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叶太子叶麟天(西征中正面顶撞领导,太子贵由失去了储位,为何最后还能登上大位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西征中正面顶撞领导,太子贵由失去了储位,为何最后还能登上大位

这个问题说到了一些历史事实,又把一些历史事实搞错了。

贵由为什么会“西征中正面顶撞领导”,其实就是因为他没被立为王储。为什么这么说呢?

蒙古帝国发动的第二次西征,又叫“长子西征”。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让各宗王的长子们领兵前往不里阿耳、钦察、俄罗斯及欧洲作战,获取财富,掠夺地盘。同时也锻炼蒙古帝国的第三代,免得他们在富贵之乡长大,失去了他们父辈和祖辈骁勇善战的能力。

(窝阔台画像)

当时蒙古帝国的大汗是窝阔台。不过,窝阔台在安排整个西征军统帅的时候,并没有让自己的长子贵由担任,而是让他大哥术赤的次子拔都担任。这个安排让贵由非常不满。毕竟自己是大汗的长子,却没能获得统帅资格。不但没有获得统帅资格,连副统帅资格也没获得。副统帅,窝阔台安排给了成吉思汗的“四獒”之一的速不台,他也是老一辈中经验丰富硕果仅存的将领。

窝阔台不但没让贵由担任西征军统帅,也没有把储位给他,而是给了自己的第三子阔出。在这一次西征的同时,窝阔台也发动了一次对南宋的南征,由王储阔出担任统帅。

不知道为什么窝阔台不立贵由为王储,又不让他担任西征军的统帅。史书上只说窝阔台不喜欢贵由。窝阔台特别喜欢他的六皇后脱列哥那,但就是不喜欢脱列哥那的儿子贵由,这也是一件咄咄怪事。

贵由身体比较瘦弱,又有拘挛病,还有些意气用事。不知道这是不是窝阔台不喜欢他的原因。

贵由没有能担任统帅,他先是不太服从拔都的调配,迟迟不出兵。后来,作为先锋的蒙哥拿下钦察,并西进高加索地区的时候,贵由才出兵和蒙哥配合作战。不过他打仗也还可以,在高加索地区打出了威名。

(贵由画像)

蒙古人作战有个特点,一般秋天出发,打一个冬天后,第二年夏天,必须撤军,在气候宜人的地方避暑消夏。所以,当拔都也把俄罗斯三个公国给拿下以后,所有的军队都撤回钦察草原避暑。

在钦察草原上,拔都召集大家进行军事总结。在这次军事总结大会上,贵由就和拔都干了起来,差点打架。怎么回事呢?

原来,所谓的军事总结,就是在宴会之前,拔都用蒙古人特有的方式,敬在战场上最有成就的人三碗酒。拔都第一碗敬给成吉思汗,第二碗敬给牺牲的将士。这两碗大家都没有意见。但第三碗拔都敬给速不台的时候,贵由就不高兴了,他说主子没有喝酒,仆人(速不台)凭什么该先喝酒。于是就和拔都吵起来,还摔了板凳。最后被蒙哥等人劝说了下来。

这件事让窝阔台知道后,大发雷霆,来信严肃批评了贵由,并说把贵由交给拔都,任凭拔都处置。

窝阔台这样做,其实还是保护贵由。因为让拔都处置,其实拔都不好处置,这事就不了了之。

(拔都画像)

贵由为什么要和拔都干架呢?除了他不服拔都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作为王储的阔出,在南宋战场上被打死了。阔出死后,照理,贵由的机会大增。可是窝阔台还是不把王储给他,说要给阔出的儿子失烈门。因此贵由心里特别窝火。

不久,窝阔台就在一次狩猎中酗酒过度去世。因为去世前,没来得及写下立失烈门为继承人的遗诏。贵由的母亲脱列哥那想把汗位传给贵由,于是就试探当时最有权威的大臣耶律楚材。但是耶律楚材不同意,认为窝阔台既然说过把汗位给失烈门,就应该给失烈门。于是,脱列哥那便以失烈门还小,不能处理政务为由,自己监国。

脱列哥那在监国的五年里,把国库的钱拿出来,大肆贿赂蒙古的贵族宗王们,让贵族宗王们支持贵由当大汗。五年后,脱列哥那见时机成熟,便召开忽里台大会。受到贿赂的贵族宗王们,果然在会上支持贵由当大汗。于是贵由就这样当了大汗。

不过,这次忽里台,拔都并没有来参加。贵由上台后,耿耿于怀,便提兵西征。表面上是西征,其实是去打拔都。却是他刚走到半路,便拘挛病发作,去世了。贵由就这样度过了他纠结负气的一生。

(参考资料:《蒙古秘史》)

