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家谱世系图(郧县杨氏家谱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郧县杨氏家谱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华人尊宗敬祖、追根溯源的美德,自2007年始至2009年初,历经两年,《梅铺杨氏总谱》经数百人之劳作,终于修成。真是可喜可贺!
二00九年三月二十八日,梅铺杨氏祭祖仪式暨郧县梅铺杨氏总谱发行大会在梅铺杨营举行,共有200余杨氏家族代表参加,盛况空前。
图为发行会现场
梅铺杨氏播迁分布与官宦轨迹 
播迁分布 杨德,祖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岭西村,明朝洪武年间携妻儿自原籍迁徙到郧县梅铺滔河里,即现在的杨庄子、李家沟一带,开荒种地。长子贵招亲初住蔡沟,次子真招亲初住李家沟,三子和给予一个叫自良的人养育,四子清送给张沟胡姓。到三、四代家运渐兴,杨德故后择葬邵家沟西地,即现在的杨营学校后坡,始祖母张氏故后葬地不祥,后迁葬于邵家沟地南,四个儿子都迁住于邵家沟,长、三、四子故后随母茔而葬,次子故葬榆树岗。后代大都以二世祖初住地为中心繁衍播迁,最后形成了各村落杨氏支系家族。
梅铺杨氏以二世祖分为贵、真、清三大支系,具体分布:杨贵支系以盘道营为中心播迁分布于解板沟、西寺一带,已繁衍23代,解板沟13世以上老坟、西寺9世以上老坟在杨营和盘道;杨真支系以李家沟为中心播迁分布于杨营、西湾、杨庄子、杨家山、李家沟、杨洼、小杨营一带,已繁衍24代,前13代前老坟大体分布在杨营和李家沟、杨洼一带;杨清支系主要分布在杨洼、张沟、杨湾、李家湾、汪沟、郑家垭凤凰山一带,已繁衍24代,前12代前老坟大体在李家沟、杨洼一带。
官宦轨迹 梅铺杨氏官宦世家,郧东望族也。这句话流传了好几百年,今而终有定论。
杨德于明洪武年间避难徙郧,初到此地,一无所有,四至八世子孙显达,第七至九世出杨昌,官至奉直大夫,妻李氏为皇封诰命,长子谌然历任布政司道台,萧然、豁然为礼部儒士,闺女们具嫁名门,在明万历前后红及一时,成为当时官宦世家;受其带动和影响,族人中县令、国学、监生、秀才、邑庠、庠生济济。梅铺杨氏因有了他们而成为郧东望族。明代礼部侍郎、翰林院学士淅川县老城人士彭凌霄万历年撰写的《杨母李氏墓志铭》以及《西寺杨氏的辈谱诗词》可证。斗转星移,明王朝被清朝取代,杨氏从此由盛趋衰,官宦后裔回原籍、逃深山,“栖士”的地名是与当时的政治避难有联系的;关于杨氏不少先人的碑文中有“皇清待赠”字样,有一说:“同一时代的死者各用‘皇清’与‘皇明’的刻文,或者反清复明组织领袖碑上被刻上“皇清待赠”的字样,都说明了当时杨氏政治波折。到清中后期和中华民国时期,梅铺杨氏中虽出了不少的国学、监生、秀才、邑庠,但终未超过明代前人的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氏后人如雨后春笋,人才济济,共出厅级、处级、科级、村级干部,博士、教授及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革命烈士、劳动模范、经商成功人才等172人。我杨氏历明朝、清朝、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逃难,出高官,到今日的人才济济,无不显示我杨氏顽强与辉煌。
《梅铺杨氏总谱》修纂问世,即将与族人见面,这是我们家族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庄重大事。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我谨以家族一员的身份,向家谱衷心祝贺!
中华民族之家,杨姓为当今六大姓之一,人口约二千八百多万。梅铺杨氏从先祖杨德到如今,历时六百多年,已繁衍二十余代一万多人,期间迁居各地,繁衍生息,遍布梅铺全镇、全县、全市、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他们无论是务农、做工、行医,还是从政、经商、教学大都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干事业。他们中人才辈出,涌现了很多志士名人和先进模范人物,留下了不少富有教育意义的感人故事。他们用辛劳和智慧谱写了一部家族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发展史,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
《梅铺杨氏总谱》洋洋数十万字,从古至今,溯源迁徙,分章节,有层次地记叙了梅铺杨氏家族的来龙去脉,辈代关系,地名故事,乡土人情,详细而真实地统计了人文概况,与图籍碑文等融为一体。并且经过搜集综合,集思广益,统一了辈谱词字,为后人起名提供了家谱规章。修纂者们认真负责,科学严谨的作风,追求真实,真诚奉献的精神,值得称道。《梅铺杨氏总谱》是一部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和珍贵的姓氏宗谱。它的出版,不仅为梅铺杨氏家族寻根问祖,提供信息,相互联络,共谋发展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而且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文化。
现在,古老而文明的伟大祖国,已经走上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革,正在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我们要纪念先祖,传承中华文化,激励后人,弘杨氏族精神。在和谐的社会大家庭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奋斗,共创辉煌!
杨振敏
二OO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于十堰
寄 语

