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柏泉三甲张氏家族客观公正评价(图)蒂
发布时间: 2023-07-11

转载派拉 2014-07-06 22:41:54

承蒙《东西湖地方古籍集成》编辑委员会全体工作人员,是你们辛勤耕耘,抢救性挖掘出张氏先祖们的文墨瑰宝,使其重服社会。洋洋洒洒欧黄之作,琅琅上口极富哲理。先祖们句句经济,所论者无非。和其事业一样,一指一画尔卓丽华建树无非。

本集除收讳三异公的《来青园全集》外,还收集到讳灏睿公、讳行简公着编的《张氏诒谷遗集》讳任湛公的《二铭堂诗钞》《月湖闲咏》等,使流失的残卷归一完整。并对张氏家族作出客观实际的评价。(汉阳柏泉十九世孙张昌万派拉蒂尕谨纂

甲午年仲夏)下面将《东西湖古籍集成》编辑委员会为此书写的附录,全文转抄如下:

明清时期东西湖豪门巨族

——柏泉西湖张三异家族

研究地方家族史是研究地方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明清东西湖历史上,在众多家族中,柏泉张三异家族是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因其祖居西湖老屋塆,俗称西湖张氏,又因其地当时属汉阳县丰乐里三甲,又称“三甲张”。考察其家族发展史,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示东西湖明清时期的历史面貌。

一、张三异事略

张三异,字鲁如,号禹木,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及东山农场巨龙岗一带)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1609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乡试名列榜首,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历任陕西延长县令,河南南阳府丞,福建邵武府丞,浙江绍兴知府。

张三异为官勤勉,政绩卓著。灾年露中求雨,组织灭蝗,捐资助赈,平价卖粮,救活不少灾民。智擒盘踞山林、聚众扰民的匪徒,保证一方平安。平反错案,断诘要案,有“片言断案”的美称。所到之处,士民均建祠纪念他。其事迹被收入当地名宦录。

晚年退职后,张三异为宗族和地方公益事而忙碌。他为宗族修建祭祠,购置祭田,每年祭祀香火不断。他周济乡邻贫困户,帮助办理婚丧大事;捐资数百金修建石潭泾、东流港等桥梁,方便乡民交通。

展开全文

晚年家庭生活十分和睦。张三异兄弟6人,二兄、四弟中年辞世,其余4人皆享高寿。长兄如榜(1600-1690)、五弟三锡(1617-1698)、六弟如玉(1625-1700),兄弟4人,晨夕必聚,形影不离,饮食同桌,气氛融洽,被称为“同乳四皓”。

张三异十分注意对后辈的教育培养。他的三个儿子伯琮、仲璜、叔珽都以科举出仕。他有胞侄17人,视若亲子,给他们每人良田30多亩,供读书之用。在他的倡导下,张氏门宗学风浓厚,文人蓊郁,出而为仕者不胜枚举。三个儿子步入仕途,他还时常教导他们:“汝辈第守祖父母‘清白忠厚,不爱钱,做好官’之训,尤以‘活人’为念”。给他们立下为官准则:“宜缄默,毋自矜侈;宜省刑,毋多事以扰民。见才者必遭忌,无过者即为功。惟谦惟和,以宽以恕”。

张三异才华横溢,作文不用草稿,下笔千言,神形兼备,与当时湖北名儒熊伯龙、刘子壮齐名。生平著作宏富。其《柏井歌》,信手拈来,清新自然,琅琅上口,描绘了柏泉山水人情和自己的晚年生活,洋溢着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夏王植柏别山顶,柏根直抵文山井。井底居然留双根,蜿蜒竟似鱼龙影。泉中有水清且涟,核实循名号柏泉。孤根不生亦不死,绵延已经千百年。晴川之树久已颓,此根胡为长且矗。要知三垒结仙胎,故尔长年发光煜。夏日炎炎如火烈,肩摩毂击喉哽咽。渴饮一杯顿清凉,无殊九天倾玉屑。得岁欣歌大有篇,庆云绕井护朱阑。雨旸时若无衍候,比户斗米值三钱。偶尔乾封月,佥谋拜井脉。井内生白云,霖雨遍山泽。绿蓑衣,青箬笠,处处人欢家室给。东西簇拥元礼囤,不闻箕叹与斗泣。君不见,柏泉之乡山与水,山势逶迤水清美。夏秋浩淼涨西湖,云泽淡荡九百里。又不见,水明山丽岳灵高,中生英俊五陵豪。斗酒床头成独啸,诗成信手自挥毫。嗟仆年迟暮,高卧听鸣榔。移居汉水滨,久未返山庄。突值贼氛炽,买棹避猖狂。天子声灵赫,长矢殪奔狼。黑翳开顷刻,复睹秋阳光。怡怡兄与弟,欢笑日閧堂。松花和竹露,时倾三百觞。放眼青天外,浩歌白云乡。愿得清宁亿万载,悠悠柏里酌泉香。

