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动物:亚洲象yà zhōu xiàn
发布时间: 2023-07-11

亚洲象-象科亚洲象属动物

视频加载中...

【动物简介】:

亚洲象(学名:

Elephas maximus Linnaeus

),别名大象、亚洲大象,属于长鼻目、象科。亚洲象是亚洲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长达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颌突出口外的门齿,也是强有力的防卫武器。象的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盖颈部两侧。四肢粗大强壮,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皮厚多褶皱,全身被稀疏短毛。头顶为最高点,体长5~6米,身高2.1~3.6米,体重达3~5吨。

野生象现已很少,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驯养的家象、役象很多。中国的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屡遭猎杀,破坏十分严重。

属于优秀保护动物。

展开全文

【物种学史】:

物种进化过程图

已知象的最早祖先是满利象兽(Moeriiherium),也称始祖象,生活于北非的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早期。始祖象有36枚牙齿,其上颌的第二门齿较突出,以后可能演化为象的巨牙。它们的鼻骨也稍稍前伸,也许当时就有一个短的象鼻了。

至渐新世,始祖象演化出埃及象兽(Phiomia)。埃及象兽再演化出古柱牙象(Palaomasiodon)。这两种象上颌的一对门齿已显出象牙的形式,鼻骨开始前伸,以支持一对原始的象牙。这些象的牙齿总数已减少到26枚。但它们的下颌仍相当突出。

到了中新世,从埃及象兽演化出掩齿象( Steg-odon)和嵌齿象(Gomphotherium)。掩齿象的象鼻已有相当长度,牙齿总数约12枚。象牙已相当突出,下颌也较短,可能是现代象的祖先。嵌齿象因下颌很长,被认为是发展的一个侧支。

古柱牙象在美洲上新世演化出柱牙象(Mam-mut),于更新世灭绝。柱牙象居住在森林里,牙齿上有乳头状尖突,适于切割树枝和根。掩齿象在上新世演化出猛犸和现代象。猛犸与现代象十分相似,主要区别是猛犸的牙有一定程度的弯曲。

秦岭淮河地区

亚洲象化石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南更新世中、晚期地层中均有发现,已报道的化石虽很少,但是追溯到中世纪,长鼻类动物化石的分布却很广。早在20世纪30年代古生物发掘工作中就发现,中国河南安阳殷墟距今3000~4000年前的遗址中,就发现了亚洲象遗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也有关于野象的记载。近年来在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又发现有近6000~7000年前的亚洲象遗骨。

中原地区

中国历史文献中有大量文献记载中国中原地区亚洲象的分布信息。这些地点不仅有亚洲象化石发现,而且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如河南安阳殷墟、江苏扬州、浙江绍兴、广西灵山等地,在较长的历史时期有亚洲象生存。福建的漳州、漳浦,广东的潮州、潮阳、汕头、惠州、恩平、海康,广西的博白等地有多次历史文献记载,表明这些都是亚洲象频繁活动的地区。

云南省

云南不仅有亚洲象化石的发现、众多的历史文献记载,而且至今还有一定数量野象的分布,表明此地区向来为野象适宜的生存、栖息地。由此可以看出,7000多年以来,中国野象的分布曾北起河北,北纬40°06;南达雷州半岛南端,约北纬19°;东起长江三角洲的上海马桥附近,约东经121°,西至云南高原盈江县西部的中缅国境线,约东经97°。也就是说,在南北跨纬度逾20°、东西跨经度近14°。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范围内,曾有大量野象栖息。亚洲象化石发掘地点及历史文献记载地点由北向南的增多,表明亚洲象分布由北向南迁移的总趋势。

分布变化

中国野象分布区域变迁的总趋势是分布北界逐渐南移。目前所知,距今3000年以前,亚洲象曾分布于黄河以北的河北阳原一带。之后,随着气候变冷,亚洲象逐渐向南退缩。隋唐时期,亚洲象在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长江流域还很常见。由于人口增多,12~13世纪,亚洲象在闽南一带绝迹,17世纪亚洲象在岭南、广西绝迹。18世纪以来,在中国大陆的绝大部分地区已经找不到亚洲象的踪迹。目前,亚洲象在中国的分布仅限于云南省西部、西南部的少数几个地方。亚洲象总的分布趋势是从北向南的退缩,但在历史上有从南向北迁移的反复现象。例如,目前所知,在公元前700多年~公元前200多年、公元580~908年、公元908~1050年这i段时间内,曾出现野象的多次北返现象,分布北界也几度北移。

按照其变迁的情况,中国学者文焕然等(1995)将亚洲象的分布变迁月分为8个主要阶段。

中国野象分布变迁图

第一阶段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以阳原盆地及黄河下游等地为野象分布最北地区,其北界在黄河中下游以北毗连地带的阳原县丁家堡水库及化稍营大渡口村附近,向东推移到北京、天津,向西推移到(山西)晋中盆地及今西安稍北。

