代子孙见面好论辈分,明分支,朱元璋给26个儿子的子孙后代都定下了代表辈分的字,每个儿子后代的辈分字都不相同。

详情如下图

朱元璋确定了辈分字还不算,他自己信奉五行,还规定了子孙名字的第三字还必须带上五行元素,就是带上金木水火土的偏旁。为了避免同一代人同名,连元素周期表里的字都被用到名字里了。

清朝以康熙皇帝为分水岭,之前都是按照满语起名字,予以美好的祝福就可以,不用考虑辈分。从康熙的儿子们开始,皇子起名时就遵循汉人起名字的方式,辈分字+名字。

康熙定了下三代的辈分字为“胤、弘、永”,乾隆皇帝续了“永绵奕载”,道光皇帝续了“溥毓恒启”,咸丰时续了“焘闿增祺”,溥仪退位后还增了“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十二字。虽然大清朝到溥字辈就亡了,可老祖宗定下的辈分字,爱新觉罗的后代还是可以继续沿用的。

规定辈分字的同时,同辈兄弟的名字部首也必须都是一致的。如康熙的儿子是“胤”字辈,名字都带“礻”。孙子是“弘”字辈,名字都带“日”;重孙是“永”字辈,名字都带“王”。

一般来讲皇帝的儿子都不少,皆用同一个部首的字起名,且都得是寓意较好的字,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很多皇子的名字都是生僻字,甚至是为了好寓意拼出来的字。

再者,古代讲究避尊者讳,父亲的名字儿子不能用,皇帝的名讳全天下都要避讳,甚至生活中直接写出来、读出来都是大不敬,要想方设法找到同义字替换或者干脆写成错别字。皇子名讳采用生僻字,也就是寻常百姓平时根本用不到的字,大大的避免了皇子登基后,百姓皆要避其讳的麻烦。

由于清朝皇子都用相同的辈分字,新皇继位时,其众兄弟都面临避讳改名的问题。如雍正皇帝胤禛继位后,其兄弟们的辈分字“胤”都改为了“允”;毕竟皇子数量多,能继承大统的就一位,一人改比兄弟们都改方便多了,于是乎后来的皇帝登基后都是改自己的名字,如嘉庆皇帝“永琰”改成“颙琰”,道光皇帝“绵宁”改成““旻宁”。

明清两朝皇室辈分字的应用也有所不同。

朱元璋给自己所有儿子的后代都安排了辈分字,意味着朱家子孙都要按照辈分表起名。无论是是哪个支系,什么辈分,是皇帝近支还是闲散宗室。而清朝只有近支宗室男丁起名才可以遵循皇子“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的辈分字,同是爱新觉罗的后代 ,却早已分出个亲疏远近。宗室远近的划分标准最初是以康熙为界限的,康熙的子孙都算近支宗室,可能是康熙子孙实在太多了,后来改成雍正的后代才算是近支皇室。 爱新觉罗家其他的支系都采用区别于皇室的其他字作为辈分字。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