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达克纪念馆兔年首讲启幕,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带你回溯苏州河建筑文
发布时间: 2023-07-11

今天下午,邬达克纪念馆举办了“建筑可阅读”——上海文物历史保护建筑系列科普讲座之“邬达克那个年代的苏州河建筑文脉”。主讲者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廖方,他以邬达克和苏州河为线索,串联讲述一系列经典城市历史场景。在他的娓娓叙述中,一段浓缩的上海城市发展脉络仿佛被置于时光的温度中浸润,如水中茶叶一般舒展苏醒。

苏州河古称“松江”,亦称“吴淞江”,是太湖流域和上海之间物资运输的重要渠道,流经市区内的这一段习惯称为“苏州河”。苏州河两岸曾经是上海民族工业的摇篮,见证了上海工业及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脉络。建筑师邬达克自1918年辗转到达上海至1947年离开这座城市,恰亲历了苏州河的这一历史阶段,邬达克的许多建筑作品,也融入了苏州河的建筑文脉,共同成为展示上海城市风貌变迁的重要印迹。

自外白渡桥向西回溯,以西藏中路、成都路、长寿路、江苏路、凯旋路等道路为界,苏州河流域分段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在历史上也对应着商贸、仓储、工业、学区、郊野等不同的主体功能,伴随时光流转,向两岸街区纵深生长出“万花筒”般绚丽多姿的建筑文脉。

展开全文

外滩-西藏路(东段)是开发最早,历史建筑最密的区段。位于此段的广学会大楼、浸信会大楼姐妹楼,是苏州河的城市传奇之一,也是建筑师邬达克的重要作品。浸信会大楼坐西朝东,广学会大楼则坐东朝西,两幢楼成“U ”形,体量完全连接,各自的出入口则分别设在虎丘路和圆明园路上,巧妙地让不同业主建设的两座大楼最大程度地共享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在这座1932年竣工的大楼上,建筑师邬达克的设计风格明显从古典主义风格向艺术装饰(Art Deco)风格转向。虽然大楼的立面形式语言仍有很深的哥特复兴风格烙印,与先前落成的慕尔堂的哥特复兴风格具有明显的联系,包括尖券窗洞,细长的束柱等,但这些元素却不是依据古典的样式构图,而是以新的摩登的样式出现,鲜明而又简洁地附着在阶梯状折线收缩的建筑体形之上,体现出了装饰艺术派的特征。

邬达克还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迁入浸信会大楼内,这里由此成为了一批经典邬达克建筑的孕育地。在之后的1933年、1934年,令邬达克闻名遐迩的“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和“远东最大影院”大光明电影院相继落成,这两座地标建筑的艺术装饰风格更加鲜明突出,影响力更为深远,被学界认为拉开了上海城市建筑艺术装饰风格时代的序章。

苏州河流域的西藏路-成都路区段,历史上多为物流仓储设施,四行仓库就位于该区段。据上海地方志记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趁列强无暇东顾之际,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促使国内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代表着北方金融实力的是盐业、金城、大陆、中南等银行,人称“北四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则与辛亥革命前成立的浙江兴业银行和浙江实业银行关系密切,代表江浙金融实力,人称“南三行”。它们构成华商银行的主力。从20年代中期起,由于发生了五卅运动等反帝斗争运动,国内民族情绪高涨,中国人纷纷将他们在外商银行中的存款转移到华商银行。华商银行迅速崛起,1924年到1926,华商银行的地位逐渐超过了外国银行。邬达克的传世之作国际饭店,正是由“北四行”投资兴建的“上海四行储蓄会大厦”。

苏州河流域的长寿路-江苏路区段业态较为复杂,产业建筑类型丰富。上海的第一家啤酒厂诞生于这一区段。1911年,德商在江宁路处设立上海第一家啤酒厂——联合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商标为“UB”(联合啤酒)。1919年被挪威商人汉记收购,改名顺和啤酒厂。仍使用原“友啤”商标,平时该厂就叫斯堪脱维亚啤酒厂。1935年啤酒厂的大部分股票被英商巨头维克托·沙逊所认购,并在苏州河南岸宜昌路(现址)购地扩建新厂,并易名上海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啤酒商标“UB”仍继续保持,而且在标签上写着“斯堪脱维亚的继承者”。这座位于宜昌路的啤酒厂由邬达克设计,平面呈马蹄形,占地面积约11,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2,700平方米,现代派风格,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啤酒厂,在东南亚也享有盛誉。现存历史建筑有临宜昌路灌装楼、办公楼和临苏州河的酿造楼等,于2005年华丽转身,被改造为梦清馆——苏州河展示中心。

苏州河流域的江苏路-凯旋路区段,是“历史学区和高档住区”板块,不仅有圣约翰大学(今华东政法大学校址),还有圣玛丽亚女中(今市三女中校址),今日网红“哥伦比亚生活圈”。圣玛丽亚女中,也是邬达克的作品。这座教会出资修建的校园中的教堂(景莲堂)并没有墨守成规地独自矗立,而是与校舍融为一体,共同围合出完整的室外草坪场地,为师生提供更实用的整体校园环境。“哥伦比亚生活圈”中则有两座邬达克设计的住宅:地中海风格的孙科别墅和英国乡村都铎风格的邬达克自宅,后者是邬达克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居所,也是现在邬达克纪念馆和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的场馆。

在邬达克那个年代,凯旋路以西的苏州河流域还是一片郊野,但也已随着上海的城市发展出现新的设施。伴随着日益繁荣的国际往来,当时上海“新受福音者”日益增多的这一人口学变化,扩大了西式墓葬的需求,社会名流马相伯牵头发起在新泾港修建息焉公墓。这座墓园中的教堂息焉堂也是邬达克的作品。息焉堂虽然规模不大,却是上海现存教堂中唯一的拜占庭式教堂,经历重大变革而幸存,是一处有特色,有故事,可阅读,值得探究的上海教堂案例。

作者:沈湫莎

图片:受访者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