《大明风华》中的太子朱高炽是个扶不起来的人历史上真是这样的吗

此剧还是比较客观的反应出靖难后的史实,朱高炽在剧中表现出的也非扶不起来,而是大智若愚的形象。历史上的朱高炽虽然只当了10个月的皇帝,但朱棣常年征战在外,朱高炽监国为自己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在即位后能够很快的改变朱棣的施政措施,为“仁宣之治”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因此也获得了比较高的历史评价。至于两位弟弟夺嫡带来的胁迫,朱高炽都是以示弱应对,反而令朱棣对其更为放心,在成功即位之后,对两位弟弟也是不予追究,并善待二者的后人,显得非常仁厚。

虎父无犬子

朱棣一共有四个儿子,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老四朱高爔,其中前三子都是徐皇后所生嫡子,老四生母未有记载,而且幼年早夭,所以朱棣打天下的时候,儿子里就只有三位能帮上忙的。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朱棣的三个儿子也各有特点,老大朱高炽喜文不喜武,这一点虽然与朱棣不同,但正好对老爷子形成有效互补,所以在朱棣起兵之后,朱高炽就留守北京监理政务。这可能与历史上记载的朱高炽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有关,毕竟上战场是个体力活,剧中的人物也是较为准确的反应了朱高炽的形象。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开始造反,时至十一月,李景隆的平叛大军就将北京城围住,据传是带了五十万明军,而留守的朱高炽以一万士兵组织城防,最终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这对于朱棣的造反事业帮助很大。这个事件中,后世往往评价的是李景隆无能,以及徐皇后的将门虎女,却没怎么在意朱高炽的个人能力,我倒认为此事反应了朱棣留朱高炽在北京是明智的,朱高炽应当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且极其善于理政,加之身体缺陷,留北京城能够发挥出更大作用。当然,朱高炽是朱元璋钦定的燕王世子,朱棣此举也有可能是为造反失败留条后路,至少不能落得个断子绝孙。

老二朱高煦与大哥不同,他喜武不喜文,因此历史上记载朱元璋很不喜欢他,但话说回来燕王是“九塞亲王”之一,肩负镇边重任,有个喜武的孙子应当是值得高兴的,所以这个说法可能有抹黑之意。而且建文帝即位时,朱高煦与大哥一起进京“学习”,实际上是聚拢到建文帝身边为质的,若非朱高煦耍混,把舅舅徐辉祖灌醉后偷了马匹带大哥逃跑,可能朱棣造反前还得思虑一番。且在靖难过程中,朱高煦常做军中先锋,屡次将老爷子从乱军中救出来,可谓是战功赫赫。也正是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南军击败,朱高煦赶来救援时,朱棣对他说“勉之!世子多疾。”明摆着给朱高煦画大饼,剧中也屡次提到此事,只是朱棣打死都不再认账,也着实委屈了拼命厮杀的二公子。

老三朱高燧是个文不如大哥,武不如二哥的万金油,但他的优点是善于夹缝中求生存,是个会玩人际关系的投机主义者。特别是在夺嫡之争中,总是能够权衡利弊,与老二或近或远,等待机会爆发。由前文可知,朱棣一共四个儿子,老四早夭,老三就成了幼子,所以也成为朱棣最疼爱的儿子。在靖难之役后,朱棣入驻南京,朱高炽与朱高煦皆奉命在朝辅佐,而独留朱高燧督建北京紫禁城,所以说富得流油的不一定是朱高煦,朱高燧才是闷声发大财的主。与此同时,朱棣亲信司礼监秉笔太监黄俨与朱高燧关系非常好,为他打下近水楼台的政治基础,并随之获得圣意,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护卫军,如果说造反,朱高燧也算是有钱有势的。

朱高炽的大智若愚

首先来看看朱高炽的城府,靖难之初,朱高炽坚守北京城,建文帝是以离间计劝降朱高炽,这让朱高燧的死党黄俨抓住了机会,他将此事秘奏给朱棣,称世子与建文帝勾结。朱高炽的做法则是将建文帝劝降信原封不动的递交给老爷子,拆都未拆,这个事情显得朱高炽老实巴交,却也堵住了黄俨的嘴,安了朱棣的心。但若照现在看来,真是老实巴交的人,怎么会不拆开写给自己的信呢?若非细思极恐,又怎能猜到书信内容以及处理方式呢?

再说夺嫡之争,朱高炽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朱元璋立为燕王世子,是名正言顺的朱棣继承人,名正指朱元璋册立,言顺是指朱高炽嫡长子的身份,从理和制上都确保了他的合法地位。所以朱高炽在朱棣时期只要没有重大过错,就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因此朱高炽一生求稳就显得有些“懦弱”,这个稳也最能体现在二弟、三弟诋毁陷害太子的时候。

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