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毒药例如“鹤顶红”、“鸩毒”之类的,真的会杀人于无形吗?鸩鸟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其毒性有多强为何只有有些晋朝皇帝最害怕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古代的毒药例如“鹤顶红”、“鸩毒”之类的,真的会杀人于无形吗

杀人于无形是不可能的,恰恰相反,毒药杀人的场面非常惨烈。

(影视剧里的喝毒酒)

比如著名的鹤顶红,它实际上是一种天然矿物,即不太纯的三氧化二砷。如果把鹤顶红加工一下,就成为了砒霜。作为影视剧里出镜率最高的毒药,鹤顶红确实毒性非常强。但是喝完之后立刻口吐鲜血,然后倒地就死,绝对是低估了鹤顶红的痛苦。

急性砷中毒会剧烈刺激肠胃,导致腹痛腹泻还有呕吐,死状惨烈无比。更关键的是,大多数人会至少折腾一两天才会死亡。就算是中毒很深,也要几十分钟的挣扎,才能痛苦死去。所以那种喝完鹤顶红立马躺在别人怀里,平静的说完最后几句遗言,安然去世的,都太夸张了。


再来说说断肠草,这也是一种经常听说的古代毒药。

断肠草并非专指某一种草,而是一类有毒植物的统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钩吻。这是一种一年生的藤本植物,整个植株都有毒。我们看它的名字“断肠草”,就能大概猜测出,这是一种吃了之后能让人“肝肠寸断”的毒药。断肠草会引起强烈的腹痛和呕吐,而且因为中枢神经被麻痹,心跳和呼吸都会逐渐减缓,慢慢的痛苦而死。

对,是慢慢的痛苦而死,误食断肠草,大概十分钟之后才会发作,然后再折腾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才会因呼吸困难慢慢死亡……

至于说鸩毒,那是一种传说中的毒药,取自一种剧毒的鸩鸟。用鸩鸟的羽毛泡在酒里,就能毒死人。不知道是不是古代毒药的使用量巨大,所以鸩鸟被抓完了……总之,我们现在见不到鸩鸟,也不知道这个毒具体啥样子了。

基本上所有的毒药,都会产生强烈的痛苦,腹痛呕吐应该是标准症状,在地上疼的打滚也是很正常的。“杀人于无形”简直就是开玩笑,毒杀的场面可不是一般的惨烈。


实际上,有很多记载都表明,某些人喝了毒酒,折腾了很久也死不了。

(李逵被毒死)

比如晚晴的刑部尚书赵舒翘,被八国联军定为“祸首”,遭慈禧“赐死”。他就是先吞金,没死成。然后服用砒霜,折腾了很久,还是没死,最后用纸糊住口鼻,灌烧酒才死了。

再比如上官婉儿,《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就记载她饮了鸩毒,“几至颠坠”,武则天又觉得她死了太可惜,于是找医生来救,然后治好了。

隋炀帝的孙子杨侗,被王世充强迫灌了毒酒。杨侗知道自己难免意思,喝毒酒之前还焚香拜佛,希望不再生于帝王之家。喝完毒酒之后,很久都没死,还是被活活勒死的。

相比较被毒酒弄死,其实像和珅这种,三尺白绫悬梁自尽,反而痛苦更少一些。毒酒杀人,有种虐杀的感觉。

鸩鸟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其毒性有多强为何只有有些晋朝皇帝最害怕它

传说在古代的岭南地区有一种毒鸟,比鹰略大,前半身像鹰后半身像孔雀,足有三趾,走路或者嘴喙都会发出“邦邦”的声音,声音阴骘而幽深,如年迈的守夜人敲着羊皮鼓,令人不寒而栗。它的羽毛大都是紫色的,腹部和翅膀尖则是绿色的。更恐怖的是把它的羽毛放在酒里,可以杀人以无形。那么,这种鸟到底是什么,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一探究竟。

它就是鸠鸟,就是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鸠”。鸠鸟本身并不产生毒液,而是靠吞噬毒蛇而产生毒液。据《草木子》记载:鸠鸟吃下毒蛇以后,鸩肾就会分泌出含有强烈气息的黏液,将蛇毒萃取出来,并开始煎熬毒药。蛇毒被逐渐分解,并随着汗水渗透到鸩鸟的皮肤上,进而全部留在了鸠鸟的羽毛上。因此,鸠鸟的羽毛含有剧毒。但是鸩鸟的肉却是无毒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美味。

