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曾五次入陕,你知道他与哪些关中义士交往甚密?为什么有人说傅山不如顾炎武出
发布时间: 2023-07-06

顾炎武曾五次入陕,你知道他与哪些关中义士交往甚密

  

顾炎武原名顾绛,字忠清,又名顾亭林。明朝灭亡之后,改名为顾炎武,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学、文史、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與地、诗文,是清代承前启后的学术奠基人,号称清代“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他虽然满腹经纶,志向远大,但是,面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官场贪赃枉法,以及清兵对百姓的野蛮镇压,顾炎武毅然拒绝进入清廷为官,他投笔从戎,投身于群众自发组织的武装抗清斗争。因为清兵的疯狂追杀和官场小人的陷害,顾炎武入狱。被友人营救出狱后,顾炎武便远离故土,云游各地,寻找故交挚友。他曾到过南方各地,后又到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他之所以来到北方,主要是这里有许多与他学术观点、理想追求相一致的义士名流,可以继续探讨他的“经国济民”之道,“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

  顾炎武曾经五次来到陕西关中。在此,他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富平的李因笃、周至的李颙(二曲)、华阴的王宏撰(山史)。

  到陕后,顾炎武先后考察了关中的山川形胜、水利物产、赋税、兵防和民情。最先接触的就是富平县的李因笃。李因笃,富平人,比顾炎武小16岁,是明朝秀才,精通经史,是清初关中的一大名儒。因受忠孝思想的熏陶,李因笃对清政府的腐败极为不满,绝意仕途,于是被山西代州陈上年知府聘为塾师。李因笃潜心遍读张载等通儒大家的著作,不仅对经学造诣很深,而且极力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还精通音韵诗学,勤于实践。李因笃结交了许多学界名流和文坛大家。与顾炎武见面后,二人可谓志同道合、惺惺相惜。因能与这位大儒、抗清斗士、词坛老前辈结交,李因笃欣喜不已,曾赋诗曰:“独树三吴帜,旁窥两汉涛。经邦筹利病,好古博风雅。”情投意合的二人,一起携手游览了关中古城潼关、华山天险;又经过骊山来到长安;去乾陵游览了武则天陵墓;在雁门关和五台山一带,二人应募垦荒,为抗清复明积累资金……这一系列的活动,大大加深了彼此的情谊。在以后的20年间,二人诗文唱和、互访一直没有中断。康熙七年,因受黄培诗案的影响,顾炎武在济南入狱七个月。其间,李因笃等社会名流竭力为其伸冤、探视、送饭,并且为了保释顾炎武,而积极打通上下关节。对此,顾炎武深受感动,曾赋诗致谢:“急难良朋节,扶危烈士情。平居高独行,此去为同盟。抚剑来燕市,扬鞭走易京。此埃随马涨,黑水系船横。 救宋裳初裹,囚梁狱未成。盈庭多首鼠,中路复怔营……”这年深秋,被囚禁7个月的顾炎武终于获救出狱。

  周至李颙(二曲)年幼家境贫寒,因交不起学费,老师不愿教他。但二曲勤奋好学,坚持自学,早起晚睡,潜心苦读从不懈怠。由于广涉博览,28岁前他就熟读了《易经》《春秋三传》《十三经注疏》《性理大全》《朱子全书》《资治通鉴》《二十一史》等,成为关中第一流学者。他的才学,深得顾炎武的佩服和称赞,顾炎武说,“艰苦力学,无师自成,吾不如李中孚。”作为清代著名经学家,李二曲不仅到处讲经论道,而且性情耿直不阿,坚决不接受清政府赐予的官爵。据传,他曾经被人强行挟到北京午门外朝金銮殿叩头谢恩,可回到家乡之后,他又隐逸起来。不久又被康熙皇帝以博学鸿儒征召。他依然坚决不去,并反锁家门,久唤不应。一天,陕西一位大员亲自登门催他进京,李二曲坚定表示,“誓死不做清官”,并绝食多日,以示抗议。地方官仍不罢休,李二曲便叫人抬出棺材,他自己拿了一把菜刀,躺进棺材,准备拔刀自刎。无奈,官方只好罢休。

  当顾炎武慕名前来探访时,他却亲自开门迎接,两人相见甚欢,如遇故交,侃侃而谈。两人都是“处士”,其学术事业并非借助权力所为,也没有任何炒作张扬,却名声大震。并且二人有相同的志向和目标——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是,李二曲成为顾炎武在关中最好的朋友。两人交谊虽然颇深,但顾炎武却是一个严于律己、坚定信念的人。一天,李二曲想请顾炎武为其母写一篇纪念传记文章,慎思之后,顾炎武却婉言拒绝了。他说:我虽博学于文,并非以卖文为生。“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他还说,“止为一人一家之事,而无关经术政理之大,则不作也。”二曲听后理解其难,感到大儒之间,以儒家教义为托词,似难辩驳,只好作罢。但他们的关系并未因此而受到丝毫影响,之后依然交往如常。

