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多次背主,为什么还有人称他为“圣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叔孙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叔孙通多次背主,为什么还有人称他为“圣人”

身在乱世,强者争竞,茫然求生,只要大节不毁,能随世变通,传法授道,以利天下治平的,仍不失为豪杰人物。

秦末汉初的叔孙通,山东薛县人,初为秦待诏博士,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来,秦二世招集身边的博士和儒生并问他们:“楚地派去守边的士兵半路造反,已攻下蕲县,攻入陈郡,你们说该怎么办?”众儒生都说:“做臣子的绝不能兴兵聚众造反,对造反的绝不能宽恕,请陛下速派兵剿灭!”亲二世听了更是着急得不得了。这时叔孙通却说:“儒生们都是瞎说。如今天下一统,各郡县城池早已铲平,民间所有的兵器都已销毁,这就早已向天下宣布用不着这些东西了。当今上有英明的皇帝,下有完备的法令,派出去的官吏都效忠职守,四面八方一心都忠于朝廷,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人敢造反呢!那些人不过是偷鸡摸狗的盗贼,哪里还值得一提呢!各地的郡守县令们很快就可以把他们逮捕问罪了,有什么可担心的!”秦二世一听转怒为喜,连说讲得好。他又挨个问众儒生,有的仍固执己见说是造反,有的说是盗贼。结果秦二世让御史把那些认为是造反的都抓起来投进了监獄,说这种话根本不是他们所该讲的。而那些说是盗贼的都什么事没有了。为此秦二世特赐给叔孙通二十匹丝绸和一套新衣服,并把他升为博士。叔孙通出宫回到家,儒生们都斥责他会拍马屁,叔孙通却说:“你们不知道,我不这样说,也差一点儿就掉入虎口了。”说完就赶忙卷起行李逃走了。等他逃到老家薛县,薛县已归起义军占有,项梁来到薛县,叔孙通就跟了项梁。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他又投靠了楚怀王,等到楚怀王被封义帝迁往长沙后,叔孙通就跟上了项羽。当刘邦率各路诸侯攻下彭城后,叔孙通又投降了刘邦。至此不论刘邦胜败,叔孙通就一直跟上了刘邦。刘邦讨厌叔孙通总是穿着一套儒生服装,叔孙通就改穿楚人打扮的短衣服,让刘邦看着高兴。当叔孙通投靠刘邦时,跟着他一道来的有一百多个弟子,但叔孙通一个也没向刘邦举荐,而是专门向刘邦举荐了一些旧日的土匪强盗。他的弟子在背后都骂他,他却说:“现在用不上你们,过后我是不会忘了你们的。”刘邦就让叔孙通当博士,赐号稷嗣君。汉高祖五年,刘邦统一了天下,但天下初定,君臣之礼未定,在一次庆祝宴会上,大臣们汹酒争功,狂呼乱叫,甚至拔剑击柱,没有一点儿礼法。刘邦很讨厌,就招来叔孙通,让他制定一套简便易行的君臣礼仪。叔孙通乘机推荐了一大批包括自己弟子在内的儒生,要求让他们和自己一道制定礼仪,得到了刘邦的同意。叔孙通就到曲阜找儒生,有两个儒生拒绝参加,骂叔孙通侍奉主子已有十多个了,都是靠拍马屁得宠,为他们所不耻。叔孙通却笑他们是榆木脑袋,不懂时代变通。最后叔孙通结合夏商周和秦朝时的礼仪,创出了一套简便易行的礼仪,并组织一百多儒生在长安演习了一个多月。刘邦看了以后,就让他组织群臣排练演习,准备十月朝会正式使用。汉高祖七年,长乐宫建成,各地诸侯和朝廷大臣都来参加十月朝会,在朝会上严格按演习的礼仪进行,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敢失礼喧哗者。最后刘邦心满意足地说:“今天我才体会到了做皇帝的尊贵。”于是他立即提升叔孙通为太常,还赐给他五百金。叔孙通趁刘邦高兴之机就举荐说:“我的那些弟子已经跟了我好多年了,是他们和我一起制定的这套礼仪,请陛下也能给他们一些官做。”刘邦当即任命那些儒生都做了官。叔孙通出宫后将赏赐的五百金都分给了儒生们,儒生们都很感激地说:“叔孙通可真是圣人,他能把握住形势的需要。”高祖九年,刘邦又让叔孙通做了太子太傅。后来刘邦想改立太子,叔孙通以春秋晋国骊姬之祸,秦朝没早定太子致赵高篡诏立胡亥等教训谏阻刘邦,使刘邦最终取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刘邦死后,汉惠帝即位,又着叔孙通制定了祭祀宗庙的仪法和其他方面的礼法。汉初之所以能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使社会礼法秩序井然,叔孙通当居功至伟。

