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鸳鸯阵,是否说明了宋代大身枪技术的倒退和失传?浑河之战浙军全军覆没是否反映了鸳鸯阵在大兵团决战时并无太大用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明代鸳鸯阵,是否说明了宋代大身枪技术的倒退和失传

谢谢邀请!

宋代的很多将领,多以枪法闻名,如杨家枪法、岳家枪法,但到了明代后期,戚继光在与倭寇对阵时,却把大枪术弃之不用,而异是另创了一门专门对付武功……确切的说是一种阵法——鸳鸯阵。

莫非是大枪术失传了?

鸳鸯阵是以火器、弓箭作掩护,对敌人进行短距离搏斗的一种战斗队形。它以十二人为一战斗单位,最前一人是队长,领导小队作战。其余的人依次是:二人并列,一持长牌,一持藤牌;二人持狼笼;四人持长枪;二人持短兵;末一人是炊事兵。在战斗开始时,敌人进至一百步以内,放火器;敌人进至六十步以内,弓箭手放箭;再进,鸳鸯阵接着冲杀。以鸳鸯阵法进攻时,先是二牌手执牌并列前进,等到敌人长枪快及身时,牌手即投标枪击敌,接着取腰刀砍杀。狼宪手各跟一牌手身后,以保护牌手和掩护本队前进。长枪手每二支分别照顾一牌、一宪,如长枪进刺不中,短兵手即杀上救应。鸳鸯阵法不仅长短兵器互相为用,以充分发挥各种武器的效能;而且把十二个人紧紧地结成一个战斗整体,各尽其能,互相配合,因此就有可能战胜个人武艺较精的倭寇。

电影《神鞭》的结尾处有一句台词: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再好,该变的时候也得变,一变,照样是绝活!戚继光不愧是大武术家(虽然怕老婆,但可以忽略不计),面对个人搏杀能力极高的倭寇,他没有墨守陈规,而是因时制宜、因势制宜,使他的部队作战勇敢,屡战屡胜,因此,这支部队被人们称作戚家军。

浑河之战浙军全军覆没是否反映了鸳鸯阵在大兵团决战时并无太大用处

我想说的是提问者的这个问题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事实上发生在天启元年三月的浑河之战与鸳鸯阵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不知道提问者从哪个次元的历史书看见浙兵使用鸳鸯阵了,也不经意间侮辱了一下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军事智商。倒是一些网络爽文写过在最后时刻浙兵摆出鸳鸯阵拼死抵抗后金军云云。很显然提问的同志中网络爽文的毒有点深。

那么下面就来依据史料来看看浑河之战中浙军用的是什么战术。先来看看《明史纪事本末》是怎么描写的,当后金军歼灭浑河北岸的川军秦邦屏部和击退前来增援的辽兵后,立刻围攻攻击戚金和张名世的浙军,书中记载浙军战法如下。附图。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二》:建州兵追围之数重,浙兵用火器拒战,击死甚众。

再来看看清朝史书对这一段是怎么写的。附图。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见浑河南五里外,复有步兵一万,布置战车枪炮,掘壕安营,用薥秸为障,以泥涂之。

当然《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严重的夸大了浙军的兵力,其书说有一万,实际只有3000步兵,我用线划出关键词,分别为:火器、布置战车枪炮。所以,浑河南岸的浙军对付后金军的战术根本就是显而易见的,明显是沿用了蓟镇总兵戚继光创制的战车车营阵法,和戚家军在南方使用的鸳鸯阵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事实上像戚继光这样的一流将领最擅长的就是因敌之变化而变化,鸳鸯阵这样的阵形是戚继光专门为了对付行踪飘忽不定不定的倭寇所设的轻步兵战术,强调的就是装备轻量,阵型灵活,岂有敌军形势不同而可以通用的道理,总而言之,鸳鸯阵不适合在北方与蒙古、女真争雄

《汉书·卷四十九》:兵法曰:丈五之沟,渐车之水,山林积石,经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车骑二不当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

