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可理解为(你是如何理解儒家《大学》中提到的“知止、定、静、安、虑、得”的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你是如何理解儒家《大学》中提到的“知止、定、静、安、虑、得”的

个人揣摩《大学》已经有多年,在简单回答一下您:

知止:是指人应该要想明白什么是值得自己一生去追求的终极目标,知道自己应达到的境界;

定:有了终极目标之后心才能定下来,才能够志向坚定;

静:心定下来才不会去胡思乱想,才能够镇静不躁;

安:不去胡思乱想和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

虑: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

得: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才能够离自己的追求更进一步。

隋朝王通的《止学》,虽然读起来有辩证地看问题的意思,是不是思想还比较中庸

在我看来,并不是辩证地看问题那么简单。《止学》的智慧的精髓在于让我们持盈保泰。下面用我的一篇文章详细谈一谈。

《止学》里持盈保泰的玄机

(张清义谈国学智慧)

人生中因为欲壑难填,总会有贪欲引起的淡淡忧愁和丝丝困惑。寻寻觅觅和苦苦追求带来的烦躁心境,使我们哪怕想得一份恬静,也成了人生莫大的奢望。

王通的《止学》可以让我们在得势的愉悦和烦躁中获得当头棒喝,犹如酷暑盛夏得到一丝风之凉意。王通这位隋朝大儒鲜为人知,可他的学生个个名声显赫,唐太宗、魏征、房玄龄等等。《止学》是湮没已久的关于胜败荣辱的旷世绝学,它以道家思想来论处世之道,近代曾国藩,今人李嘉诚都对《止学》推崇备至,并从中领悟到大智慧,成功地践行到修身和事业中。

人生路上积极入世、刚健进取的精神是必须的,但“度”的把握需要我们超凡的智慧和持戒的定性。老子告诉我们“知足而富”,所以我们说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知足。《止学》告诉我们“以智止智,智也。”意思是说用智慧去停止智计,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我们说人生最大的智慧是知止。

《止学》里的“止”,同脚趾的“趾”,告诉我们人生路上你应该站在哪里,一定要站稳脚跟,不要冲过头,知所取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易经》里艮卦这样讲:艮,止也。止其所止,行其所行,进退得宜,其道光明。《大学》里讲: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知止我们可以理解在人生路上我们应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定就是为实现目标应具有的定性和定力。安可以理解成我们的心因为静下来不会再去妄想。

知止的智慧解决了人生盛极而衰的大问题,他时时提醒我们在刚健进取时不要忘记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在我们执着追求时应冷静思考,缜密判断,知道自己有什么,没有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树的方向由风决定,人的方向由自己决定。修正方向有时就需要我们放下贪念、恐惧、疑虑、不安、自大、自私、自闭、妄想,从而进入一种虚极静笃的状态,从静中获得智慧,把事情发展调整到平衡之态,这也是中庸之道。

众人一直想打造财富人生,很少有人想守住财富人生。华人富商李嘉诚对此问题早有深思。他把“知止”二字悬挂在自己办公室内时时提醒自己不忘止学智慧。李嘉诚说:全世界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至少一半是因为贪婪。

清朝有“中兴之臣”美誉的曾国藩说:“止学乃人生行为之约束,忽略此学,智者必有一失。”在他的书房悬挂“克己止学”四个大字,以此鞭策自己认真修身。曾国藩之所以功高名就,又不惹人显眼而顺利一生,关键在于常常以“止”来惊醒自己,事事不敢越雷池一步,每日做事如履薄冰,该罢手的事果断停止,经常从事情的另一面考虑,用不断的制衡把自己时刻放在安全的区域里。从下面的言谈中不难看出他对止学智慧领悟的程度,他说:“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他还说:“富贵常蹈危机,盛时须作衰时想”。他的这些对人生鲜明的观点是极富有人生大智慧的止学经验。

曾国藩对止学的领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他从修身的十四个点上对止学做了进一步诠释,从而形成曾氏止学的范畴。下面我们浅谈一下曾氏止学:

