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是个什么人?闫姓和阎姓是一个姓氏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阎锡山是个什么人

拥袁称帝保存实力,拥戴袁世凯称帝,可谓不遗余力。袁死后保境安民,表面上韬光养晦,暗中却在扩军备战。参加北伐雄踞华北,兴师问鼎兵败中原.日本侵略时,东山再起自强救国。而后就反共拥蒋联共抗日,再后来动摇妥协联日图存。日本投降后,挑起内战“不倒”亦倒,最后负隅挣扎病逝台湾。阎锡山,这是一个让上海人鲜为人知的一个名字,但是在民国史上,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他的出现,使得民国这个历史舞台,更加多姿多彩,五花八门。在许许多多的影视作品中,阎锡山是一个土豪、老粗,但是历史上的阎锡山,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有的时候,蒋介石也不是他的对手。他是日本留学归国的军阀,是他,创造出了一条贯通山西南北的同蒲铁路,虽然是窄轨,但也是他的主要功绩,他没有依靠外国人,是他自己修建的,民国时期,国有铁路极少,他在当时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下,能够造出这样的铁路,可是不简单。这条铁路,现在都在使用,历经七十余年的风风雨雨,这条铁路,见证了一切。在1917——1924年七年间,阎锡山对山西的内政,做了改革,他不断造林,没有卷入军阀混战,安定了百姓,不断实行振兴山西的改革,使得许多地方的流民,到了山西,就像是到了自己家一样,绥远抗战,是他领导的晋绥军,和日本关东军展开激战,在百灵庙取得大捷,振奋了全国抗战军心和人心。在八年抗战期间,日本人向阎锡山又拉又靠,阎锡山不上钩。说道:“合作可以,投降不行。”日本由于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陷入了两面作战的窘况,日本人咄咄逼人,阎锡山高喊出“晋西大保卫战”的口号,与日本展开激战,在晋西地区,对日军予以重创,虽然这是日军咄咄逼人之下的被迫还击,但是阎锡山始终坚持一条,合作可以,归降不行。红军东征,连续攻克晋西地区的重要城镇,阎锡山的晋绥军连战连败,于是,一面向蒋介石求救,一面组织四个纵队,由部下杨爱源为总指挥,在三交镇,稀里糊涂地击毙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使得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元帅被迫撤离了山西,送走了红军,还要送走蒋介石的中央军,可是让阎锡山想不到的是,蒋介石为了分割山西地区,决定策划河东道独立,由晋绥军十九军军长李生达为主席,这让阎锡山大为不快,于是,他买通了李生达的部下熊希月,暗杀了李生达,掐断了蒋介石在晋绥军内部的一条暗线,蒋介石也没有办法,只好流产了。

闫姓和阎姓是一个姓氏吗

闫和阎在现实社会中是一个姓。很多一家人,他爸姓″閻″,他哥姓″闫“,他自己甚至姓了″严“。出现这种乱象的主要原因。

一是社会上的汉字使用不规范造成的。别人对你的姓氏不了解,用了错别字,你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满不在乎。有时写你姓名的人为了图生劲,故意将你姓字写错,你也不伸辨,听之任之。尤其是计划经济时期,老百姓去交公粮,卖黄烟业,卖生猪,买猪肉等挤得水泄不通,为了双方买卖尽快完成交易,填制姓名时,任由制单员随便写,不管你姓什么,只要同音字就行,以致把″閻“写成“严“。″戴″成“代“。″魏“成″位“。″傅“成″付“。″童.“成“仝″。″滕“成“疼“。″夏“成,“下“。五花八门。这每次经济交易中写错姓问题还不大,可去派出所办户口,身份证也这么折腾,后果就严重了。九十年代,户籍管理没联网,一家出现二,三个姓字很普变。这是因为一家人有几个在外面工作的写一种姓字,在家里的由大队会计写一种不是简化字的简化字。

二是在建国初的文化扫盲运动中,为了普及文化教育,提高扫盲率,在59年第一批简化字没正式公布之前,就提前用了一部分简化字,造成文字使用不规范。出现不少错别字所致。

综上所述。造成姓氏用字混乱的原因概括为:一是写姓者懒,二是用字不规范,三是拥有姓名者对自己不负责任。

说起用字规范问题,也是莫衷一是。

在1992年版的 新华字典 里“闫”和“阎”是同一个字,后者是前者的繁体;而在1998年版和第十版中“闫”和“阎”被列为两个字,虽然都有姓的解释,但是已经是两个姓了。

