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居住的?雷州半岛为什么发展不起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雷州半岛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居住的

雷州半岛至少大约在距今天6000年以前就有古人居住。

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间,国内的相关部门组队对雷州半岛遂溪江洪镇的鲤鱼墩贝丘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的8个墓葬,房子2座,还出土了陶器、蚌器和大量新石器等。

鲤鱼墩贝丘遗址出土的8具新石器时代古人遗骸是我国南方地区首次发现的、出土人骨最多、保存相对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人骨。据报道,经过对锂鱼墩古人人骨专门研究,测得当时的成年人古人身高约1.6米多,大眼睛,低眼眶,阔鼻,下巴略尖,人骨架在墓穴中为屈肢葬,这与广西桂林甑皮岩出土的人骨特征很相似,墓葬中陶器等陪葬品组合也类似甑皮岩遗址。

甑皮岩古人属南亚人种类型。那么,雷州半岛早期原住民,也有可能是从广西西江流域迁徙而来,也属于南亚人种。

(遂溪江洪镇)

鲤鱼墩贝丘遗址位于湛江市遂溪县江洪镇东边角村边的田垌之中。该墩由贝壳堆积而成,形似鲤鱼而得名。

雷州半岛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地缘谷为您解答:

凡是细心观察过中国地理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中国的三大半岛,指的是辽宁省的辽东半岛、山东省的山东半岛和广东省的雷州半岛。

然而大多数人都听说过辽东、山东这两大半岛;对于雷州半岛,反而更多是第一次听,甚至有些人都把这个半岛称之为“海南半岛”,问到为什么时,听到了一个好笑却好像没什么错的答案:

“因为在海南省上面啊!”

寂寥至此,应该全国也没几个地区了吧。

但雷州半岛并非一直如此寂寥,唐宋时代,雷州港“30里皆可泊舟,东通闽浙,南出琼崖”,“衙署驿铺大备,桥梁津渡皆通”,兴旺一时。

其实,上世纪80年代时还有一句谚语“北有青岛,南有湛江”。雷州半岛曾经并不寂寥,甚至一度是广东省第二大城市,仅次于广州;只是这关键的几十年,逐渐落后于时代的步伐。

相比辽东、山东两个半岛大哥,想到山东,我们会想到青岛啤酒、海尔兄弟;想到辽宁,我们会想到鞍山钢铁、大连重工。而雷州半岛,却乏善可陈。雷州半岛的寂寥,实质是如今当地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本土文化影响力落后的一个缩影罢了。

雷州半岛的对外城市主要是湛江;山东半岛的对外城市主要是青岛。俗话说的好,“蛇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80年代抓住对外机遇窗口最重要的“头”和“将”便是对外开放沿海城市。

沿海开放城市代表了对外开放成效的最高水平,而“最高水平”的效果,直接决定了本省其他城市敢不敢去学习,去开放,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

湛江和青岛先天有许多类似的地方:

从地理角度看,青岛是位于山东半岛的港口城市,湛江则是位于雷州半岛的港口城市,论港口优良程度,两者都属于顶级的深水港。

从历史背景看,青岛曾是德国租界,有着良好的城市基础建设。

德国人在青岛的建设上不遗余力,德国人占据青岛的13年时间里,投入了5000万马克的巨资,把青岛从一个沿海的小渔村打造成了当时享誉世界的“东方瑞士”。

湛江曾是法国租界,广州湾也曾是南中国最繁华的商埠之一。

法国人在湛江停留了整整45年,霞山海滨路一带有许多法国人留下的西式建筑,主要包括法国公署楼、维尔多天主教堂、法国汇理银行等优良的房屋设施。

据《申报》第二卷第八期的《广州湾一瞥》记载:“俱乐部里、酒店里,有异邦的的绅士们、太太们在喝酒、跳舞、欢声喧腾于内,音乐声悠扬于外……”在当时尚且贫穷的中国可窥见当时湛江的繁华。

