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为什么写马说(古代有关千里马的传说很多,韩愈写马说的目的是 本文借“涓人”买马之事,告诉人们 的道理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古代有关千里马的传说很多,韩愈写马说的目的是 本文借“涓人”买马之事,告诉人们 的道理

韩愈写《马说》的目的:
借千里马不遇伯勒的悲惨命运,讽刺了当时宋朝统治者不识人才和埋没人才,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涓人”买马
目的:以高价买马首,生马更不用说,以高价吸引千里马的到来。
启发:办任何事情要讲究方法策略。

《马说》,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

《马说》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论述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比作“伯乐”,抒发了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之情,抨击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和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韩愈写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在什么情况写下的呢

韩愈的《马说》是我们学生时代都必学的文言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精髓,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到韩愈写这篇文章时候的心情,其实当时韩愈在仕途上屡屡受挫,但是依然没有放弃过为官的梦想,同时他也对朝廷官员的腐败感到很生气,这才写下了这篇《马说》。

值得指出的是,其实这篇文章是一篇节选,标题也是后人加进去的,而《马说》的意思其实就是“关于马的一些看法”,是韩愈当时聊天的时候,发表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首先,我们都知道韩愈曾经在朝廷做过官,殊不知韩愈其实也是多年不得志,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就屡屡受挫,当时韩愈自认为很有才华,所以便写了一封自荐信给宰相,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是待命,韩愈等了几十天都没有等到回信。

后来,韩愈又写了两次自荐信,但是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韩愈也知道宰相恐怕是把自己忘了,但是韩愈并不想就此放弃。

其次,韩愈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多次外出游山玩水抒发自己内心的愁绪,在一次游玩中得到介绍认识了两位节度使,韩愈先后跟随了这两名节度使,但是并没有获得节度使的认可,所以韩愈再一次“热脸贴了冷屁股”,但即便如此,韩愈还是坚信自己一定要报效朝廷,但是看到越来越多没有才能的人当官了,韩愈心中也十分不平衡。

最后,韩愈越来越明白,当时的唐朝朝廷是多么腐败,如果没有人举荐根本不会得到重用,韩愈因此将自己比喻千里马,将自己不得志归咎于“伯乐不常有”,进而才有了这篇《马说》,文章中的每一句话也都是韩愈的肺腑之言。

《马说》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过叙述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描述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无知,痛斥了当时的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重用人才,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对人才的同情和理解,希望人才能被发现和重用。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这篇文章是以千里马比作人才,论述识别人才的重要。只有象“伯乐”那样的人才能发现“千里马”式的人才,使他们得到重用,发挥出他们的重大作用。没有“伯乐”,人才就会被埋没,被糟蹋。

一、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二、整体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马说有什么寓意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文章,作者以马为喻,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1、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隐遁山林。

2、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