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二将下场如何?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为什么不跟随吕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二将下场如何

最终的下场当然是“死”,虽然死的没有那么快,但还是有一点快!

兴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2年5月,董卓伏诛;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郭汜殒命;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李傕兵败被杀,被夷灭三族!

董卓死后,仅五年光景后,郭汜和李傕相继挂球了,那我们来看为什么会这两位是如此下场,死之前的五年光景又干了些什么!

前奏:颍川“三光”

董卓死前,李郭二人被派到了帝都洛阳东南门户的颍川,陈留地区。颍川是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富庶之地,尤其是在东汉时期,靠近首都洛阳,发展之利不言而喻。

这二位来了之后,犹如饿死鬼来到了满汉全席,纵兵烧杀抢掠,那个欢快啊~,场面好比蝗灾过后,农作物连杆儿都不剩的那种场景!

曹操的大谋士荀彧就是颍川人,幸亏他族里有这么个机智的人,在李郭来之前就让荀氏族人迁离了颍川,因此逃过一劫!

好事不留名,坏事儿传千里,这种暴行,当地百姓肯定都恨之入骨,全国百姓听闻自然也是唾弃鄙视!

如此,这两个从西北跑过来的人就已经失去中原民心了。

间奏:占长安,挟天子

《三国志》:比傕等还,辅已败,众无所依,欲各散归。既无赦书,而闻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忧恐不知所为。

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十日城陷,与布战城中,布败走。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

董卓死的时候,他俩的军队还在颍川劫掠,本来听说吕布反叛,董卓伏诛,无依无靠了,有点想投降;当时的形势是长安的董卓虽死,但是李郭带领的西凉军并没有损失,而且势力远比长安守军强。但是长安城中当时的扛把子王允王大司徒不知道了喝了几两酒,上了头,拒绝投降,一定要全数剿灭。

如此情形下,汉末著名的“毒士”贾诩就给他们二人出了条计策。与其解散军队各自回家,不如赌一把,攻占长安,成功了,就能掌控国家朝政;失败了,再走也不迟!于是他们俩纠集董卓的其他部将樊稠、李蒙、王方等人一起合围长安,十天就破城了。

破城之后,又开心了,又看到了“满汉全席”,无情洗劫!

而后就挟持了汉献帝,要给自己们封官儿,所以,汉献帝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人皆为中郎将。

高潮:把玩朝政,肆虐京城

公元194年3月,西凉马腾韩遂带着部分关中的势力一起进攻李郭等人,结果马腾方面大败而归,郭汜、樊稠因有战功而加“开府”之权,郭、樊权力大增,而李傕由于在192年就已经被赐予“开府”之权,朝廷由此就被这三人牢牢地控制!

《后汉纪·后汉孝献皇帝纪》:初平三年(192年),冬十月,李傕举博士李儒为侍中,献帝诏曰:“儒前为弘农王郎中令,迫杀我兄,诚宜加罪。”辞曰:“董卓所为,非儒本意,不可罚无辜也。”

这里是说李傕向汉献帝推荐李儒,想让他担任侍中。皇帝的意思是李儒之前强迫自己杀了皇兄,理应问罪;结果李傕说这是董卓的意思,不是李儒的本意,不能惩罚无辜的人。

这就是李郭二人随意控制朝廷的缩影。

194年这一年,关中发生了灾荒,李,郭,樊三人的军队粮食不够,就不停贾诩劝阻抢了汉献帝安排的赈灾粮食,抢了赈灾粮食还不够,于是又纵兵劫掠百姓。

从192年占领长安以来,他们可以说是肆掠长安,民不聊生,导致大部分百姓逃亡到其他如袁绍刘表等等诸侯的地盘。

尾奏:不和内讧,兵败身死

权利都大了,互相都不服气,争权夺利白热化。

公元195年2月,樊稠准备出关,找李傕要更多的兵马,然后被李傕猜忌,怕他坐大,借口开会,骗过来就把樊稠干掉了。由此他们内部人心惶惶,而剩下的争权者就只剩郭汜了。

195年3月,郭汜密谋把汉献帝劫持到自己军营来,消息走风,李傕先下手为强,抢来了皇帝;郭汜就抢来了劝和的朝廷大臣,然后两人继续刚正面。一直到镇东将军张济前来说和,这两人才互相以女儿为人质而罢休!