古代岭南的猎户捕杀鸠鸟,将鸠鸟的羽毛高价卖给那些北方的土豪,去做些隐秘的勾当。而当地人更看重鸩鸟的眼睛,这些眼睛是朱红色的。这些猎户会将鸠鸟的眼珠挖出来,在水银中浸泡一个月,鸩眼就变成红润可爱的宝石,被用来做装饰品。

在古代,鸠酒一直都是杀人的利器。早在春秋时期的《左传》中就已提到用鸠酒杀人,无颜色无味,饮之令人立即毙命。实际上,鸠酒并非只是用鸠鸟的羽毛,而是在酒中同时掺入了某种毒物(例如乌头、毒箭木、毒芹汁等等),不过人们习惯上也都叫它鸩酒。鸩酒不是可以随意配置的,这需要高湛的技术,因此还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职业叫“鸩者”。在配毒的时候,他们在犀牛角、兽皮的保护下,小心翼翼地配制毒药,稍有不慎,自己就会先玩完了。

正是由于鸠毒太过于残酷,因此被很多人人视为禁忌,坚决反对使用这种奇毒。据史料记载:在晋朝的时候,朝廷曾下令严禁鸩毒,并不准鸩鸟过江。当时石崇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时,曾经捕获了一只鸩鸟雏。后来,石崇因此事被告发,虽然他最后免于处罚,但是朝廷命令他立即将鸠鸟烧死。而到了东晋,王饶竟然向朝廷进献鸩鸟,晋穆帝司马聃大怒,下令把王饶鞭打二百,并把那只鸩鸟当众烧死在京城的十字路口。

宋代之后,鸩毒的使用并没有被抛弃,直到明清两代仍然有人使用。但在这之后,一方面在一些所谓仁义皇帝的围攻之下,鸠鸟是越杀越少,而另一方面一些狠毒的统治者大肆使用鸠毒,最后在他们双方的围攻下,鸠鸟被暴力彻底地从历史的天空抹去了。如今,我们只能使用过往文字来复原它们凌厉的形象了。

总之,鸠鸟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并且身携剧毒,但最后因为人们的捕杀而灭绝了。鸠鸟本身并没有错,只是人心太坏了,将人的险恶都归咎在了鸠鸟的身上,鸠鸟也是受害者。各位,你们说呢?

答疑解惑:鸩毒是不是满清十大酷刑之一

早上好。迟复为欠。

我查了一下。满清十大酷刑,是号称十种,实际上不止十种。鸠毒也在满清的酷刑之列。

我把截图发在这里。

谢谢你。

历史上的鸩毒是怎么配制的

鸩毒起源于鸩这种鸟,据说它的羽毛有剧毒,把它的羽毛在酒里涮一涮,就可以使之成为一杯毒酒。后来成为毒药的代称。实际上是包括乌头在内的多种毒药与酒混合而成的。

而我们在影视作品上见到最多的毒药应该就是鹤顶红了。小的时候不懂事,真的以为鹤顶红就是丹顶鹤头顶的毛做的。因此每次去动物园都离鹤园远远的。后来才知道,看到鹤顶红实际就是砒霜。

古代由于提炼技术比较落后,砒霜(三氧化二砷)不纯,会混合一些雄黄(四硫化四砷,橘黄色)和雌黄(三硫化二砷,橙红色),所以就给它起了个鹤顶红的名儿。还别说,咱中国人是极善于起名的。比如蚯蚓,咱叫它地龙(这么一个名,是不是瞬间境界提升了不少)砒霜是最古老的毒药之一,因为纯砒霜无色无味,在古代很难检测。但最初的砒霜不纯,含硫化物,会跟银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这就是为啥咱在影视剧里老是看到大侠们吃饭前都喜欢用银针在饭里搅一搅的原因。忍不住吐槽一句,银针验不出蒙汗药的。

夹竹桃,同样具有毒性,一片叶子就能危害到一个婴童的性命。焚烧夹竹桃叶子会产生毒烟。

箭毒木,又名见血封喉树,树液有剧毒,会造成心力衰竭、肌肉松弛,许多猎户喜欢将它涂抹在箭头上对付大型猛兽。

牵机毒,由于毒死了后主李煜而名留青史。它的主要原料取材于马钱子。本来是用来通络止痛的好药,但是过量服用的话会出现颈项僵硬,瞳孔放大,呼吸急促与困难等症状,甚至抽搐,如不及时抢救,可因呼吸系统麻痹而死亡。可见啥事都是过犹不及啊。

形容这个人阴险狡诈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为虎傅翼。

阳逢阴违。

人面兽心。

虚情假意。

笑里藏刀。

为虎作伥。

阴险毒辣。

蛇蝎心肠。

过河拆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