第二阶段

公元前900多年~公元前700多年,以长江流域为最北地区,其北界在淮河、秦岭一带,野象即栖息于长江流域及宁绍平原等广大地区。其主要证据是云南昭通后海子,河南淅Jil下王岗,江苏扬州、秦州、吴江黎里乌金漾、苏州,上海嘉定方泰、马桥,浙江湖州(吴兴)邱城、湖州(吴兴)菱湖镇、桐乡罗家角、萧山、绍兴、余姚河姆渡等地遗址中发现的亚洲象遗骨。

第三阶段

公元前700多年~公元前200多年,以淮河下游干流近海南北地区为最北地区。其北界在秦岭、淮河下游干流近海一带。《尔雅》一书约从战国时代就已开始汇集,到西汉才完成。其中, 《释地》在记叙中国古代一些地区的著名物产时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南方”是指中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关于“梁山”今地的说法很多,其中比较正确的有三种,即浙江绍兴一带、四川盆地中梁山县高梁山一带及福建省漳浦县梁山一带。其实《尔雅》是大概泛指战国到西汉时代秦岭、淮河以南许多山地、丘陵的著名物产中有野象、野犀。这意味着春秋末战国初的野象分布北界已移至秦岭、淮河一线了。

第四阶段

公元前200多年~公元580年,以长江流域为最北地区,其北界为淮河、秦岭。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I盆地野象栖息情况,除前述《华阳国志~蜀志》外,汉杨雄《蜀都赋》、晋左思《蜀都赋》都提到“象”,说明从战国到晋代,四川的野象分布北界仍在长江以北,但是晋以后逐渐变化,到唐代及以后,野象分布主要限于川东江南,尤其是今重庆到綦江一带。

第五阶段

公元580多年~公元1050年,以长江上、中游及浙江中南部、福建中北部山地丘陵为最北地区,其北界呈“兀”字形,从杭州湾、钱塘江下游干流北岸,经湖口,转北到淮河上游,再转西接秦岭段,到今淅川稍西,又转南经宜昌,至今澧县稍西,再转西到长江干流南岸。以公元908年为界,此阶段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

长江下游未见有关野象的记载,似已无野象分布。至于长江中游北部,据载,唐高宗上元(公元674~676年)年间有象至华容(今华容县)。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曾有将长安皇宫动物园饲养的象只在长江中游北部的荆山之南放生的记载。

2.后期

长江下游已无野象,长江上游的野象分布如上文所述,已退缩至南黔北一带。长江中游北部,据《宋史~五行志》记载:“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有象至黄陂县(今县北),匿林中,食民苗稼;又至安(州名,今湖北安陆县)、复(州名,今天门县)、襄(州名,今襄樊市)、唐(今河南唐河县)州,践民田,遣使捕之。明年(乾德元年)十二月(公元964年8月18日~8月15 13),于南阳县(今市)获之。

第六阶段

公元1050~公元1450年左右,以闽南、岭南大陆部分为最北地区,其北界在南岭阳山、南朝宋始兴郡伊水口(今韶关市)、始兴北境、武平、上杭等地稍北。闽南、岭南野象生存的历史悠久,从多处发掘出土的野象遗骨、遗存(如:福建的闽侯昙石山、惠安,广东的封开黄岩洞、高要金利琅塘、南海官山西樵石,’‘西的柳江四案甘前岩、都安九山、南宁豹子头、灵1lI龙武山乞丐岩等)可为一证。《淮南子~坠(地)形训》中记载四方及中央的气候、物产等:“南方阳气之所积,暑湿居之。……其地宜稻,多兕象。”同书《人间训》记载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时,粤有“犀角、象齿、翡翠、珠玑”。这个“粤”是指两广等地,这意味着秦朝初年,由于岭南一带野象、野犀众多,所以“犀角、象齿”才能作为主要特产提出。其后,本地区一直为野象的栖息地。

第七阶段

公元1450年左右~公元1 830年左右,此阶段又可分为东、西两部分。

1.东部

以雷州府(包括今雷州半岛)、博F!_1、横州(今横县)的北境、十万大山一线为一条北界。以雷、博、横、廉、钦地区为最北地区之一。东部地区的野象分布点南移至北纬23。以南小片地区,并且在本阶段内相继灭绝。

2.西部

以广南府(今云南广南县一带)、元江府(今云南元江县一带)、景东府(今云南景东县一带)、顺宁府(今云南风庆县一带)、盈江府(今云南省盈江县一带)的北界为另一北界。以云南高原南部为另一最北地区。本阶段在近8000年来气候冷暖变迁中出现了明清小冰期,野象分布地区属于南亚热带南部或北热带。

第八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