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是忠臣吗?曹操到底是忠臣还是奸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袁绍是忠臣吗

袁绍自己都想当皇帝了,你说他算不算忠臣呢?

肯定不算的。

袁绍干过几件事,我来说一说。

第一,他想废立皇帝。

袁绍在关东起兵后,被推为盟主。不过,这个盟主名不正言不顺,实际上他指挥不动别的军阀,怎么办呢?袁绍灵机一动,干脆啊,不承认董卓立的汉献帝刘协,另立一个皇帝算了。要立谁呢?他选中一个人:幽州牧刘虞。

立一个新皇帝,造一个新朝廷,那么袁绍岂非是新政府的大功臣么?到时他就跟废立皇帝的董卓一样,成为真正的实权人物。

为了立新皇帝,袁绍下了点功夫,认真研究历代皇帝的史事。在汉朝历史上,废立皇帝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皇帝太坏了。比如西汉的刘贺,没当几天皇帝,就被霍光废掉了;第二种情况,皇帝是冒牌货。比如西汉初,吕后为了独揽大权,从民间抓来几个小孩子,冒充皇子,推上皇位。吕后死后,周勃等人发动政变,废黜冒牌小皇帝,迎立汉文帝。

要宣布废黜汉献帝刘协,第一种理由显然不合适,汉献帝并没做坏事,只是被董卓挟持。袁绍索性套用第二种理由,认定汉献帝就是个冒牌货,不是汉灵帝的亲生子。管他是不是事实,只要能忽悠人就行了。

但是,袁绍废立皇帝的企图最后破产了,两个原因:其一是曹操与袁术反对;其二是刘虞本人拒绝。

所以,袁绍想干的事,与董卓并没有多大不同。

第二,袁绍自己有当皇帝的野心

袁绍废立皇帝的企图破产后,对汉献帝仍然不理不睬。在汉献帝东归的整整一年时间里,如果袁绍有一点忠臣的模样,早就出兵迎接献帝了。可是袁绍的脑袋瓜比曹操差多了,曹操抓住这个机会,迎接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抢得政治上的先手。

在曹操把控朝廷后,袁绍这才发现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之中。在此之前,袁绍的弟弟袁术倒抢先一步称帝,只是他实力不济,属于过把瘾就死。袁术在穷途末路时,打算去投奔袁绍,他派人到冀州见袁绍,转告道:“汉室气数已尽,袁氏当受命为天子,这在符瑞中显示得明明白白。如今您据有四州之地,人口有一百万户,天命所归,您应该接受天命并发扬光大。”袁术打算放弃皇帝尊号,把皇冠献给哥哥。

袁术的劝进,令袁绍他心里一动:只要称了帝,曹操操纵的狗屁朝廷对我就一点作用也没有了。

有人看出袁绍心念动了。揣测主公内心是一些人混饭吃的手段。袁绍手下的主簿耿包觑准了上司的意图,便秘密进言,应顺天应人,即位称帝。

袁绍听了大喜,可是要如何称帝呢,手下一帮文臣武将会认同吗?袁绍这个人在士人中有很高的名望,早年与清流党来往密切,自己也沽名钓誉。但这样也冒出一个问题,你当年当上盟主,口口声声要勤王,现在董卓死了,皇帝回来了,你却自己要当皇帝,这岂非是自扇耳光吗?他怎么能像袁术那样公然说自己想当皇帝呢?

想来想去,袁绍决定把耿包推到前台,拿他当挡箭牌试探一下部下的反应。于是袁绍召集部将们前来说:耿包说我应该顺应天命,即位称帝,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此话一出,部将们都愤怒了,纷纷说耿包实为大逆不道,应该要斩首以断此妖妄之言。看来汉室统治四百年,忠于皇室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要在短时间内改变难度还是十分大的。

此时袁绍骑虎难下,一方面他想步袁术后尘登基称帝,以此来挣脱曹操用朝廷的幌子压制其权力;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在诸将面前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的企图,为此不惜把进劝者耿包斩首示众。可怜耿包还自以为能揣测主公内心,一不小心送了自己的小命。

由于部将们反对的态度坚决,袁绍自己称帝的企图也破灭了。

所以,袁绍曾经想废立皇帝,曾经想自立为帝,他在汉献帝落魄时,不闻不问,对朝廷漠不关心,这能算忠臣吗?

曹操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我认为当时是三国相争沒奸没忠,常言道胜者王候败者贼,都想座天下。不过按书中评论曹操属于奸雄,没有关羽仁义,当然没奸心不能打胜丈,象诸葛亮和东吳的周俞也都有奸心奸计。

清朝第一忠臣是谁

当然是和珅啦。很多人对和珅的第一印象都是贪官,但是贪和忠,从来都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他一生忠于乾隆,说句难听的就是个忠诚的奴才,但是在封建王朝,大清是满人的大清,是皇帝的大清,并不是天下人的大清,对封建帝王忠诚实际上就是等于对封建王朝的忠诚,他为了乾隆敢私自斩杀大臣,愿以死谢罪,比如傅一平,乾隆派傅一平去江南查税案,结果和珅直接把他杀了,乾隆直接在傅一平灵堂前问责和珅,你猜和珅怎么说的?“杀了傅一平,就能保住我大清皇室,别说掉脑袋,就是粉身碎骨都在所不辞,哪怕他是功臣,只要动摇了我大清的国本就该死。”你在意的人和公理,你怎么选?和珅选择了前者,你能说他错了吗?他还说过:正因为他是贪官,所以才要巴结讨好皇帝,我才是最忠心的奴才。所以说,和珅为清朝第一忠诚也不为过。

为什么明朝末年有那么多忠臣烈士壮烈殉国

有壮烈殉国的忠臣,但是比起大明王朝的体量来说,殉国的人基本上算是凤毛麟角。大明王朝的最后,还真的应了那句:“海盗守国门,贼寇死社稷。武将弑君王,文官水太凉。”

魏征五易其主,频繁跳槽,为何仍被认为是历史忠臣典范

对忠臣的定义应为品行端正,心忧天下,为民着想。不应是忠臣不事二主的观点。魏征为民,敢于诤谏。所以魏征是历史忠臣的典范。

忠臣一定是好人吗

忠臣忠于人民才是好人!

忠臣忠于国家才是好人!

忠臣忠于明君才是好人!

忠臣忠于昏君、暴君就是坏人!

忠臣不事二主,为什么古代有些前朝将士投降后朝,却能留芳千古呢

忠臣不事二主,但也别忘了另一句话“良臣择木而栖”。所以能不能流芳千古与是不是忠臣没有必然联系,更关键的是要与胜利者站在一边,这样流芳千古的几率才大,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当然有时即使站在胜利者一边,也一样会遗臭万年,如洪承畴、吴三桂等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的行为,如果过于卑劣,在古代一样不会被认可,而且并没有太多这样的例子。看到很多人拿魏征说事,但魏征事二主之事有,但何来前朝后朝之说?不管跟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是唐朝的,一家之内部事,管仲也是如此,好像不符问题。

如果你是皇帝,你心里的忠臣、奸臣是什么样的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首先是大家成为了皇帝,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关键点呢,原因很简单,老百姓对于忠臣和奸臣的评判和理解,跟皇帝是截然不同的。

普通百姓认为忠臣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肯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