  顾炎武在关中结识的第三个要好的朋友,是华阴的王宏撰。王宏撰不仅是关中颇有名望的理学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学者,同时也是一位走遍天涯的游隐义士,他一生曾多次到南京、苏州、扬州一带访学探友。公元1663年,顾炎武到达华阴后,慕名拜访了王宏撰。二人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公元1677年春,顾、王二人一起到北京昌平祭扫了明思宗陵墓。同年九月,顾、王二人再次相偕来到华山脚下,结邻定居。二人朝夕相处,纵论时局,切磋学问,畅谈国家兴衰治乱。公元1682年1月,顾炎武因病在山西闻喜县逝世。得知噩耗,王宏撰痛惜不已,并深切哀悼与顾的深厚友情。次年,还把自己的宅邸改名为“顾庐”,以作纪念。此后,年年清明,王宏撰祭扫顾炎武陵墓并写诗颂扬。他评价顾炎武,“古所谓义士,不合于时,以游为隐者也”,是一位以四处游历的方式过着隐居生活,且坚决不仕清廷的清高义士。

  顾炎武毕生多次入陕,两次到富平讲学,晚年又定居华阴,并与王宏撰在华山以研究理学为掩护,商讨反清复明大计,还捐资重修了“镇岳宫”“朱子祠”“九贤祠”。

  顾炎武的著作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必将永远激励着人们。而他在关中留下的历史胜迹和诗词名篇,也为陕西关中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杜书文 插图王进城 2021年11月21日《西安晚报》

为什么有人说傅山不如顾炎武出名

傅山和顾炎武都是明末清初的人,傅山为何没有顾炎武出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国人不傅山其人其事,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大本事。而顾炎武的很著名的一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知道他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傅山,使更多的人了解傅山——明清之际“一峰青”。文字略长,相信您看完后会对傅山有高山仰止的感觉。

顾炎武塑像

一、反清复明著意拼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学者兼医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道人等54个别名,汉族,山西阳曲(今太原)人。明诸生。明亡为道士,隐居不仕。他于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

傅山出身于官宦书香门第,一生经历两朝六帝,即明朝的神宗、光宗、熹宗、崇祯和清朝的顺治、康熙。甲申(1644)之变是傅山一生的转折点。他既不满明末的政治腐败,又仇恨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视之为“贼”。清兵入关后,他主张坚持抗击,以反清复明为己任。

为此,他脱掉儒服,穿上道袍,自号“朱衣道人”,以朱明王朝的遗民自居,拒不做大清顺民,拒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他打着道士旗号,以治病卖药为名,在三晋大地奔走呼号,意在联络仁人志士,组织反清斗争。他在《龙门山径中》一诗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贫道初方外,兴亡著意拼。入山直是浅,孤径独能盘。却忆神仙术,如无君父关。留侯自黄老,终始未忘韩。

傅山像

这说明,他道袍加身,不为神仙方术,而是要为国家民族的兴亡而拼搏,他知道这条道路艰难曲折,但决心沿着崎岖的路走下去,就像秦汉之际的张良那样,虽然奉黄老之术,却始终不忘故国。

这一时期,大顺军的残部多在各地继续进行反清武装斗争,傅山对起义军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转而拥护和参与其斗争。他宣传抗清大义,组织、训练反清武装,声援山东榆园军的反清活动。

后来。傅山在太原被捕入狱。他受尽严刑拷打,拒不招供。在狱中“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因知情人皆死,查无对证,加之有关降清汉官敬慕其气节,有意保护,最后无罪释放。

他在《始衰示眉仁》一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心情:如果壮志未酬而死于狱中,未勉遗恨;活着出来,又愧对神州及赴义的战友。这种死亦恨,不死亦愧的心情,使傅山的后半生一直纠结,他在这种痛苦中煎熬。

二、内阁中书泪涔涔

顺治十二年(1655)秋傅山出狱后,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张煌言率领17万水陆大军围困南京,攻克芜湖。傅山得知后,急忙赶赴南京,他赶到之时,郑、张大军告败后退。他大失所望,返归故里,从此不再从事反清武装斗争。

傅山停止从事反清武装斗争后,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文化方面,专心从事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进行诗文、书画的创作,从意识形态上探寻明朝灭亡的原因,并继续鼓吹反清思想。他在太原南郊的松庄读书、著述和创作,教授子侄,接待来访的志士、学者。

傅山画作

当时著名的学者如顾炎武、阎若璩、申涵光、李因笃、戴本孝、阎尔梅、潘耒等都曾拜访傅山,他们交流思想,抨击时弊,唱和诗文,切磋学问。他也外出访友、游览和行医。

傅山的许多著作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顾炎武曾于康熙二年春造访傅山,两位遗民相晤,感慨万分。顾炎武写下了《赠傅处士山》诗:“为问明王梦,何时到傅岩?临风吹短笛,劚雪荷长铲。老去肱频折,愁深口自缄。相逢江上客,有泪湿青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