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钓鱼歇后语故事(关于姜太公钓鱼的歇后语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关于姜太公钓鱼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关于姜太公钓鱼的歇后语相信大家都知道,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该歇后语的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姜太公钓鱼的歇后语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释义】今多比喻心甘情愿的落入别人的谋划。

  【出自】典故出自晋·苻朗《苻子·方外》,文载:“太公涓钓于隐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尝得一鱼。鲁连闻之,

  往而观其钓焉。太公涓跪石隐崖,不饵而钓,仰咏俛吟,及暮而释竿。”

  【故事】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吕尚,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他在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地方。那里是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统治的地区,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己的注意,建立功业。

  太公常溪旁垂铃。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再钓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

  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

  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相关典故】

  1、姜尚的钓法奇特,短干长线,线系竹钩,不用诱饵之食,钓杆也不垂到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

  2、一个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尚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

  3、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才干,他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着聘礼,亲自前往磻溪应聘,并封姜尚为相。

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

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释义 “太公”,即周初的姜尚,又称姜子牙.姜太公用支钩不挂鱼 饵钓鱼,愿意上钓的鱼,就自己上钓.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故事 太公姓...

姜太公钓鱼歇后语故事

姜太公钓鱼歇后语故事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3000多年前,老太公姜子牙闲居在渭水,当他听说周文王礼贤下士,便到渭水之滨垂钓养老,以垂钓磨其性、固其志、温谋略、习战法。他垂钓的特点:一在大江河边,二不用饵、不弯钩,三远眺江河之波涛,近闻林中之鸟鸣。周文王听说姜太公的贤能,就不辞辛苦地来到渭水河边请他出山,这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后来周文王与周武王得到姜太公的辅助,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姜太公钓鱼的歇后语

姜太公钓鱼(歇后语):
姜太公钓鱼 —— 愿者上钩
典故出自晋·苻朗《苻子·方外》,文载:“太公涓钓于隐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尝得一鱼。鲁连闻之,往而观其钓焉。太公涓跪石隐崖,不饵而钓,仰咏俛吟,及暮而释竿。”
今多比喻心甘情愿的落入别人的谋划。类似的故事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典故
姜太公又称姜尚,字子牙,东海上人。他是周倾商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和西周的开国元勋,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被称为“周师齐祖”“百家宗师”,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姜尚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说是漂泊不定、困顿不堪,但是他却满腹经纶、壮志凌云,深信自己能干一番事业。听说西伯姬昌尊贤纳士、广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歧。但是来到西歧后,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荐,而是来到渭水北岸的磻溪(今陕西宝鸡市陈仓区磻溪镇)住了下来。此后,他每日垂钓于渭水之上,等待圣明君主的到来。
姜尚的钓法奇特,短干长线,线系竹钩,不用诱饵之食,钓杆也不垂到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一个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尚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
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才干,他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着聘礼,亲自前往磻溪应聘,并封姜尚为相。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帮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自己也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姜子牙钓出的可谓是一条“王候大鱼”。
成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源于此。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歇后语被我们大家所熟知,这是发生于商周时期的历史传说故事。
商纣王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并且还不用鱼饵,但钓到了很多鱼。文王见到了不用鱼饵钓鱼,觉得这是奇人,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于是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现在,姜太公钓鱼比喻心甘情愿地中别人设下的圈套。

姜太公钓鱼的歇后语是什么

姜太公钓鱼的歇后语是愿者上钩。

姜子牙钓鱼的方法很奇特:鱼竿短,鱼线长,用直钩,没鱼饵,钓竿不放进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一个叫武吉的樵夫来到河边,看到姜子牙用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像您这样钓鱼,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

姜子牙说:“你不知道个中缘由,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王与侯。”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招揽人才,他断定年逾古稀的姜子牙是栋梁之才。

扩展资料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