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寡居三十余年也不回到唐朝?回到唐朝,你最想回到哪个皇帝执政的时期如何施展自己的所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寡居三十余年也不回到唐朝

文成公主宁愿寡居三十年也不回大唐,不是她不想回,而是回来之后,于公于私都没有她呆在吐蕃的好处多。

贞观15年(公元641年),随着唐太宗李世民颁发的一道诏书,大唐宗室女文成公主便在使者的护送下,远嫁吐蕃,而她的夫君,就是在吐蕃历史上拥有极高地位的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其实也算是一波三折,在数年前,松赞干布曾遣派使者向大唐提出求亲,但被唐太宗给拒绝了,之后,为发泄不满和向大唐示威,松赞干布出兵吐谷浑,意图用武力让大唐答应他想娶一位公主要求。

李世民没跟他废话,直接派大将侯君集出兵征讨吐蕃,经历了一场大败后,松赞干布马上来了个道歉三连,并以着厚礼向大唐求亲。

而唐太宗这次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从宗室中选出了一位女子,即文成公主,将其嫁给了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之后,与夫君松赞干布的感情颇好,两人共同生活期间,松赞干布不仅为她建造了著名的布达拉宫,还派遣吐蕃子弟前往长安学习汉文化,可以说,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不仅改变了松赞干布本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唐与吐蕃的文化交流。

但在公元650年,由于34岁的松赞干布英年早逝,就让文成公主被迫寡居,期间,唐高宗李治曾下诏要接回文成公主,但却被她拒绝了,最终在寡居三十多年后,病逝于吐蕃。

从公元641年嫁入吐蕃,到公元680年病逝,文成公主一共在吐蕃生活四十年之久,而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她更是寡居了三十一年,相对于大唐的繁华而言,吐蕃的生活条件自然是较之大唐相去甚远,况且大唐还是文成公主的故乡,但为何她拒绝了唐高宗,选择留在吐蕃呢?

有句话叫做回不去的故乡,到不了的远方,实际上,文成公主选择留在吐蕃,不是她不想回到长安,而是她的身份,不管是从公私任何角度来讲,都不如不回去,回到长安未必就比留在吐蕃好,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外部环境,也没有了她回到长安的条件,因此,她才会宁可寡居吐蕃,也不愿回到长安。

在嫁给松赞干布之前,文成公主只是一个名叫“李氏”的宗室女子。

并非她没有名字,而是在史料中根本就没有记载,包括文成公主的家庭情况,也没有相关记录,史书上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唐宗室女”便就此一笔带过。

不过有一种说法,说文成公主的父亲,正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弟李道宗。

这种说法的证据有两个,其一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正是李道宗亲自护送的,其二是送亲团在达到吐蕃后,文成公主的夫婿松赞干布对李道宗行的是子婿礼。

究竟文成公主的父亲是谁已经无从得知,我们能从史料中看到的是,在松赞干布第二次向大唐求亲后,唐太宗在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册封了一位女子李氏为文成公主。

经过一年的准备,在贞观十五年,唐太宗诏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大唐送亲团自长安出发,开始奔赴数千里之外的吐蕃。

从长安到吐蕃,一路艰难险阻,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先进的交通工具,即便是皇家送亲团,也只得靠着脚力和马匹一点点前进,而在这送亲途中,就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故事。

据传说,文成公主一行人在离开长安后,走走停停,这一日来到了荒漠高原上,由于离家已久,文成公主十分想念父母,便拿出带在身边的一个宝镜,因为在她离开长安前,她的母亲说如果想念母亲,拿出宝镜就可以看到。

满怀欣喜的文成公主,在拿出宝镜后,原本满怀期待的她,瞬间十分生气,为什么呢?原来在宝镜中,不仅没能看到母亲,反而看到自己满面愁容,因此,文成公主一生气,就把宝镜摔在地上。

而碎成两半的宝镜,见风就长,很快长成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而这座山,就是我们如今在青藏公路旁所看到的日月山。