承蒙家谱修纂委员会邀写谱辞,盛情难却,写点感想,以示祝贺。
梅铺杨氏虽有《杨氏谱梅铺总卷》简本、《杨氏家谱解板沟卷》、《杨氏家谱李家湾卷》,但由于文化原因,梅铺杨氏家族没有一部完整的总谱,实在叹惋。我们该为家族作点什么……?
我在梅铺镇政府工作近二十年,对梅铺风土人情、杨氏族情比较熟悉,加上杨秀福又对谱学知识钻研深邃,我俩经常在一起切磋,于是萌生了修纂梅铺杨氏总谱的想法,经联络、了解家族主要成员的意见,大家非常赞同,从此拉开了修纂梅铺杨氏总谱的帷幕。
我已经年近六旬,但修家谱精神百倍,在修纂过程中,城乡联络宣传、收集资料,动员族人捐资、策划印刷标准,研修家谱内容,投入了大量精力,每每子夜入眠后,神游于古今资料及有关事情中,忽生一念,则披衣而起,或起草思路,或核查书典,或打开电脑审阅材料,瑟瑟寒冬,身冷而心热。
春去冬来,又复一年,梅铺杨氏总谱即将与族人见面,谈点看法,与族人共勉。
一、团结合作精神值得颂扬。本谱捐资近千人,有400余人参与修谱之中,特别是振敏大哥时时撑控;秀福、保成对家谱修纂求真务实、严格把关;宗敏、本龙、林山、澄宇、本钦、本光、林耀、杨瑞、本敬、本君、本社、新安等长辈大力支持;凤森、国华、海珠、孟军、德钦、秀礼、保富、庆选、雪会、荣涛、万胜、新慧、宗华、忠林、国强、伍科、建国、志国、国成、保国、周林、新海、新保、海龙、新波、新廷、秀成、守英、守明、守敏(杨湾)、发林、发胜、建玉、战报、俊杰等鼎力合作;新义、杨勇、群峰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杨氏女婿中何文章、王正清、刘胜无私奉献。他们精神值得颂扬。
二、家谱内容丰富,值得研读。一是家谱二章、三章、七章、八章写出了梅铺杨氏的人气、精神、文化传统;二是家谱四章、五章中的辈谱对照表、世系图表,理清了辈代关系,记述了当代人姓名、生故年月日、职务、职称、文化、住址,为后代人寻根问祖架起了一座桥梁;三是家谱二章的杨氏溯源、六章碑碣史证、九章修纂经过,此中文化价值不菲,品味本谱,值得研读。
三、家谱博古通今,值得收藏。《梅铺杨氏总谱》是始祖杨德发展到现在二十余代修纂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家谱,全书史事记叙跨越600多年,统一辈谱字从始祖杨德记起60字,循环使用,永远传承,家谱入注了梅铺杨氏近万名成员的简介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实为传家之宝,值得收藏。
总之修纂家谱感悟颇深、颇多,兹不多叙,相信族人读起本谱有回家的感觉,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

杨荣福
二OO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家谱敬铭

《杨铺杨氏总谱》问世,众志成城,深表感荷,谨为敬铭。

先祖从远古洪荒中走来,高塬黄河兮蕴动着血脉。今世近三千万杨氏儿女,华夏五岳兮高扬着魂魄。
明德祖从渭南饥馑走来,励衍六百余年二三十代。风雨播撒一万余众后裔,炬燃豫鄂山川流光溢彩。
自愧吾生鲁愚庸庸无为,共喜族谱宗亲殷殷情怀。拜享祖祠血缘精神盛宴,福荫鱼鸟蝶花天地大爱。
庆我族皇皇兮中华巨姓,立天地赫赫然万世永戴。鉴史砺志兮贤毅雍后辈,才上天然居居然天上才。
杨澄宇
二OO八年 金秋 于十堰

在历时两年的修纂梅铺杨氏总谱过程中,委员会主要成员对发现的61块碑碣碑文进行了认真解读、研讨,对本族的历史信息资料,包括之前的家谱文字资料,进行了广泛搜集、整合,去粗取精,雕凿锤炼,四易其稿,终于在2008年12月27日完成了《湖北郧县梅铺杨氏总谱》书稿。
本书记述了自明洪武年至今的本族史事,明晰了迁徙分布情况,理清了辈代亲缘关系,统一了60个“辈谱”字,定论了官宦历史轨迹,总结了杨氏传统文化。它是一部反映郧县梅铺杨氏家族不断发展的史学著作,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人文资料价值,很值得族人珍藏和阅读。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本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修此史,由于年代久远、经历代战乱,前辈先人积存的史料及文人笔记类存世者极为有限,故只能以仅存或已发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