1、止急

快容易跌倒,等可能等空。最上乘的谋事之法是一个“止”字,就是在快与等之间求做功,因时因势定成功之步态。

2、止妄

不该贪恋的,绝不贪恋,否则就会让你伤筋动骨,身陷绝境。

3、止放

人生成功离不开收放结合。止放在于自控、自力、自知。一定在强手面前收住自我,不要因为自己无知四处夸耀,唾沫飞溅。

4、止欲

不要被“私”字逼上绝路。止欲在这里最忌讳贪欲之徒那张嘴脸,这类人都是图名求利,根本不懂做大事必须先做人之道,往往被私欲熏染变成劣等之徒。

5、止盲

动有两种:身动和心动。身动显示自己,心动时刻算计利益。很多人失败在于看重身动和心动,造成了盲动,从而忽视了三点:适时则成、乘势扩大、随机应变。

6、止傲

一生要戒傲、止傲,不要总是高昂着头看不见别人长处,处处争强好胜,把人际关系搞得非常紧张。止傲要用两字待人:“敬”和“恕”。

7、止狭

不要总是在门缝里看人,摆架子和小心眼,人际关系必然很差,狭隘之人只能看到一点,开阔之人处处能找到千里马。

8、止露

不要暴露目标,不要急于显露扎人之眼,给人造成很大压力,要先藏、再藏、后露。这样就减去了人为设计的各种圈套和障碍,能在隐藏中心想事成。

9、止身

身体的骨骼有软有硬,硬者承受千斤,软者一击碎折。赢定人生要用刚柔兼并之道,以刚制柔,以柔克刚。

10、止危

山上落石,能看到,这叫可见之危。用心算计折磨身体,这叫无形之危。聪明人能知这两种危,并提前预防。进退之道:冒险者,止于进。保险者,止于退。

11、止为

庄子认为:“无所为而无所不为。”有时候什么都不做,不见得做不成事。以无为求有为,在有为中求无为。眼睛明亮,心态灵活,挥洒自如。好处是:既让人赞许,又让人放心。

12、止明

聪明人能做糊涂事,糊涂人也能做聪明事。聪明人千虑必有一失,糊涂者千思必有一得。世人一定要戒聪明,勿让自己聪明过了头。

13、止过

人都有过失。成大事必须知过就改,失败者皆不知悔改,重蹈覆辙。要敢于向自己弱点开刀,决不能让弱点击败自己。

14、止性

人各有性,故人各异。有人终身在是非中消耗生命,见对手是非缠身,即刻生出快意。止性就要做到不沾是非,不惹是非,心中常有“主静”二字,无是非的心境最舒畅。

我们谈止不要陷入误区,不是让我们不做事情或事事放不开手脚。如果把止学看成静止,它就有了消极意义。它的积极意义是居止在一个境界,追求一种止境。人生路上刚健进取一直是成大事者的精神。《易经》中晋卦里讲:不要得少便足,人应该不断晋升,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当年康侯得到了成王赐给他的优良种马,他便积极地用这些马来繁衍马群,一天中多次让母马与其配种,最后养马事业持续发展。

国学大师王国维借用诗词的魅力谈了人生的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昨晚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无论做学问和求知,还是执著一种事业,人生必须以追寻实现人生价值为目标来取舍,在这里如果用到止学的智慧,那就是在目标中舍弃一些东西。但人生的主流意识是必须具备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人生的这种境界要为目标忘我奋斗,所谓学海无涯苦做舟,为目标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所以我们在这里还在提醒止不是不做,止是为了不止,止是为了在稳中刚健进取。

第三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的含义就是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厚积薄发之后,功到自然成。功成之后我们还得学会放下。

下面我们从《止学》内容当中选出几点来看看它的大智慧:

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聪明过了头就变成了愚蠢。圣人最关心的是品德是否缺失。生活当中有人更多关注智谋,其实他们不明白最聪明的人是好人和圣人。这一点《止学》里为我们讲的非常清楚:“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其智计。如果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