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区安邑办在什么街?放弃易守难攻的安邑,迁都到无险可守的大梁,魏惠王为何作此决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盐湖区安邑办在什么街

 盐湖区安邑办事处位于市区以东城乡结合部,209个国道、运三高速、运侯高速、大运二级公路穿境 安邑街道而过,交通便利。全办下辖32个村民委员会、39034口人,60086亩耕地。主导产业以小麦、棉花、经济林、运输业为主,2006年全办人均纯收入3390元。全办建有2所中学,18所小学,4500余名学生。建有乡镇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所31个。   山西省运城市东部的安邑街道办事处。北魏期间428年,原安邑县(治所在今夏县西北禹王城)被分为南北两县,其中的南安邑县治所位于此处。北安邑改名夏县后,南安邑被称为安邑。县境内拥有古代著名的盐湖“解池”之一部分,元代时为盐运、盐政之便在城西数华里处盐池畔筑凤凰城,后演变为运城县,安邑由县改为镇属之。

放弃易守难攻的安邑,迁都到无险可守的大梁,魏惠王为何作此决策

安邑,曾是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它坐落于黄河北岸,地处黄河与汾水的交汇处,城池坚固,易守难攻,而且农耕非常发达。虽然没有大梁富庶繁华,但在老安邑人看来,这里有天然的优越感,因为当时的安邑是大魏国的权势中心,是国都,是王城!

(安邑古城遗址)

公元前361年,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安邑易守难攻,可为什么魏惠王要决意迁都无险可守的大梁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安邑地处陷阱,被秦、赵、韩三国包围。

在多次征战中,魏国的国都安邑屡次遭受威胁,一旦秦国、赵国和韩国联合起来攻打魏国,安邑是随时可能被攻破的。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吧?无论魏国如何强大,无论魏国的战线拉多远,只要有一国军力把安邑围起来,那魏国的都城就岌岌可危。虽然安邑易守难攻,但卧榻之侧岂容有他人鼾睡?

(春秋战国地图)

二、大梁是魏国第一大城,地处平原,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自李悝变法以后,大梁成了魏国最大的城市,地处黄河南岸,和北岸的安邑遥相望,虽然不是王城,但这里的城市规模实在大气磅礴。大梁在丰腴的平原之上,南边是逢泽大湖,北边是黄河,水陆皆四通八达,这里是中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各大商贾和能工巧匠纷纷入驻,商铺林立,文风昌盛,连各国的名士也争相开馆办学,说它是中原地区的文明中心一点也不为过。天时地利人和,在大梁建都确实非常合适。

三、魏王想摆脱安邑贵族制约。

(魏惠王剧照)

既然安邑曾是王城,这里有老贵族们权势一般都很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魏王的发挥,魏惠王此举意在摆脱贵族制约,加强中央集权。

对魏国威胁大的是齐国和楚国,当时的大梁确实无险可守,但魏国迁都大梁以后,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巩固错失。

首先,魏国将平丘、户牖、首垣和轵道这几个地方拿到手,这是魏国拿地和韩国换的(韩国弱小,迫于压力,不得不换)。随后又向赵国换来了泫氏,这是河东和河西的交通要道。有了这几个地方,大梁的几个板块联系就更紧密了,再没有薄弱的地方,把几个不好控制,或者说不重要的地方送出去,换来了非常重要的军事据点和交通要道。如此一来,魏国的形势就一片大好。

(大梁城旅游区)

其次,迁都大梁后,魏惠王将这里的城池修建得非常宏大,城池更加坚固。大梁都城周长30多里,高约5丈,设12个城门,四面都挖有又宽又深的护城河。从此以后,大梁成了战国时期最大,也是最坚固的都城,只有齐国的都城临淄能与之相提并论。

总之,趋利避害是人和动物最基本的特征,所以笔者认为,至少在当时看来,魏国迁都大梁是明智的选择,此举也让中原各国的竞争更加激烈。至于魏国一步步走向衰亡最终灭国,这是后续很多一系列因素造成的。

分享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和观点,我是醉爱谈历史,欢迎关注!

战国时期,梁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此举是否正确,可以同孝文帝迁都做一下对比吗

魏惠王迁都大梁的真正原因,是要成为东方的霸主,也就是实现自己在战国称霸的目的。在魏惠王迁都大梁的第四年,鲁、卫、宋、韩四国向魏惠王称臣,这引起了赵国和齐国等诸侯国的不满,于是赵国进攻卫国,魏国的出兵援救卫国,进而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的派出田忌和孙膑领兵,于是爆发了齐魏之间的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最后以魏国的战败而告终,楚国和秦国也看准魏国战败的时机,接连出兵占领了大片土地。但魏惠王一意孤行坚持对赵用兵,最终虽然攻下了邯郸迫使赵国臣服,但自己也元气大伤。随后魏惠王发动了对秦的反击,迫使秦国归还侵占的魏国领土。
到了在这个时候,魏惠王终于实现了自己迁都大梁的初衷,实现了称霸尊王的目的。除了齐楚两大国之外,魏惠王嫣然成了天下共主,不过这个“共主”是要加上引号的。因为相对于魏国的旧都城安邑,新都大梁的战略位置更加不利,如果说安邑是三面受敌的话,那么大梁则是四面受敌。
同时魏惠王迁都的目的是称霸尊王,表面上看这个目的似乎达到了,但实际上魏国发动的多次战争,真正获益的是齐国和秦国,秦国借机取得了河西之地,而齐国则成当时为天下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最终的结果导致了发生了魏齐两国的徐州向王事件,实际上魏惠王被迫承认了齐威王的霸主地位,因此可以说魏惠王迁都大梁是得不偿失的。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一下北魏孝文帝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为了实行汉化政策,同时摆脱旧势力对自己的影响推行新政。和魏惠王的迁都相比,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对内改革,而魏惠王的目的是对外扩张,目的不同结果各异。
通过迁都和汉化政策的推行,孝文帝对内的改革获得了成功,达到了自己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统治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明君和庸主之间的差异和区别。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