闫只用于姓氏,闫是阎的不规范简化字,古代只有阎没有闫 ,后来民间出现不规范简化字闫, 成为阎闫并有局面, 1977年《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规定把阎一律简化成闫, 这个方案因为简化过度不久被废止, 但是有些简化成闫的没改回阎, 用闫的更是一直用了下来 。

《说文解字》有阎无闫,闫乃后世俗字,闫不是姓。今之所谓闫姓是因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后被废止)把阎的繁体字误简化为闫才出现的。故闫正字应作阎。当时,连阎锡山的名字也被误写成闫锡山。

由此可见,连权威部门对汉字的解释也是不断变化的,何况民间。

阎锡山与袁世凯之间有什么瓜葛恩怨,为什么阎锡山会怕袁世凯

1913年10月,云南都督、滇军领袖蔡锷将军接到袁世凯一封进京任职的电报,就得乖乖前往北京被软禁起来,于是才有了与“小凤仙”的香艳故事,直到两年后逃离才打响护国讨袁的第一枪;而奉军首领张作霖“张大帅”在晋见袁世凯时,更是伪装成傻里傻气的关外老粗,才让袁世凯放下戒心,得以继续发展其“东北王”的势力。

(阎锡山)

边陲地区的大小军阀尚且如此,何况与京津近在咫尺的山西都督阎锡山呢?不光是他怕,是普遍都怕,至少在袁世凯贸然称帝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军阀敢公开与袁世凯及其北洋军为敌,也没有哪个省份敢公开抗拒北洋政府的命令,因为这个时期的袁世凯,确实是一个“无敌”的存在。

首先是军事实力,从1912年起袁世凯便开始大肆扩军,以当时精锐的北洋六镇为基础,将之前的镇、协、标更改为“师旅团”,增编12个师和16个混成旅,使北洋军的嫡系部队达到20万人以上;而到了1916年初,由北洋政府直辖或依附的军队总计有33个陆军师、97个混成旅(部分骑兵或步兵旅)、33个混成团,总兵力高达120万人,其中袁世凯的嫡系部队将近半数。

(袁世凯)

其次是袁世凯对北洋军的掌控也比较到位,后来的直系冯国璋、曹锟、皖系的段祺瑞等大将,在袁世凯死前莫不遵其号令。而袁世凯又是合法的“中华民国”大总统,掌握着中央政府的名义和权力,把持着人事任免,惹毛了这位清末民初的“第一政治强人”,谁都没好果子吃。

1911年10月28日,山西新军响应武昌发动起义,杀死清廷巡抚成立军政府,公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阎锡山为“山西都督”。清廷随即派兵镇压,北洋第三镇曹锟所部攻陷娘子关威胁太原,新成立的山西民军根本不是对手,阎锡山立即恭恭敬敬上书袁世凯:“如能协同军民,颠覆帝制”,则必然拥戴其为首任大总统,时“南北议和”开始,北洋军攻势稍缓。

阎锡山的精明和圆猾此时体现的淋漓尽致,打是打不过的,那就拍好马屁先。

(阎锡山)

其实不仅是阎锡山,武昌起义后,已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之所以把首任正式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除了袁世凯承诺可以让清廷退位接受“君主立宪制”之外,革命军的实力和战力确实不敌北洋军,也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当时的中国,虽然群雄并起,但没有一个军事集团足够正面对抗北洋军,自然也包括刚刚主持山西军政的阎锡山。

南北议和成功后,阎锡山自归绥南返太原,在途中接到了袁世凯命他停止前进的电令,其实就是不准备承认他山西都督的身份。阎老西权衡利弊认为,北洋军重兵近在咫尺,袁世凯又是合法的民国一把手,政治天平完全倾斜向袁大头,来硬的肯定找死,只能继续示弱和示好。

狡猾的阎锡山抓住了袁世凯的“痒痒肉”,那就是孙中山和袁世凯关于定都之争,袁世凯不想离开自己的势力根基前往南京就职,而孙中山为了监督政治对手又坚决不松口。阎锡山一面派特使前往北京拜见,一面与孙中山唱起了反调,公开支持定都北京。

袁世凯突然发现,这个五台小子跟南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