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王朔、李敖、莫言,贾平凹、冯小刚等人都把网文批得一无是处,对此你怎么看?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有人说王朔、李敖、莫言,贾平凹、冯小刚等人都把网文批得一无是处,对此你怎么看

“雅”是相对“俗”而高大尚的,没有俗,哪来雅?没有水,哪来鱼?听说过鱼讨厌水的吗?那是作死的冲动。感谢科学技术的进步,感谢网络!普通百姓也能读世界、看古今、观风雅、表俗性…,真好!也希望“大雅”们走下神坛,跟上时代。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和硕怡亲王,是清代第九位世袭罔替的王爵,也是开国八大军功世袭罔替亲郡王之外(开国军功世袭亲郡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第一个不是以军功而得到世袭罔替资格的亲王,始封者为康熙帝第十三子胤祥(雍正帝即位后避帝讳,改名允祥。雍正八年去世后,雍正帝特别加恩,复名胤祥。这在康熙帝诸子中,除雍正帝外,是唯一一个得以“胤”字原名称呼的皇子。虽然是身后恢复,也是莫大的恩典了。)

胤祥(为方便起见,以下皆称胤祥),康熙帝第十三子(实际是二十二子,序齿为十三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初一生于京师紫禁城皇宫,生母为康熙帝庶妃章佳氏(当时无名号,去世后追赠敏妃,雍正帝即位后追尊敬敏皇贵妃)。

清代后宫制度,除皇后外,其余嫔妃生子,均不由己抚养,而是另交其他高等位妃子代为养育,所以年幼的胤祥自幼是被德妃乌雅氏养育成长。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七月,其生母章佳氏薨逝后,十四岁的胤祥更是将乌雅氏视同为亲生母亲,关系密切。由此,他和比自己大八岁的四哥胤禛(乌雅氏所生长子)也兄弟情谊深厚,相对其他异母兄弟更具手足感情。(包括乌雅氏第三子、皇十四子胤禵在内)。

胤祥在雍正八年去世后,为人刻薄寡恩、御下严苛的雍正帝对于这个几乎是唯一拥有真正手足感情的兄弟表现出了异乎寻常地悲痛追思之情,为了胤祥举行盛大肃穆的葬礼、自己亲自出席奠酒,还在葬礼上嚎啕大哭、丝毫不顾及皇帝的身份。之后还深切追忆年幼时兄弟俩相处时的往事:

“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贤弟克尽恭兄之道,朕兄深笃友弟之情。天伦至乐,宛如昨日事也。”缅怀之情,溢于言表。

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时年十二岁的胤祥第一次随康熙帝出巡、前往盛京(沈阳)谒北陵开始,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发生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事件,这期间整整十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出巡,胤祥必定跟随前往,一次不落。

这可以看出年轻的胤祥极得皇父喜爱。同时也表明胤祥必然有自己能力出色的一面,所以才能得到康熙帝的青睐,并因此可以随扈皇父、展现自己的才华。

这时期的历次随扈出行中,胤祥展现了自己的文学、书法、弓马、骑射等各方面的优异表现,康熙帝对此赞不绝口,钟爱异常。即使是外国使臣、乃至朝廷文官,都知道皇十三子极受皇帝器重,前途无量,将来必担大任。

但就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不知何故,康熙帝第一次废黜皇太子胤礽储君之位的时候,二十三岁的胤祥也牵扯其中,失去了皇父的信任,与皇太子胤礽、皇长子胤禔一起被圈禁起来。直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祥才得以被释放(皇太子胤礽被废后,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释放,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复立为皇太子。皇长子胤禔则一直被圈禁,直到雍正十二年去世)。

经此打击,青年胤祥此后再也没有恢复之前的待遇,在康熙帝眼中降为普通皇子,关系淡漠。虽然之后历次出巡,胤祥按仪制参与轮流随扈,但是不过虚应故事而已,之前所受到的皇父钟爱和重视,都已经是过眼烟云了。

至于在皇太子第一次被废黜之事中,胤祥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做出过什么隐秘之事,导致康熙帝怒气迸发之下,将他和皇太子、皇长子一同圈禁,几乎丧失了所有政治地位,这些真相在雍正帝登基之后,就被全部从史料中删除了,《清史稿》、《圣祖实录》、《世宗实录》中,统统没有这一方面的记载。即使有零星文字,也不过是轻描淡写的“遭受牵连”,或者是“为皇长子构陷”等语焉不详的描述。事实是怎么样,现在已经无法彻底弄清楚了。

