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徐渭被认为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天才,但他的字为何看起来“满目狼藉”?徐文长传这篇文章的特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明代的徐渭被认为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天才,但他的字为何看起来“满目狼藉”

曾经我看北大的一个美术鉴赏的课,那个老师提到了徐渭的字。他说这些字歪歪斜斜的,无论是跟颜真卿比还是跟怀素比,或者跟王羲之比,徐渭的字都像是不及格的学生作业但是徐渭一直以为自己的字是最好的,虽然提到徐渭大多是提及他的画家身份而不是书法家的身份,但是徐渭在晚明的时候确实是当时非常著名的书法家

在晚明的时候几乎整个社会都认为徐渭的这些字太牛了。根据那个老师的说法,晚明其实很流行这种字,这种与众不同的字。所以我们要放在明末的语境里去理解这些字

而那些崇拜徐渭的人比如齐白石、比如郑板桥,他们看过徐渭的画后都说:“愿做青藤门下走狗。”徐渭别号青藤,但是徐渭认为自己的画只在自己的本事中排第三。从这可以看出来徐渭对自己的书法有多自信。

我是怎么看这些字的呢?可能我们看惯了那些正统的书法后,对这些东西总感觉“不合规矩”,比如现在的“丑书”,普通人一定觉得很难看,但是这些丑书却能得到部分书法家的认可。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在故弄玄虚,其实我认为不是这样。

因为有时候我写字也有这种体验,一个字写起来整体上并不好看,但是写的时候很流畅,总有一种韵味在里边。

或许我们不要把这些字当文字看,我们要当做符号来看。

因为如果你仔细看这些字,其实作者的笔力还在,但是他们不按结构、不按规矩去写了。有时看书法的论文说,用书法来表现天地、表达阴阳,有时候你看那些字确实有一些中国传统的哲学的味道在其中。

我愿意这样理解,一个富有诗书的人在传统的眼光中一定是温文尔雅的人,但是富有诗书的也有放浪形骸的人。普通人都喜欢温文尔雅的人,但是在很多读书人的眼中放浪形骸者的地位其实更高,因为他没有那种世俗眼光的限制。

比如最开始的油画一定很逼真,颜色也很讲究,但是一到印象派他们的油画的色块就开始很粗糙,因为他们完全可以说自己是为了“达意”。但是如果你问现在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即使他不懂那些画,他也一定要说印象派的更有艺术性。这是完全相反的两个例子,因为油画不是中国的传统,但写字人人都会。但是他们的问题是共性的。

徐文长传这篇文章的特点

从表面上看,袁宏道在这篇传中突出写了徐文长的奇,其人奇,其事奇,他在传末总括一句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传中用“奇”字的地方,达八九处之多:“奇其才”,“益奇之”,“好奇计”,“诗文益奇”,“病奇于人,人奇于诗”,“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徐文长不平凡,他的一生也不平凡;突出写他的奇,自然是抓住了这个人的性格与行事的特征。但是,袁宏道写这篇传的主旨还不在于此。这篇传的主旨,应该是传中所写的徐文长“雅不与时调合”这六个字。科举的不利,使徐文长成为一个失意的人,愤世嫉俗的人。他“屡试屡蹶”,终生只是一个秀才,“不得志于有司”,当然无法发挥他的才能,实现他的抱负。因此《徐文长传》主要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怀才不遇的封建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描写他的狂放与悲愤,以及他不惜以生命与世俗相抗衡的悲剧命运。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