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道德经》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何为无亲何为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如何理解“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睿智明理是非清,

仁心兼爱皆弟兄。

将军神勇抗敌寇,

华夏黎民享大同。

《道德经》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何为无亲何为善

《道德经》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何为无亲?何为善?

老子为道家鼻祖,其《道德经》仅洋洋五千言却被誉为经典巨著,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经典名著中,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是有史以来译成外文版本最多,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经典。

其包含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学理深奥,让世界各国的哲学大家有望尘莫及之感。他以“道”为核心,以“自然”与“无为”为基本范畴,以“清”“虚”“卑”“弱”为处世的基本要求,对后世政治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其第七十九章原文这样写道: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其中:①契:契约。②责:索取所欠。③司彻:掌管税收的官职。④无亲:没有偏亲偏爱。

翻译成今文就是: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现在的资料上包括古文今译,常常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翻译成“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大自然非常公正,没有亲疏之分,给人以公平的机会”等等,其实这种翻译是有偏颇的,其正确的意思是:上天不分亲疏,经常眷顾善于顺应天道的人。其中的“顺应天道”是这句话的关键。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好理解了。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在老子看来,“天道”是自然无为的,故而“无亲”,之所以“常与善人”,是因为善人合于道、合于德,而“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因此,老子讲“常与善人”。

关于老子的这句话,司马迁曾这样反问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孔子在厄》中子路也曾愠而作色问曰:“……‘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

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

此处孔子对子路所说的“报”意思是“大报”,而非狭义的福祸之报。

我们还可借用《庄子·列御寇》中的一句话来这样理解:“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其大意是说,上天(天道)对人的报应,不是报应他人间的祸福荣辱,而是报应他本人最内在、最本真的天性本性,如果“善人”真善,那么“善”本身就是上天对他最好的、最真实的报应。反之,“恶人”若真的作恶多端,那么“恶”本身即是对他个人最内在、最本真的天性、品性的戕害和毁灭。这也是上天对他最严厉的报应,至于“人爵”再高,权极一时,或荣华富贵,显赫一生,亦何足道哉!

乌俄战争打了近100天了,为什么都没有宣战

“战而不宣”也是一种战略战术,乌宣战吧 ,宣不起,牛皮吹打了没法收场更成大笑话;俄宣吧,堂堂大国兑一个小国,有点小题大做,赢了也没意思,再说了,最初双方俄也不想将战争国际化扩大化,小范围打打也就算了。即便是到今天整个欧咪兑俄罗斯了,双方都不敢轻易“宣战”,“宣战”意味着全面战争更大战争意味着喝战争,这个责任谁也负不起,所以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打吧,打到那一步就到那一步,这点双方心知肚明,决不会有人敢首先宣战,毕竟军事普遍太发达了,尤其是咪树敌太多。相比之下,欧咪更不敢轻率的提出宣战,胜算没有把握,弄不好偷鸡不成蚀把米赔大了;对哦来说,你欧咪不公然宣战还好说,你敢宣战我就有使用大煞器的理由了,毕竟你们不讲武德在先仗着人多,那你也怪不得我了,欧咪就怕这个,所以不敢宣,话又说回来,这么以来战线就拉长成了消耗战了,为这个,欧咪采取的是在经济方面尽量不能让俄罗斯断供,以此来延长战争多方消耗俄方常规武器数量等军需物资为下一步公然宣战俄罗斯做铺垫,另,想通过战争延时让俄国内民众和军人出现厌战情绪从内部瓦解击垮普京,总体来说,到目前为止,主动权还是掌握在俄罗斯手中,如果俄在此基础上能调整一下战略多一些项目精力对等回击那些给乌提高军需的蝈家效果会更好。

如何理解“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该句出自《论语.里仁》,此句断句直接影响到文意,愚以为断句当如下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该句译为:我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真正好仁之人去憎恶不仁者,真正的好仁者,非常重视修身,常恬淡虚无、潜心修为,所以这样的人才会为人所推崇!噫!(表惊叹),那些口头上标榜仁义的不仁者,他们做仁义的善事,只不过是不想给人不仁义的看法!以至影响到自身(自身的声誉、自身的仕途、自身的事业)。能有一日行其效力而达到仁的境界的吗?我没有见过不持之以恒而能达到仁的境界的。如果说有这样的人和事,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听都没听过,见都没见过)。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这里的“恶”是憎恶、憎恨、讨厌的意思。真正有修为的涵养之士由于恬淡虚无、潜心修为,是不会跟不仁者计较的,也不会有憎恨之情,以免影响自己的修为。

好仁者无。这里的“无”是修养身心要清心寡欲、恬淡虚无,唯其如此,才有致“仁”的效果,其如颜回,修道时,不贪用道,孔子经常夸赞颜回。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句中的“恶”音wu,平声,句首语气词,有表示惊叹之意。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仁者是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之人。“其为仁矣”,“其”:他、他们;“为”:做;“仁”:仁义之事;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这里的不仁自然是不利于自身声誉的口实传出去,以免影响自己声誉、仕途、事业。

后面一句就好理解了,我不再赘言了。

我多次说过,孔氏之学有显隐之学,隐学寓于显学之中。孔氏之“仁”乃人法于天地之“仁”,我们通常所说的仁慈,在古汉语中,“仁”是法于天地、和合自然(自然而然)之意,慈:心念于兹、抱道守柔。我们通常所说“慈不掌兵”,可为何老子说“慈,故能勇”呢?这里就牵涉到体悟上的以慈养气,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我就不深谈了。孔氏之学,若仅从字面理解,多会流于牵强附会甚至歧解,须细加斟酌玩味。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