从经济基础看,新中国成立之初,青岛是山东第二大城市,湛江是广东第二大城市(五十年代就拥有港口、机场和火车站,高校数量在全省至今仍仅次于广州)。

从发展机遇看,1984年5月,湛江和青岛又同时被列入全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沿海城市。

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湛江和青岛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问题出在了80年代的湛江的发展战略上。

1985年,在国家鼓励沿海城市发展工业出口创汇、各地都致力于城市经济发展大计的背景下,刚刚被确定为全国沿海开放城市的湛江却提出了“两水一牧”的发展口号,将资金和精力重点投放在水产、水果和畜牧业为代表的农业方,而不是亟待建设的港口、铁路和招商引资。

工业和出口对于当时的城市建设有多重要呢?

以80年代整个亚洲的经济发展最璀璨的星,“亚洲四小龙”为例:

“亚洲四小龙”的英文翻译不是” four Asian dragons”(四头亚洲龙),而是“NewlyIndustrial Economics“(新兴工业经济体);这个定义是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迅速走上发展道路,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火车头之一,工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不可否认的是,“两水一牧”对促进湛江的水产、水果和畜牧业发展当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把“两水一牧”作为一个对外开放城市的发展战略,这无疑严重地耽误了湛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直到1999年,当广东全省工业占GDP比重突破50%的时候,湛江工业占其GDP的比重都仅为37.4%。

当珠三角城市纷纷设立“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办公室的时候,湛江却设立了一个“两水一牧”办公室。湛江忽略了自己的港口、铁路、机场,忽视了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的优惠政策,把发展的脚步停留在雷州低经济效益、低附加价值的农牧业上,选择了全球工业化链条上最低价值的一条道路。

1992年的春天,中国又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

珠江三角洲龙腾虎跃,哪怕不提广州,都有“华南四小虎”足以称道,与湛江隔海相望的海南特区建设也热火朝天,每天都有闯海南的人流浩浩荡荡路过湛江。

湛江追悔莫及,终于决定采取新的发展战略:“以大港口带动大发展,以大工业推动大起飞,以大市场保障大繁荣,以大科技实现大升级,以大综合促进大进步。”这十个“大”,深刻表现出了湛江人民急于迎头赶上的心理。

但无论如何后悔,事实上的差距已经摆在那,统计表明,从1995到1999年,湛江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9%,已经低于广东省10.2%的平均增速,甚至低于全国8.3%的平均增速。

湛江港在1979年的货物吞吐量为1062万吨,与上海、天津、广州、青岛、宁波、大连、秦皇岛一起名列全国八大港口之一;1991年的吞吐量为1589万吨,依然保持全国八大港口地位;但到1998年的时候,湛江港的吞吐量跌至1414万吨,倒退为80年代初的水平,湛江港的地位下滑至全国第十几位。

曾经远远落后于自己的珠三角小兄弟现在已经与湛江平起平坐,甚至不落下风。

相比于两大半岛兄弟,雷州半岛因为湛江的战略失误几乎完全处于下风。

辽东半岛早已利用雄厚的工业基础、特有的口岸优势以及良好的城市环境优势确定了”下一个30年“的目标,确立”大大连“的战略目标、坚持”产业强市,工业先行“,紧紧围绕”以港兴市“,活跃了整个辽东半岛的经济和人才。

山东半岛则坚持”全面经济国际化战略“,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社会信息化、电子化建设,以名牌企业作为标签,建设城市品牌,从而推动整个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得到国家批复,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坐拥半岛优势,依托青岛等深水良港,山东也走在一条光明的道路上。

在对湛江“失去的30年”的讨论中,一个被广泛引用的观点是:“1980年代,中国处处大抓工业的时候,湛江全力发展农业;1990年代中期开始,不少地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的增长点的时候,湛江又千方百计发展工业。”

而这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湛江对外开放后发展战略的失误。

湛江如今吸取了前车之鉴,也提出了与大连类似的”工业立市,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想法虽然很美好,但湛江毕竟已经不在80年代的黄金年代了,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错过了风口,凤凰也难飞。

那雷州半岛真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