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说明什么道理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说明什么道理

《观书有感》指的大约是朱熹的两首诗吧?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是宋代大儒,程朱理学的积大成者。理学从宋代开始,就成为官方的主流政治哲学。朱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理学也成为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流派。朱熹的这两首诗都挺有名,特别是第一首,常常被人引用。用来比喻做学问,学知识要不断的更新,不能囿于成见,固步自封,要不断的吸守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才能使得学问更加精湛,与时俱进。如果没有新的源头活水的注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一旦凝固,就会走向死亡。

我个人的理解,朱熹所谓的源头活水,指的是他自己在对二程学说继承的基础上,终于把理学发扬光大。使得理学成为完整学术体系。假如我们把这首诗的意象坐实一下。大约可以这样理解,“半亩方塘”,可以理解为理学,也可以说是朱子之学。他以半亩方塘做比,是有自谦之意的。方塘中的水清澈如境,而且“天光云影”映照其间,说的是,这一方水塘虽小,却容得下天地。这正如自己的学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源头活水在那里呢?就是从二程到杨时,再罗从彦,到李侗,再到朱熹的儒家学术传承。所以,在朱子之学中,既有儒家学术的一代代继承,也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发扬。所以,在这首诗中,看似写景,其实最后说的是做学问中,在继承前辈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发扬光大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问与时俱进。不会因脱离时代而死亡。

理学后来成为儒学的主流,在封建制度灭亡之后,理学成了民族落后挨打的替罪羊。朱熹也因此在一千年后被骂成灰头土脸。可是,后代学者真的做到在做学问时引进源头活水了吗?理学在朱熹手上成形,后来原封不动的用了一千年。出了问题还把板子打在他的身上。恐怕不是与时俱进的态度。

第二首写的形象是,水边的大船在枯水期的时候,多少人推拉,都很难使它快速行进。可是在丰水期到了的时候,它就可以在江中轻松前行。这首诗讲的是做事之时要顺势而为。人的行为与大势相符的时候,不用费力就可达成目标。当逆势而为的时候,虽然费了不少的力气。最终还是达不成目标。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着者昌,逆之者亡。

这两首叫做《观书有感》,可见,诗中的形象,未必是作者见到的形象,而是作者在读书时心中想到的景象。我觉得,写第一首诗的时候,作者大约在读二程的书。比如《伊川先生文集》《经说》《周易传》等。

写第二首的时候,我觉得他很可能是读了《庄子逍遥游》而有所感。其中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段话与第二首诗的境界很象。

观书有感其二拼音版古诗

宋·朱熹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拼音版:

zuó yè jiāng biān chūn shuǐ shēng ,

昨夜江边春水生,

méng chōng jù jiàn yī máo qīng 。

艨艟巨舰一毛轻。

xiàng lái wǎng fèi tuī yí lì ,

向来枉费推移力,

cǐ rì zhōng liú zì zài xíng 。

此日中流自在行。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翻译: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观书有感其二古诗带拼音版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zuó yè jiāng biān chūn shuǐ shēng

昨 夜 江 边 春 水 生

méng chōng jù jiàn yī máo qīng

艨 艟 巨 舰 一 毛 轻

xiàng lái wǎng fèi tuī yí lì

向 来 枉 费 推 移 力

cǐ rì zhōng liú zì zài xíng

此 日 中 流 自 在 行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朱文公文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