礼施已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礼为经国家定社稷的根本,叔孙通以自己的博学,能在大乱初平的西汉,很快适应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套很适合社会需要的礼仪来,为社会的稳定有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为生存,叔孙通尽管生逢乱世多次投主,却无伤大雅,不是有句话说得很好吗:“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因此司马迁、班固等人都对叔孙通评价很高,说他“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而那些受封赏的儒生们更是称叔孙通为圣人。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却指责叔孙通制订礼乐只为逞一时之功,其结果使古礼失传。世易时移,能随世所需,制订出当世更适合的礼法,不是很好吗?司马光是不是有点儿太守古追古了?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叔孙通

很好啊!他帮刘邦制定了一套礼仪,让刘邦找到了当皇帝的感觉。他学问应该很好的。

秦汉时叔孙通溜须拍马,为何能被刘邦封为九卿之首呢为什么还会被司马迁称赞汉家儒宗

首先我不同意叔孙通只是一个溜须拍马的书生,能被司马迁赞誉为“汉家儒宗”的人,怎会如此不堪?

在铁锤文史看来,叔孙通是一个胸怀大志,能识时务,想尽办法把事业做成的实干家。

相比那些“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迂腐读书人,叔孙通这样的人才更有利于封建王朝的江山社稷。

从现有的史料记载来看,叔孙通至少有三大优点。

第一,隐忍求生。

有人说叔孙通贪生怕死。

我倒是想问问,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困境的时候委曲求全,生存下去,等到条件允许的时候再大展宏图。这有什么错误么?

非要来一个舍生取义,一头撞死在柱子上才叫英雄好汉么?

叔孙通隐忍求生,从他在秦朝的就职经历可见一斑。

叔孙通首先是在秦始皇手底下做事情,是待诏博士。这种天天站在朝堂上的活儿不好干,尤其是在秦始皇手底下,要知道秦始皇可是干过焚书坑儒这种缺德事的主子,更别提身边还有李斯这种法家大佬。

能在秦始皇手上留下小命,叔孙通不容易。

那么在秦二世手底下干活容易吗?也不容易啊。

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到了咸阳,胡亥召集读书人听听他们的说法,一些儒生直言不讳说这就是聚众谋反,肯定要发兵灭掉他们。

胡亥一听极其不爽,在我伟大正确的秦二世领导之下,怎么可能会有人谋反呢?这是对我管理天下能力的恶毒污蔑,无耻,下流,卑鄙!

只有叔孙通看清楚了胡亥的底牌,不失时机的上前捣糨糊:

我们的皇帝如此圣明,我们的法律这样完善,还有哪里的老百姓会随便起兵造反呢,这肯定是一伙吃饱了撑的王八蛋在那里过家家,陛下犯不着发兵攻打,就让当地派出所去几个小片儿警就可以将这小混混一锅端,一勺烩了。

秦二世一听眉开眼笑:就是嘛。

于是,那伙持造反言论的读书人被打屁股,叔孙通呢,拿奖金,破格提拔为博士。

叔孙通虽然拿到了奖赏,但是早已看出天下即将打乱,而那个二百五胡亥一定会在这一次的乱局之中死无葬身之地。待在咸阳城里面就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死局。

于是叔孙通博士找了一个机会偷偷溜到项梁将军的麾下,后来又为楚怀王服务过一段时间,再到楚霸王项羽手下谋职。

但是叔孙通很遗憾的发现,这些人都不是他的菜,他们都没有成就霸业的潜质。

知道叔孙通找到了刘邦,才认定这个人就是他一直在找寻的the one 。

第二点,低调务实,不求虚名。

叔孙通一开始来到刘邦面前的时候是标准的儒生读书人的打扮,峨冠博带,气势十足。可是刘邦各位都知道,本身就是无赖起家的,骨子里就是一个流氓,看不起读书人,就像读书人看不起流氓一个道理。

所以第一次刘邦很不爽叔孙通,据说刘邦还在读书人的帽子里撒过尿。

知道刘邦的心理之后,叔孙通很快换了一身打扮,一身短打扮,就像一个粗人一样。

这下刘邦看这个知识分子顺眼了不少,叔孙通才得以留在刘邦跟前慢慢实现自己的抱负。

而且一开始叔孙通向刘邦推荐的人才,不是那些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而是那些能够上阵杀人的“群盗壮士”。这把其他希望得到叔孙通推荐当官的儒生鼻子都给气歪了,你丫还算是读书人吗?你这给上级推荐的都特么是什么人啊,杀人放火的玩意。

叔孙通发怼秀才们:刘邦大王现在最需要的是那些可以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