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中的飞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古诗,寒食的主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寒食》中的飞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寒食 / 寒食日即事

唐 ·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中的“飞“字用得好,用得妙。可与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经典绝句中的“绿“字媲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古诗,寒食的主旨

1、《寒食》主题:诗人借古讽今,含蓄表达了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的嘲讽。

2、《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知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4、写作背景: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道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内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容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