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之悲的作品(中国古典文学中所知道的有黍离之悲的作品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中国古典文学中所知道的有黍离之悲的作品

据传说,这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且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后来,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
《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选自《诗经··黍离》。黍离是诗经里的一首,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作者不可考。
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每读此诗,都会被吟唱者心中那股浓浓的忧郁哀怨所感染,一唱三叹的语式又让感伤的情绪显得格外深沉、强烈。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让诗人“心忧”的到底是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诗人好象很突然地就忧虑起来了。从诗的字面看,三章的内容简洁明了:诗人在茂密成行的黍稷之间徘徊,便情不自禁忧伤起来,而且伴随着黍稷的成长(出苗-成穗-结实),那股伤感越来越浓(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郁积在诗人的心里无处宣泄,不得不仰望苍穹,一声长叹: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如此忧郁悲怨却又不能说出只有自己才清楚的“心忧”的缘由?压抑着诗人的显然是一股沉重强大、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抗争的势力。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诗人是不能说?不愿说?不敢说?而这一切一切的诱因竟是地里逐渐长熟的庄稼!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诗人究竟有没有相知者呢?如果有,那相知者一定与诗人有着同样的身份、同样的处境、同样的感触、同样的难言的苦衷。
这首诗作于西周灭亡后: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日宫殿夷为平地,种上庄稼,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

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回答问题:李清照后期作品所具有的“黍离之悲”是怎样体现

要说起李清照的词,那可是超过了她的诗,她在词上可谓天赋异禀,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早年由于家境富足,创作的作品自然免不了一些少女情怀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可是,中年丧夫,又没有子女,改嫁后婚姻仍然不顺,又离异,这是一个女人最大的悲哀,以至于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多了些许凄凉。
作为一个女人来说,她的事业是成功的。家庭却是不幸的,晚年生活孤独,虽有一腔报国热情可是才华无处施展,满腔抱负无处释放。她和第一任丈夫赵明诚可以说是有共同语言的,可谓郎才女貌,她们共同创作了许多诗词歌赋,就因为这样,她也无法走出中年丧夫的悲痛和思念,别人也不好走进她的灵魂深处。晚年生活看似孤独落魄,可是李清照自己并没有觉得,至少她的精神生活是富足的。
李清照作品风格
李清照是历史上少有的女公卿,被称为易安居士。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都有着极高的追求。她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思考别人思考不到的东西,就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一个有着现代女性人格的封建社会女子,她超越了所在的时空,所以注定被人误解,背负着沉重的国仇家恨,人生的磨难让她的理想国越走越远。

李清照古画像
李清照作品中体现的爱国,对时局的评判,追求男女平等。她开创了中国女性作家爱国主义的先河,她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除了感情生活的另外一面。宋朝的朱彧说她是当朝妇女之首。现代文学家胡适评价李清照最妙的地方是用白描的手法写词,所以他能影响很多人。因此后世也应该推行白话文。北宋时期的文坛主要以小令为主,李清照之后便开启了慢词。她不会随波逐流的用当时的文字风格,而是自创了一番体系。李清照擅长用比喻的手法以写物明志。喜欢用人们熟知的一些典故,用通俗的语言让人们理解文意。李清照擅于用语言表现音乐的优美,词本身就是歌词的一种,她能从口语中提炼出生动的文学语言,这才最显示个人功力。用文字和音律把控情感,李清照站在女性的角度,用抒情的手法展现少女的天真和少妇、寡妇的不同状态,离别相思各有风格。继承了婉约派的写作手法又有了自己的创新。

黍离之悲最早的作品来源于哪一首古诗

《诗经 王风 黍离》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李清照后期作品所具有的“黍离之悲”是怎样体现的

李清照后期作品所具有的“黍离之悲”是通过她后期写的诗词反映的。
如《声声慢》中的“乍暖还寒时候,更难将息。”
《临江仙》中的“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等

有一句词:“恋桥边红药,年年难知为谁生”是出自哪篇作品

扬 州 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
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
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
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是姜夔的自度曲。
扬州于宋高宗在位期间,曾两次遭到金兵的破坏。淳熙丙申至日,即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词人于扬州第二次被劫后的第十六年,路过扬州,有感于扬州今昔之变化,追怀丧乱,写下了这首词。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