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有什么行业“黑话”?孔云龙的《扒马褂》真的那么好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相声界有什么行业“黑话”

从最早在100多年前相声开始出现,就带有非常重的江湖气,如今尽管已经到了一个全新时代,但相声界的江湖气也还是有的。一般人所谓的相声黑话,现在尽管并不怎么说了,但相声演员基本也都知道,演员之间偶尔还会用此开玩笑,但已经不作为日常沟通的方式。

不过要是在旧社会,相声演员之间说黑话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黑话是老百姓对这种语言的称呼,对于江湖行业来说这叫做“春典”。

春典有几百条之多

春典到底是什么呢?

它是江湖中人彼此联系交流的一种特殊语言,用只有行内人士才懂的词汇,指代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避免被外界了解他们之间所说的内容,这是对艺人的一种保护。春典算是一种专业术语,但相声中的春典和当时江湖中说评书的,唱鼓曲的,还有算卦卖野药的所用的春典基本相同,当然也有一些话是相声独有的。

简单说一些相声的常用春典。比如“尖”,就是好、漂亮,“念”就是不好,难看,可以形容表演的好坏,也可以形容人的长相。还有一些在北京人题材电影中用到过,女人称作“果食”,老太太叫“苍果”。

那么,春典是怎么来的呢?

这些话是江湖中人的集体创作,至少在清朝乾隆年间之前就开始广泛流行,后来经过不断补充,到1940年代已经有数百条之多。春典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多,包括生活、生意、交际、思想、情感各个方面,分得非常细。

马三立靠说春典吃上饭

那么对于相声行业来说,那时候的春典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第一,春典被视为艺人身份的证明。比如相声和快板书演员李润杰当年从东北逃出来一度靠乞讨为生,曾经有意向乞丐学习数来宝,乞丐用春典试问他,但是他没有反应,乞丐就认定他不是江湖中人因此拒绝教他。

第二,春典可以进行艺人之间的交流。1930年代,马三立和搭档去济南某地撂地也就是街头演出,但是发现已经没有空地,他就用春典问旁边的变戏法艺人,我们哥俩从天津过来,是“团春”的,这几天“念啃”,您能否赏个“穴”?这意思是说,我们是说相声的,几天没吃饭了,您能不能把场子借我们用用。对方听后,慨然应允。

第三,春典可以保护艺人的经济利益。比如演出过程中如果演员发现有小偷想偷观众的钱包,就会说,“荣点,让杵门子。”荣点就是小偷,杵门子就是收钱,那意思是说,我马上要敛钱了,你别在这个时候搅合我们的买卖。小偷也属于江湖中人,听懂话也就不下手了。

第四,春典可以代替一些难以启齿的话。比如艺人们一起吃饭,有人想去大便,而且有行业外的女性在场,他就可以说我去撇山,这也就避免了尴尬。

第五,春典丰富了当代社会语言。一些春典本来是行业内人所说,但由于它们生动形象,后来逐渐流入社会,被更多的人们使用,比如“火了”、“腕儿”、“走穴”。

春典如今不宜多用

当然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尤其是对于年轻相声演员来说,他们懂的春典其实不少,但不到非用不可的时候是没有必要说的,更不必以掌握的春典多为荣。

早在八十年代,马季就非常反对年轻相声演员用春典来沟通。对于姜昆、冯巩他们来说,说几句春典显得有些神秘好玩儿,但马季不让他们这样说话,他认为春典应用的时代早就过去了,新时代相声演员就要有新时代的样子,不应该再说那些老气横秋的过时语言。

如今这个时代,年轻相声演员又空前多了起来,尤其德云社还恢复了很多相声传统。春典这种东西可以作为了解的内容,但还是不宜多用,比起真正说好相声,春典又算得了什么呢?

娱乐答不休,我是郑捕头。欢迎关注。

孔云龙的《扒马褂》真的那么好吗

话说德云社的《扒马褂》,在孔云龙之前,能撑上台面的基本没有。

孔版动了大手术。不能不说是近几年的《扒马褂》当中,最有新意的一次。

除开结构上比较牵强,其他攒的都比较成功,当然,效果上也相当可以。

不过,如果说孔云龙的表现比德云社前边几位的《扒马褂》有多好,我也觉着有点儿不太公平。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传统的《扒马褂》基本属于人保活的范畴,难点在于扑盲子的劲头。

这段新《扒马褂》经过拆洗之后,弱化了后两番的扑盲子,插进刨着使的环节,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但是同时也避重就轻,把节目变成了活保人。

所以在节目难度上降低了不少。

如果有基础难度分的话,前边几段《扒马褂》满分如果是100,孔版满分就只应该是80。

换而言之,这块活换谁演,想出现这样的效果,都不太难。

———————————————————————

然后,孔云龙没有解决德云社所有《扒马褂》中,最大的一个问题:

扑盲子的时候劲头太过,表现的比捧哏的更“云山雾罩”。

其他的《扒马褂》也都有这个毛病。

但是孔版的更严重,因为在节目的改动下,增加了逗哏的攻击性。

所以导致节目在结构上和人设上的纰漏,比前几版更大。

当然,这样的节目,不能挑太多的刺,实在比较难得。

———————————————————————

然后,个人瞎猜:攒这段儿的时候,刘春山在后边是不是插了手?

在风格上不能不让我联想起他和铁刨花的《八扇屏》,灵感简直一模一样。

最后,这段儿新《扒马褂》已然可以和这段新《八扇屏》以及董李的《量广论》相提并论。

都可以说是近些年来,老段新说的杰出代表。

以上……

如何评价德云社的后起之秀张九龄和王九龙

张九龄、王九龙是德云社九字科比较优秀的相声演员。

张九龄本名张仲元,90后,郭德纲九字科大徒弟。小小年龄的他,来德云社已经足足有11个年头了。2007年他随“鹤”字科考入德云社,但却因为当年的年龄太小而没有被招进“鹤”字科。2013年随“九”字科第一批拜师,成为郭德纲“九”字科的大徒弟,也就是“九”字科大门长,目前主攻逗哏,和王九龙是一对搭档。

张九龄也是“云、鹤、九、”三科大门长里最出色的了,“云”字科大师兄闫云达已经社,“鹤”字科大师兄杜鹤来一直表现平平,所以张九龄就成了三科门长里最出色的了。别看他年纪不大,但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老艺人的潇洒,他台风稳健,“使活”少年老成,但老而不油,
是德云社最有发展潜力的演员之一。

王九龙是郭德纲“九”字科的徒弟,也是其外甥,外形高大帅气,现在是张九龄的捧哏。也是九字科里比较出色的捧哏,颇有阎鹤祥的风范。他和张九龄的“玲珑组合”渐渐地为网友们所喜爱,也渐渐有了他们自己的舞台风格,并且已经在今年开了他们从艺生涯的第一个专场,凡响十分热烈,可以预见他们两个前途不可限量!
都说九字科里无弱兵,张九龄、王九龙更是精兵强将,相信假以时日,此二人定会成为德云社的中流砥柱!

郭德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主流相声演员,当着曲协的主席,委员,拿着国家的工资和经费,把相声混得销声匿迹。

郭德纲传承创新,把相声这门艺术起死回生,商演娱乐群众,不花国家分文。捐款抗疫尽到社会责任 。

笑罢主流,他们只会说教,不懂艺术,拿意识形态遮羞。

相声是面向大众的艺术,它的宗旨是博人一笑,消除疲劳解除烦恼。

郭德纲做到了,使这门艺术雅俗共赏,让相声重回到大众之中,给人民带来欢笑,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