类似于这样的传说有很多,一个个传说,把文成公主进吐蕃的艰难险阻,生动地描绘出来,终于,在一路跋涉后,文成公主一行到达了吐蕃境内。

而早就得知消息的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禁卫军在多日前就远道相迎,双方最终在柏海(扎陵海,黄河河源)附近相遇,宾主双方互道礼节后,各自折返。

值得注意的是,在互道礼节的环节中,松赞干布对李道宗所行的是“执子婿之礼”,对礼节十分重视的古代,这个子婿之礼的意义就非同一般。

能行这个礼节,就说明了松赞干布对于大唐是打心底的臣服,并把自己的位置摆到低唐太宗一级,这才有了“执子婿之礼”。

也正因为这个姿态很低的礼节,让后世多猜测文成公主是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毕竟松赞干布是对着他施礼的,但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明李道宗与文成公主的关系。

不管如何,文成公主这算是来到吐蕃了,也从此,她和松赞干布开始了九年的恩爱日子。

对于松赞干布而言,能迎娶一个大唐的公主,是一个天大的福分,他曾坦言,自己的祖上都没有一个人能和大唐通婚,而今自己能娶到文成公主,实乃万幸,而为了表达他心中的激动,以及表示对文成公主宠爱,松赞干布决定为她建一座城堡。

“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松赞干布

这座城堡,就是我们熟悉的布达拉宫,如今它依然巍峨地耸立在青藏高原上,向后人诉说着当年的那一段故事。

婚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可谓是伉俪情深,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的“赭面”风俗,松赞干布干脆下令停止,而为了配合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更是换下毡裘,穿上丝绸衣服,让自己从里到外更像中原人。

除此之外,一直对中原文化向往的松赞干布,借助文成公主这层关系,每年派遣大量的吐蕃子弟前往长安,进行中原文化的学习,这些吐蕃子弟,也为双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根据吐蕃书籍《贤者喜宴》的记载,文成公主进藏后,很快被松赞干布封作王后,这不仅仅是双方恩爱,更是对公主本人的一种认可。

事实上,文成公主在来到吐蕃后,也为吐蕃带来了不少先进的中原文明,根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一书记录,公主的嫁妆中,有各类典籍著作三百余种,营造与工技的书籍60种,而关于医学类的,如诊治各类病症的书籍,多达一百余种。

这些书籍,对当时的吐蕃而言,好处不言而喻,再加上公主本人也是博学多能,在她的影响之下,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吐蕃的开化进程。

更重要的是,由于文成公主的存在,吐蕃与大唐成为了“亲家”,有了这层关系,双方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在文成公主的不懈努力下,汉文化在吐蕃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吐蕃也在汉文化的滋养下,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在这种氛围之下,吐蕃与大唐的感情也快速升温,唐太宗远征高句丽归来后,松赞干布大手笔送了一只高达七尺的金鹅以示庆贺,而在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大唐猛人王玄策被困天竺期间,正是松赞干布遣派吐蕃精兵,协助王玄策解困。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唐高宗李治继位,松赞干布悲痛万分,遣派使者献上金银珠宝十五种前去祭昭陵,同时,为向刚刚继位的唐高宗表示忠诚,松赞干布更是亲自向李治修书信一封,表示如果他如果有一点不臣之心,甘愿受天朝上国征讨。

弄赞(松赞干布)致书云 :“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 。”---《旧唐书》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文成公主会在与松赞干布的恩爱中慢慢老去,吐蕃也会在松赞干布的带领下逐渐强大,但事与愿违,在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因病去世,年仅三十四岁。

而文成公主,也因为夫君的病逝,开始了寡居的生活,不过,谁都没想到的是,这一寡居,就是三十一年。

松赞干布死后,按照吐蕃风俗,就有大臣要求文成公主为夫君殉葬,此事虽说最终作罢,但也说明了文成公主在当时处境十分尴尬,而听闻此事的唐高宗李治,下诏要接回文成公主,让她回到长安,但最终,文成公主拒绝了回到故乡,选择了留在吐蕃。

而文成公主的这一留,就是三十一年,一直到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她去世,也没能回到故乡,在这期间,不仅吐蕃内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吐蕃与大唐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不复往日的和平,这就让夹在中间的文成公主更为为难,带着遗憾,文成公主病逝在她的第二故乡吐蕃。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