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格物致知”?王阳明开悟了,他悟透了什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什么是“格物致知”

什么是格物致知?

一场秦火,让儒家这四字心法失传了。

《大学》里唯独缺了这四字的部分。

现为圣贤补上:

格物,即格除心物。致知,即致良知,即复天性,即明明德。其中,格物的“物”字为关窍所在。《阴符经》云: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所以,格物的真正操作就在这句话里。

性本虚灵,动而为心。心本清净,染物而浊。浊则为意,意驱为念。而要点在于物能乱心。所以,不让心乱于物,也就是不生死于物关键是“机在目”。

机=触发,目=六根,所以其实是“机在目耳鼻舌身意”。所以,入手的方式就是这“六根”。

因此才有《论语》里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道家则是“慎汝内,闭汝外,绝汝知,收视返听,外三宝不漏,内三宝自合”。

佛家则是“修持身语意而三密相应,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登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从此入手,《大学》中残缺了千年的格物致知四字真谛终于真相大白。

作者:五戈(头条号:儒释道小火锅)

《火锅歌》

一锅虽小煮天地

破迷显正立真宗

诸子真言做宝镜

离幻返真赴丹霞

王阳明开悟了,他悟透了什么

开悟是一种类似吸毒之后的精神极度愉悦纯净的感觉,开悟后人会沉浸在一种巨大的喜悦之中,这种喜悦超越一切物质享受带来的感受,世间万物仿佛瞬间就都很容易理解,说话没有错话,做事不会做错,一种我心为天地的光风霁月的感觉,王阳明曾经做了很多事来试图开悟,但是经过痛苦的挣扎后他失败了,当他龙场悟道后,他试图把开悟归结于对心学的领悟,并且认为任何人按照他的体系修炼都能达到开悟的程度,但其实他错了,后世心学出了很多强人,但是和他一样开悟的人一个都没有,和古往今来无数的开悟的人一样,开悟从来都不是某种修炼导致的结果,这是一个神秘的现象,很可能和某种自然条件,比如来自宇宙的未知射线之类有关,开悟的人只是放空了他们的心灵准备去迎接这种改变。

请问各路大神,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有何异同

“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学”中的认识论学说,但也同时分为各有侧重的学派。

“理学”,自北宋产生,盛行于南宋和明,衰落于清。这期间,涌现众多学派,影响广及千年。

朱熹,与程颢、程颐属于狭义“理学”,以“理”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被称为“程朱理学”。

因此,朱熹的“格物致知”,是“理一元论哲学”的认识论。

二百多年后明代王守仁,号阳明,与陆九渊为“心一元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格物致知”认识论,自然以“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理一元”和“心一元”,就是朱熹和王阳明“格物致知”学说的最大区别。

朱熹和王阳明,分别是宋儒和明儒之翘楚。他们的理论,皆根源于先秦的儒学。

“格物致知”,载于《礼记.大学》。

《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据称为西汉今文经学创始人之一戴圣所作,是学习孔子传下来的“礼经”的笔记,因而称“记”。
关于《大学》,郑玄说:“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礼记》的这篇文章,主要论述君子个人修养与为政治国的关系;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总纲”;然后具体讲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七个步骤。这七个步骤中,“修身”是根本。

“格物”,唐孔颖达《疏》云:“若能学习,招致所知。格,来也”。这是说,“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孔《疏》云:“初始必须习学,然后乃能有所知晓其成败”。“知”,指知识。孔颖达认为“致知”,就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

朱熹,认为《大学》这篇文章很重要。于是将其与《礼记》中的另一篇《中庸》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将《大学》置于首篇。

朱熹的儒学前辈程颐,已经将“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来论述了,只是还不是高度重视。

朱熹则在程颐研究的基础上,上了一个档次,不仅高度重视“格物致知”,还总结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论”。

这里要插上几句。前面说到,朱熹属于“理一元论哲学”。他在程颐融合佛教观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理一分殊”的思想,即“总合天地万物之理,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又各自有一个理;然而千差万殊的事物,都是那一个理的体现”。

朱熹的“格物致知”,就是关于“理”的认识论。

他说,“格”,为至为尽;“物”为事。“格物”,是“即物而穷尽事物之理”。“致知”,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

他进一步说,从格物到致知是认知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过程,也是积累到贯通的过程。格物与致知是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宋朝,和朱熹同时,还有一个大儒,叫陆九渊,号象山,家学深厚。

他创建了著名的“象山书院”,培养大量弟子,时称其与兄陆九龄为“江西之学”,与朱熹的“闽学”,并称“朱陆”。

陆九渊对《大学》的理解,换了一个角度,他认为,心即是性,即是理,由此开创了理学中的“心学”一系。

王阳明,属于陆九渊“心学”一派。关于“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他认为,“格物”,是为“正心”;“致知”,为“致吾心之良知”。

王阳明的弟子,在《传习录下》中,将老师“格物致知”的理论总结为四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后人,称这四句话是“王门四句教”。

《礼记.大学》所讲的“七步骤”,包括“格物、致知”,原意是作为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

但从宋代理学的程颐开始,则将其上升到联系“本体论”的“认识论”高度。

比如朱熹,他认为,“理”为“本”,“气”为“具”——“理”是“本体”,“气”为具象。他以此说,与稍长于他的张载的“其本论”哲学相抗衡。

比如王阳明,他认为,心的“良知”是天地造化的根本。就是说,“心”在本体论方面是事物的源泉。

各自不同的本体论,也使朱熹和王阳明对于认识论功能的认识上,形成了很大不同。

朱熹说,“格物致知”,在于“即物穷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