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都快兵临城下了,崇祯为什么不调吴三桂去守北京城?许攸投降不到一天,曹操为何就敢轻信其言去偷袭乌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李自成都快兵临城下了,崇祯为什么不调吴三桂去守北京城

今天给大家讲讲崇祯上吊的事。

关于崇祯上吊,我的评价是两个字:活该!

有些人看我这样说,就要急眼了,其实没必要。咱们来详细讲讲这个过程,大家看他是不是活该。

首先,发展到这种糜烂的局面,崇祯是第一责任人。

崇祯这个家伙,自从他登基以来到死,除了走向煤山的歪脖子树以外,他没有一件事情办的是正确的。所以,有人说他是皇太极安插在明朝最大的卧底,他的所有行动,包括他的死亡方式,都是为了清朝获取天下而服务的。

奇怪了,崇祯为清朝立这么大功,都没人说他是“满遗”,我揭露和痛斥他,反而被戴上了“满遗”的帽子。真是人间黑白,世事巅倒。

事情要从孙传庭说起。

孙传庭是明朝最后的一个栋梁,文武双全,军事和政务能力都很强,对局势的理解和判断都很深远。

当年孙传庭镇压农民起义军打的是顺风顺水,百战百胜,几乎就要把起义军剿灭在灰烬中,正当孙传庭率兵准备彻底平掉起义军最后的火种,但在这关键时刻崇祯听了杨嗣昌的话,决定要“抚”,紧急叫停,这就在关键时刻挽救了李自成和张献忠。

孙传庭要向崇祯上奏,这就得罪了杨嗣昌。杨嗣昌弹劾孙传庭欺瞒圣上,崇祯就把孙传庭下了大狱。

而恰恰在孙传庭在狱中的三年中,他以前曾经精心训练的大秦军被朝廷调往了边关,被清军歼灭。而李自成死灰复燃,张献忠降而复叛,把明朝的境内搞的是烽火四起,处处狼烟。

崇祯把孙传庭从狱中放出来,没有一兵一卒,一钱一粮,拿着个破铁片(尚方宝剑),让他去当救火队长,重新镇压农民起义。

孙传庭也算真有本事,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干的是风生水起,重新拉起了一支大军,日夜操练。

但问题来了,军队需要钱粮,而钱粮又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孙传庭练兵,当然也需要资金和粮食,崇祯也给不了他,那他只能从当地想办法去搞。

征兵需要兵源,孙传庭就收纳了一些劳动力。练兵还需要钱和粮,孙传庭又占据了当地的一些资源,那么,当地的那些朱家的皇族和土豪士绅就赚的少了。

于是当地的那些皇族和士绅土豪想把这个刺头早日赶走,就向崇祯上告,说孙传庭的坏话,“畏敌不敢战”。

崇祯听信了谗言,就连续下旨,逼迫孙传庭出关应战。孙传庭一再强调,士兵还没有训练完成,钱粮和军械也准备不足。朝中有位大臣也劝崇祯说这是明朝的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了,应该珍惜使用。

但崇州不听,仍然连续下旨,让孙传庭出关迎战李自成。

结果可想而知,先胜而后败,孙传庭的部队全军覆没,孙传庭本人也战死了。

这个狗崇祯,不但不给孙传庭的家属抚恤金,还怀疑他“诈死潜逃”。孙太太也跳了井。

如果孙传庭的这支部队驻守不出,那么李自成是肯定没有胆量向北京进军的,他可不敢把自己的屁股暴露给孙传庭。

但孙传庭死了,李自成前往北京的道路上,再无重兵,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明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建都西安。

正月初八,李自成率军东渡黄河,兵分两路,直逼京城。

一路出山西,经太原、宁武、大同、宣化,趋居庸关。

一路出河南,经卫辉、彰德诸府,入河北,经邢台、河间,趋保定。

两军分进合击,向京城袭来,势如破竹,大明政权危如累卵。

进军途中,义军大量散发讨明檄文,并向明兵部转送通牒,京师大震。

崇祯急得要命,对大臣们叹气说:“卿等能无分忧哉!”