比戚继光早1000多年的汉代人都懂得的道理,戚继光难道会不懂吗?戚继光创设鸳鸯阵就是因为明军总是采用北方的军阵打倭寇,屡屡吃瘪,才创设的鸳鸯阵。

《山中闻见录·卷七》:继光初至浙,阅行阵,笑曰:“江南沮泽,行不得方轨,而方阵同西北,宜其败。”乃设鸳鸯阵。

而且从鸳鸯阵阵图片看行军序列为两列,就是为了方便在南方水泽窄道之间灵活机动。

至于对待北方蒙古之敌,戚继光就直言如果用鸳鸯阵那就是取死之道,千万不能使用,不然就是个坑。

《纪效新书十八卷本·纪效或问》:余所著操练图令内切切分详退兵之法,谆谆面谕鸳鸯阵势速战之条者,良以此也。若夫北方原旷,地形既殊,虏马动以数万,众寡亦异,驰如风雨,进不能止,岂可以此用之者耶?

那么具体该怎么打法,戚继光认为就是应该用车骑组成的重兵集团。而使用的重点武器就应该是战车、鸟铳等各种火器,配上藤牌、长刀、钯枪、铁胸、铁背等兵器护具等武器作战,而将这各种兵器作战组合起来配合使用就是车营战术的要义。下图就是车营各兵种的打击序列,很有层次感,就是靠这套车营战术,难怪蒙古人那是屡屡战败。

当然,在戚继光看来,车营发挥作用的核心在于两样武器:

一是战车。若士卒将战车组成车阵,这就等于将士兵逼入绝地,车阵内的士兵必须与敌军拼命战斗,才能死中求生。所谓“束部伍”之用。当然坚固的战车可以有效减少对士兵的杀伤自然是题中之义。

二是火器。车营内士兵要有强大火力输出,才能有效的对敌军产生震慑杀伤。所以,戚继光给车营光是佛郎机就配了250个,鸟铳512支。

这儿就又产生了一个问题,要是火器用尽了怎么办?戚继光给出了一个令人非常绝望的答案:“所恃全在火器;火器若废,车何能御?”,那言下之意不就是,三个字“玩完了”呗。

就比如说浑河之战,浙军就是火器用尽,才被八旗军推倒战车,被迫陷入近身肉搏当中,最后被八旗军全部歼灭,“后火器尽,复接战良久乃败,大将裨将一时尽没矣”。明军用血的事实,证明了戚继光的判断相当正确。当然后金以车对车的战术也确实是大出明军预料,八旗军的战术组织度确实比明军的老对手蒙古人要高明多了。

另外提一点,这支浙军和戚继光组建的戚家军似乎关系不大,真正的戚家军早在万历二十三年后的蓟镇兵变中就已经衰弱了。而浑河战役中的浙军3000人应该是张名世重组的,“近查善此技者,无如原任参将今系狱张名世之为工。名世亦自请练成三千人,遇有强虏愿当一先锋”

引用文献:《明神宗实录》、《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明史纪事本末》、《全边略记》、《山中闻见录》、《纪效新书》、《戚少保奏议》、《练兵实纪》、《汉书》

有谁能解释一下明朝戚继光独创的鸳鸯阵

应该还原历史,而不是创作历史。

鸳鸯阵兵书为明六大才子唐顺之所有。

戚继光挂过帅么,一直就谭纶手下一将。谭纶到那里就跟到那里。

明朝无私兵,家将不过百,戚家军怎么存在?

虎蹲炮为嘉靖二十五年张铎进献十眼铜铣炮所改。请查当年纪事。

倭寇消灭是因为谭纶修建的码头,水塞的火枪火炮,能靠岸的地方都是木桩,所以倭寇上不了岸。也就是说海禁。

已经进来的倭寇都是十个或几十个比例围阡,倭寇是流动作案,没有城防意识。

蓟辽长城1568年谭纶申请修建同年戚继光申请练兵五年,戚继光修长城时间?

1567戚继光调蓟辽,1582调广州平级调动,蓟辽总督换七任,查无戚继光嘉奖记录。

鸳鸯阵兵书为明六大才子唐顺之所有。

明宣传对象是谭纶,戚继光在清未才出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