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犯了错误是否值得原谅?原谅和释怀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一个人犯了错误是否值得原谅

谢邀请

一个人犯了错误是否值得原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一个人犯了错误要知耻而后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而不是将错就错,不知悔改,无药可救,而是要想前想后,努力改正错误,重新回到正道上来。

犯了错误不可怕,怕的是不思悔改,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明智的人对任何事物,都三思而后行,看问题一分为二,好孬分得清,就不会犯错误。有的人自以为是,昏昏噩噩。不识事物,感情用事,所以最容易犯错误,一块石头拌到三回,也执迷不悟。这样的人不值的原谅,让他碰个头破血流接受点教训也好。吃个大亏也就知山神爷是石头的了!谢谢!

原谅和释怀有什么区别吗

原谅和释怀,是两种不同的人生经历所对应的结果


从字面含义来理解的话:

原谅:是指,对别人疏忽、过失或错误宽恕谅解,不加责备或惩罚

而释怀呢:是指,爱憎、悲喜、思念等感情在心中消除


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现象:

虽然两者主体都是你自己,但是聚焦点不同

是的,两者主要的差别也就在聚焦点上的差异


那么,原谅和释怀的聚焦点导致的差异,主要在什么地方呢?

简单来说下:

原谅主要是,别人做过对你在情感上或者其他方面有影响的事情,而最终你选择自己去抚平这些影响而不责备对方

释怀就不一样了

释怀是,明显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经历

这些经历,可能曾经在已经逝去的岁月里,带给你快乐、悲伤

甚至于比较凄惨的影响,这些难过的或者愉快的经历,总归在当时你内心之中留下难以泯灭的印记


一般情况下来说:

这样的影响是很难消除掉的。除了让时间来处理外,别无他法

时间在流逝的过程中,你自己必然会经历很多的事情,并在这些事情中学会成长

此刻的你,相对彼时而言,内心已经足够坚强到将当初的印记一点点消除掉

就在一点点消除的过程中,直到那么一天,你可以完全的直视当初的自己,从内心将这块疤痕抹除掉了

这就是释怀

反面来说:这也是人生中难得的体验


既然是人生中难得的体验,那应该是有长短,有时限的,怎么样缩短或者控制这些体验呢?

紧接着,我们就来谈一谈


生活中,如何做才能让自己掌控原谅和释怀,而不对自我产生负面的影响呢?

要掌控一件事情,首先需要清楚认知到事物的本质,即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只有这样才能对于问题游刃有余的处理

原谅相对于释怀来说,要更加容易处理。原谅在很多时候,只是需要原谅对方的勇气

而这些勇气的来源,不仅仅是你自己,也可以是对方

这些综合起来,都会对原谅的早晚产生影响


对于别人身上的点,我们无力去掌控,毕竟每个人想法和观念都有差异,与其寄托于别人身上,不如主要聚焦在自己

拥有原谅的勇气,是需要你具有一颗自我激励的心

人们遇到需要自己原谅的事情时,内心第一反应:

往往不会是欣然接受,必然是伴随着反复和不情愿

我们要做的就是减少反复和不情愿出现的次数,达到最终遇到问题时,就可以做到将次数降低到0的程度


可以从下面几点出发:

  1. 遇到不情愿的事情时,反问自己,这件事情以自己的性格,最终处理会得到什么结果?
  2. 遇到反复的时候,想一想第一次自己将反复压下去的原由是什么?

遇到事情后,通过具体事例对自己提出问题,并结合自身做出回答,是个很有效的控制方法


相对比原谅中的自我激励而言,释怀往往需要的不是激励,反而是淡化的处理

这个涉及到需要释怀的事情往往对自我心里是已经造成过冲击或者伤害

而这种经历呢,很多时候也不适合和别人诉说,只能自己吞咽相应的苦果

有些人,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会陷入到更加严重的消极面里,本身自己在这件事情上即是参与人,也是受害者


人性里面,总是在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大家都会说出各种条条道道,当处于自身时反而更容易走极端

此时,就需要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

比如:感情上受到伤害,如果继续沉入到回忆里,更容易再次受伤,并加深伤害的程度

这个时候去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或者找几个友人聚聚餐之类的,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开,再加上时间的消减作用,最终也就会更释然

很多事情都是初次遇到的挑战最大,当有总够的经历后,相对应需要时间去消减的占比就会小很多

有这么一句话,比较适合这种情况:

困难就像是父母头上逐渐增长的白发,若无力反抗岁月的侵蚀,那就试着换种方式去体验它


原谅和释怀,我们都在生活中经历着,也学着一点点的走出来,这些好的或者不好的经历,都是你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


谈的比较扩散,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如何学会原谅别人

“当你伸出两只手指去谴责别人时,余下的三只手指恰恰是对着自己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对别人不要百般挑剔,随意指责,应当学会宽容。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意思是说,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宽容指的是宽厚和容忍,原谅和不计较他人。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的生活需要宽容,我们要学会“宽以待人”。

我国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姓张的人家盖房子,院墙向外扩大了三尺。邻居见了,不愿意,也向外扩大了三尺。张家有人在京城做大官,便派人告到京城,想出出这口气。京城的张家人接到信后,不但没有替自家人出气,反而写了一封回信:“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翻然悔悟,拆掉院墙,向后缩进三尺。邻居大受感动,也向后缩进三尺。于是就出现了一条传为美谈的“六尺巷”。

“六尺巷”是人与人彼此宽容的见证,是心与心相互感动的凝结。

宽容是一种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生活中,与人为善,严以责己,宽以待人,构建与人和睦相处的和谐关系。然而,有的人却不懂得宽容,与人相处总喜欢伸出两只手指去谴责,容不得别人有半点污点。走在路上,无意中被别人碰了一下,虽无大的妨碍,却要与人争执半天;到商店买东西,遇到了态度不好的售货员,心里窝火就跟人吵起来;别人晋职加薪了,背后就抱怨这人并没什么能耐,是领导偏心袒护 对自己却截然相反,胸能容海,犯点小错总会找出掩过的理由。早晨上班迟到,那是昨晚加班太晚了;过马路闯了红灯,是赶时间忘记了看红绿灯;走路不小心碰了人,不是主动道歉,反倒强辩说不是故意的 如此一来,对别人的抱怨过大,周围就再也看不到真诚的笑脸;对自己的宽容过多,定会导致曾经有过的错误一犯再犯。

学会宽容,就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肚量,善于宽容别人的缺点。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会宽容,亦要宽容别人无心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