汉献帝在李傕军营时,李傕对他很怠慢,皇帝敢怒不敢言,还要加封李傕为大司马,位列三公之上,以此来稳住他。争乱久了,汉献帝思念故都洛阳,李郭二人同意了。

于是,195年7月,张济、郭汜以及原董卓部下杨定、杨奉、董承皆随天子车驾东归,李傕则兵屯池阳。护送的这些人在沿途还争端不断!

195年10月,李郭二人后悔放皇帝东归洛阳了,合兵来追,本来是护送将领的张济又因为与其他护送的杨奉,董承不和,加入了李郭二人的队伍。这下实力倾斜严重,护送献帝的杨奉董承大败。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汉献帝终于狼狈逃回了洛阳,董承暗中征召曹操来接驾,于是,皇帝被接到了许昌。

197年初,郭汜的部将伍习在郿县(今在陕西省宝鸡市)反叛,杀死了郭汜;郭汜的军队都被李傕兼并。

197年10月,曹操派尚书令裴茂率领以段煨为首的关中诸将讨伐李傕,198年4月,李傕退守凉州北地郡池阳县(今咸阳市三原县西阳镇武官坊北),城破被杀,斩首传示许昌,曹操下令灭其三族,汉献帝则传令将其首级高挂许昌城头示众,以泄心头之恨!

结语

李傕郭汜二人粗鄙贪婪,暴虐成性,早已为百姓士族所深恶痛绝,得此下场,实属自然!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为什么不跟随吕布

这是个好问题,值得仔细思考。

如果李傕、郭祀在董卓死后跟随了吕布,那么汉朝廷或许能够光复,天下就不至于大乱。

那为何没有呢?从以下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01

李傕、郭祀的意愿就是归顺朝廷。

树倒猢狲散,董卓死后,西凉军就解体了,处于群龙无首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董卓并非善类,专横跋扈、无恶不作。

鸟择良木而栖,因而,跟随董卓的人,没有忠义之士,只有唯利是图之人。

因此,董卓死后,其部将没有人提出为其复仇,而是希望归附朝廷。只要有官做,保住自己的利益,跟着谁混无所谓。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或者吕布能够收编董卓的部众,让他们替朝廷出力,这是最完美的结果。

02

王允的态度。

王允与吕布联手诛杀董卓之后,开始飘飘然,居然嚣张地说:“像董卓这样不可一世的大奸贼都死在我的手下,我还有什么惧怕的呢?”

每当群臣聚会,王允不再有温润之色,而是正襟危坐,高高在上,十分傲慢的样子。

本来除掉董卓之后,王允与吕布共执朝廷,这会儿,王允根本不把吕布放在眼里。吕布逐步失去了话语权。

不管王允以前如何勤政奉公,也无论诛杀董卓的功劳多么巨大。如果李傕、郭祀不诛杀王允,很难说王允就不是董卓第二。人都会变的,屁股决定脑袋是很有道理的,坐在不同的位置上,想法是不一样的。

在对待李傕、郭祀等董卓旧部的问题上,王允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一意孤行,且优柔寡断,迟迟拿不定主意。

汉末大儒蔡邕就因为董卓对他不错,听闻董卓被杀,轻轻一声叹息,就被王允下狱处死。几乎所有的人替蔡邕求情,王允都不答应。

王允的专权骄横甚至超过了董卓。起码几次重大问题,蔡邕力谏,董卓还能够采纳。

但王允听不进任何不同的意见,执意要全部处理掉董卓旧部,也就堵塞了李傕、郭祀等人归顺朝廷意愿。最终导致李傕等的叛乱,这是王允一手造成的。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