朝廷一没钱、二没粮、三没兵。“内帑如洗,一毫无措”、“民穷财尽”,山穷水尽。

说实话,要说李自成自己相信能推翻明朝吗?他自己都不相信。于是,一边前进,一边联系明朝朝廷,提出条件:

1.封王。承认农民起义军的合法性。

2.要钱。给一百万银两。

答应了条件,李自成还愿意带兵去打清军。

这个条件好像并不高。就算你明朝没钱,至少也应该派个使者去谈判嘛,哪怕是缓兵之计,把各地勤王兵马到京的时间拖出来也算。

李自成的本意就是如此。李自成的部队组织并不严密,他也不相信自己能攻下北京城。大家坐下来谈谈,互相理解一下,时间拖长些,崇祯你赶快凑点钱,再迅速调兵到京,大家一看,有钱分了,谁还愿意去拼命嘛?

钱拿到手,勤王兵马也来了,李自成向部下有个交待,再强调一下攻打京城的困难,大家就都理解了,拿上钱就回家过年了。

可是,崇祯和朝廷这帮垃圾们不理解啊。这群废物们战也不战,守也不守,逃也不逃,就这么干耗着。

李自成也没办法,那就继续向前走吧。

崇祯这个时候还是来得及的,关宁防线上还有边军呢,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是很强悍的。和清军打仗虽然不占上风,但要打农民军,那还是很轻松的。

崇祯就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调到京城里来了,授提督御营。“秦寇势迫,调襄入京协守”吴襄得旨,携带家眷进京。

吴襄现在是退休状态,崇祯以前把人家的退休金“俸廪”都取消了。

蓟辽总督王永吉代为请求,崇祯批准,“给吴襄俸廪”。

死到临头了,崇祯终于想到给人家发退休金了,什么玩意儿。

崇祯为什么要把吴襄调进京城呢?

一、笼络手握重兵的吴三桂。

二、防止吴三桂投降清朝。

三、把吴襄及其家属拘为人质。

崇祯这狗脑髓,到了这种危急关头,就他那点智商,还想玩心术呢。

这些朝廷大臣们,平日袖手谈天下,临难一死报君王。不知道将来能不能一死报君王,但现在的危急形势下,虽然胸无良策,但每天袖手谈天下还是少不了的。

君臣问答,章疏不少,议论纷纷,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各持己见,相互扯皮,敷衍塞责。

有个大臣名叫李明睿,他秘密向崇祯提出了建议:

南迁,这是要跑。

崇祯虽然早就想跑了,但这货特别爱面子,不愿意自己下决定,想让大家提议,自己装着万般无奈的样子,然后再跑。

他就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结果大家都不同意,这个提议不了了之。

废话,肯定不同意。你崇祯南京还有个皇府呢,去了就能住,我们还得重新买房子置田产,京城中的产业都扔了?

你跑南京还能当皇帝,我们去南京干什么?政治洗牌?

这崇祯真是个窝囊废,谁愿意走的就走,不愿意走的正好把他们留下来断后不就行了?

蠢货一个。

崇祯想到了要调边军进关防御。

李明睿却说:“关门兵不可尽撤,各边大将不可轻调。”建议崇祯就近从京八府处招募兵员。

说得倒是轻巧,“府库殚竭”,你没钱,谁给你到战场上去玩命去?

沿途防御败报频传,义军日夜向京城逼近,崇祯派了些死太监去关防监军,结果派出去的太监也投降李自成了。

这时候,崇祯想起了吴三桂。向大臣们征询意见,想调辽东军回京护驾。

正常地来说,把吴三桂的军队调回京防御,也算个合理的措施。但是,崇祯他没安好心,他怕大臣们揪住小辫子,想拉个垫背的,将来万一论起是非来,他好甩锅,把责任全都推到人家的头上。

为了保全他个人的尊严,崇祯不惜陷人于死。

他以为大臣们忘了事了?大家可记着清楚呢,陈新甲是怎么死的?

崇祯十五年,兵部尚书陈新甲就被崇祯卖了。

当时明军两线作战,一头被农民军打得丢盔卸甲时,另一头被清军横扫。崇祯就打算与清兵议和,腾出兵力来对付农民军。他就秘密与兵部尚书陈新甲商议与清军议和。不料消息走漏,事情张扬出去了。大臣们群起而攻之,纷纷质询陈新甲主和辱国。

为了自己那张脸,崇祯就处死了陈新甲。

一群混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