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觉扬州梦(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幸名出自哪里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幸名出自哪里

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遣怀》 此诗是杜牧追悔十年扬州生活的抒情之作。作者因政治上落魄失意,在扬州十年载酒行乐,倚红偎翠,过着毫无拘检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恍如梦幻,一事无成,反倒落了个轻薄负心郎的名声。“十年”极言时间之长,“一觉”形容醒悟之快,“梦”字比况往事如烟,使失落的心情跃然纸上。次句的自嘲自解,进一步地抒发了辛酸悔恨之情。这两句轻松中凝聚着沉重,诙谐中饱含着沮丧,忏悔中蕴藏着怨愤,言短意长,耐人玩索。俞陛云说,诗人“不怨青楼之萍絮无情,而反躬自嗟其薄幸,非特忏除绮障,亦诗人忠厚之旨”(《诗境浅说续编》)。此语可谓提示了真正的内涵。请采纳~

求类似于“少年不知愁滋味”、“十年一觉扬州梦”的诗句

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

2.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刘过

3.韶华不为少年游。恨悠悠。——秦观

4.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唯有少年心。——章良能

5.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晏殊

6.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意思

扬州十年的纵情声色,好像一场梦,醒悟回头,却在青楼女子这中落得一个薄情的名声。《遣怀》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代表作品之一。

扩展资料: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牧常在园中嬉戏。

杜牧在26岁中进士,先后官至弘文馆校书郎,淮南节度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黄州、睦州刺史等职。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其为“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为什么说无扬州不江南

唐宋江南的唯一核心,就是扬州!

古人难道不知道扬州在江北?

隋炀帝诗云: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古人清清楚楚知道扬州在江北!

隋炀帝诗云: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明明确确认定扬州为江南。

唐代杜牧在咏扬州二十四桥的诗中谓:“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扬州生活了十多年的诗人当然知道长江在什么方位!

宋朝宰相王安石吟唱:“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位江西人依然把扬州视作江南!

宋 朝 苏轼一样视扬州为江南:”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明代状元杨升庵在《浣溪纱》中云:“江都犹唱宝儿憨,断肠春色在江南。”这是四川人眼中的江南扬州…

清代,纳兰若容,《忆江南》:江南好,佳丽数维扬。自是琼花偏得月,那应金粉不兼香。谁与话凄凉?

而他们认为的今天的江苏长江以南地区呢?唐宋古人称呼为:江东!

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在吴中(苏州)起的兵。

王安石题扬州: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题苏南: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杜牧题扬州二十四桥:秋尽江南草未凋

杜牧题苏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以前发过的帖子:

其实,江南这个概念,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唐诗宋词所构建出来的文化江南,另一个是现代的新江南!

如果说是现代的新江南,那肯定不包含现在的扬州,没有这个经济水平就不要去参与了,让一大票经济发达的城市们去占C位。

但是,如果说是唐诗宋词里面的江南,那就只有现在的扬州能够担当核心了。

当然,这是最早的唐诗所构建的文化江南,到了明清时期,苏杭发展起来了,文化江南的概念扩大,苏杭囊括了进去。

网上现在对扬州是不是江南争论不休。就是没有搞清楚到底说的是现代的新江南还是唐诗里的文化江南。

更有甚者,甚至说“烟花三月下扬州”“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下的是南京或者苏州甚至杭州等等,这很有趣。还有一种质问声色峻厉:扬州分明在江北,怎么会是江南?!

实际上,这种声音把“在”与“是”混为一谈了,或者说,他们“小”看了江南。

扬州在长江以北,这是任何一位小学生站在地图前都可以作出的判定。这属于地理常识,古人也知道。

隋炀帝在《泛龙舟》中说得非常清楚:“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若单从地理角度考察,今天江南核心区域苏州也不在江南,而是江东。“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现成的例子。这江东便是吴中(苏州)——项羽早年起兵伐秦之地。

真正的地理上的江南,倒是长江中游南岸区域,如此说来,是不是有些可笑?

抛开地理概念说扬州,就回到了争论的焦点。以扬州为江南,首先它是一个文化概念。

唐代诗人杜牧在咏扬州二十四桥的诗中谓:“秋尽江南草未凋”,在扬州生活了十多年的诗人当然知道长江在什么方位;宋朝宰相王安石吟唱:“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位江西人依然把扬州视作江南;明代状元杨升庵在《浣溪纱》中云:“江都犹唱宝儿憨,断肠春色在江南。”这是四川人眼中的江南扬州……前几年,苏州大学范伯群教授和台湾学者陈信元先生合作发行了一套丛书《名家广场·江南风情》,展现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绍兴五城文化风貌。视扬州为江南,苏州大学的范先生会不知道扬州在江北?

隋开皇九年,隋文帝正式改“吴州”为“扬州”,这里的这个扬州,就是现在的扬州!如果扬州当时还没有金陵繁华,隋炀帝怎么会去扬州?

现在大多数的人,都是在治所上下功夫,扬州治所在这里、扬州在那里查个底掉,但是偏离了最重要的一点:扬州是因何出名?——当然是繁华!那么,只要紧紧找出繁华的证据就可以了。

早在西汉时的广陵,就有十四万人口了(有史书记载),可见繁华之一斑。

至少春秋起,扬州就是玉石雕刻加工中心,扬州周边方圆千里可没有玉石矿,既然(金陵)南京或者苏州杭州值得“烟花三月”去观赏并且更加值得“腰缠十万贯”去消费的话,为什么玉石中心不是在南京等地?扬州不繁华的话,手工业会发达?没有大量的富人定居扬州使得财货相聚,会有这样的玉石消费能力?苏州在唐宋时候被古人称为江东,苏州经济的发展,是在明朝中期开始的,崇祯年间的《吴县志》,对阊门一带的繁华夜景有这样的描绘:“千家灯火似扬州”,如同今天形容苏州无锡是小上海一般;那么杭州呢?那要等苏东坡去修苏堤然后再等待南宋改造发展了…

扬州的繁华,在明清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扬州的税收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要知道当年扬州所在的江南省的税收是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的。京剧的前身四大徽班也是在扬州并且从扬州前往京城的。

从隋朝开始,歌咏扬州的诗词开始越来越多,几乎所有关于扬州的柔丽诗句均出于隋后:什么“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还有死都要死在扬州的“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朝),什么“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宋朝)等等等等,光唐诗就五百七十多首,唐诗宋词中,杭州主要有名的就是钱塘,苏州是姑苏,而扬州处处都有名,广陵,维扬,江都,雷塘,竹西,瓜州都能在唐诗宋词中出现!还有著名的那句“扬一益二”,这句话可是在唐朝出现的,可不是说的隋朝以前的九州之扬州省!“扬一”说的就是现在的地理的扬州。

人民文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