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开释后,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胤祥还得以按仪制有机会随扈皇父出巡,但是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起,胤祥突然患病,而且还不轻--“腿起恶疮、遍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水”(其实就是骨结核)。由此导致身体虚弱,不便行动。

虽然康熙帝也曾经在回复其他皇子的奏折中询问过胤祥的状况,有过一些关心慰问的话,但总体来说是冷淡和轻视的,并不十分重视。这也说明了胤祥此时的境遇,完全不在康熙帝的关注范围内,甚至是有防备心理在内。父子关系到了这样的地步,实在是令人叹息。

而且在康熙帝在位时期,胤祥一直没有被封爵,哪怕是皇子所能得到的最低爵位---贝子,胤祥也没有获得,在康熙帝成年诸子中,只有胤祥没有爵位。这从另一方面,更加证实了胤祥的失宠。

不过胤祥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之间,依旧是做了很多差事,其中有康熙帝委派的,更多的其实是他的四哥—雍亲王胤禛安排的。这也可以印证:为什么史料上记载寥寥的皇十三子胤祥,在康熙帝驾崩第二天,就被新君雍正帝册立为亲王。很大概率是之前十年内,胤祥为了帮助胤禛夺嫡,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和建立过莫大的功劳,但是因为一些隐私之事,又不便于公开突出地表彰,所以雍正帝干脆把当年的记载全部删除,由此在日后的史书上造成了胤祥十年之间经历的空白。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六十九岁的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弥留之时,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二子胤裪、皇十三胤祥及国舅、步军统领隆科多奉诏觐见。

在隆科多当众宣布康熙帝遗诏:“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的情况下,经过十多年缜密布局、殚精竭虑的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终于在舅舅过隆科多(其实是表叔)以及十三弟胤祥的大力协助下,获得了“九龙夺嫡”的最后胜利,控制了京师及畅春园内外,得以波澜不惊地承袭了大统,成为清朝第五代皇帝(入关后第三代)——清世宗雍正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四,就在雍正帝刚刚承袭大统第二天、尚未登基的时候,他就立即封授之前一直没有爵位的十三弟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并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兼管户部三库。遭受冷遇十多年的胤祥,终于得以卷土重来、彻底翻身。这也是对他多年来始终坚持毫无保留地支持四哥胤禛、劳心劳力的最好报答。

自雍正元年至雍正八年(1723-1730年),胤祥先后出任会考府、造办处、户部、营田处、西北军务、泰陵(雍正帝陵寝)营建总管、总理水务、内务府、军需处等诸多衙门主管,并兼任议政王大臣,可谓是雍正帝第一心腹(位置要高过隆科多、年羹尧),位高权重。但是胤祥头脑十分清晰,没有如同隆科多、年羹尧那样的专权跋扈、冒犯皇权,而是谨慎行事、安守臣节,从不逾制违例。

雍正元年(1723年),胤祥刚刚受封怡亲王,即坚决推掉了按例可以获得的二十三万两钱粮,只收下十三万两。并婉言谢绝了分封后可支用官物六年的待遇。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雍正帝以胤祥“总理事务谨慎忠诚,从优议叙”,特在其亲王爵位外,加赐封一郡王爵位,允其在诸子中任择一人承袭。这个恩典,有清以来,从没有宗室获得过。胤祥照旧坚辞不受,只接受加俸一万两,以为平衡。

这些例子,一方面体现了雍正帝对胤祥厚爱,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胤祥的贤德和内敛,因此雍帝愈发倚重和敬佩胤祥,称他为为“柱石贤弟”。

雍正帝对于这个手足情深的十三弟是即钦佩又放心,还有深深的关爱。这在为人刻薄、御下严苛的雍正帝平日处事中,几乎是唯一具有常人情感的地方。雍正帝感念于胤祥的忠诚、干练、内敛,曾深有感触的说过:

“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

兄弟之间的相互赤诚、顾托得人,在雍正一朝,再没有其他可比性。

雍正七年(1729年)冬,胤祥病情加重,可他还是如同以前一样,“往来审视”,巡查各地。因此身心俱疲,导致病势急剧恶化,乃至沉疴。

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病入膏肓的胤祥已经不能外检视河工,不得不对下属说“本图遍治诸河,使盈缩操纵于吾掌之上,岂期一病沉废,已矣何言。”让人代替前往巡视。此后,每年必定参与先农坛春耕祭祀的胤祥也缺席了这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