张三异发扬光大了先辈的优良传统,为后辈发展打下了基础、树立了榜样,在柏泉西湖张氏宗族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张三异家族渊源及发展

到清光绪年间,张三异家族编修过3次宗谱,时间分别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该宗谱记载:“吾祖伏一、伏二公昆季十人,自伏一至伏十,以避难散处。”“伏二公从麻城移黄陂分火山,复迁汉阳柏泉,为一世祖”。至于其生活年代、动迁时间、远祖为谁,谱序未妄自附会。

与此巧合,孝感清河堂《张氏宗谱》也记载伏一到伏十10兄弟:“焙,字暐,排行伏三,为本支迁澴(孝感)始祖。生于元元贞元年乙未(1295年)。天历(元文宗年号,1328-1330年)之难,偕兄弟十人由同心集分迁庙王岗。”谱载:伏二、伏三、伏五、伏七、伏八为同胞兄弟(与伏一、伏四、伏六、伏九、伏十为堂兄弟关系),父彪。彪父雄飞,雄飞父碂,碂父英,英父洽,洽父枸,枸父浚――张浚(1097-1164)南宋政治家,抗金名将,谥号忠献公,《宋史》有传。进一步追溯,其先祖为唐代宰相张九龄胞弟张九皋。此10兄弟与彼10兄弟同名、同姓、同经历,而且生活年代基本一致,但二者是否为一还不敢妄断。留此线索*****。

伏二为迁柏泉西湖张氏始祖,即一世,到张三异已是八世。首修宗谱时,从第十世起,宗派定为:“坦任承先榘行仁裕后昆

光明君子泽忠孝圣贤根”;三修宗谱时改定为“坦任承先榘行仁启世昌 传家崇德礼 华国进贤良”。由宗派可探寻家族源流。

张三异生活的年代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是其家族快速发展时期。到清康熙年间,同居于丰乐里(即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全部和东山农场巨龙岗一带)者已有千余户。以当时户均5口计,达5000余人。

考查当地宗谱及有关典籍,其家族兴盛的原因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柏泉地处汉阳县北部边境,明清时期与东山巨龙岗合称丰乐里。这里北部岗岭起伏,路远林密,濒临府河,西、南、东三面湖汊纵横,烟波浩渺,不啻世外桃源,历代皆为避难之所。明末战乱连年,城市乡村十室九空,柏泉此间也有过兵乱。《张氏宗谱·我弦传》:“明末流寇爆发,举家逃匿。适先父卧病垂危,不敢动移。家人强父暂避,父宁死不听。(我弦)独侍左右达旦,为贼所获,驱迫担物。”不过柏泉并非战略要地,大部队不屑一顾;加之乡绅倚仗地理优势,组织乡勇自卫,散兵游勇奈何不得,因此总体而言是避过浩劫。该宗谱《直浩传》:“明季流寇扰害,公(直浩,三异族兄)纠各乡村长各领数十人督率以御,地方倚为干城焉。”又光绪《汉阳县识》:“士彦(三异父)以杰侠显。前明季年……献贼(指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窜楚,(士彦)复纠合壮丁修水陆二砦扼守,贼不敢窥。”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其家族的兴盛积聚了实力。

二是得益于严整的家族风气。三异的三儿子叔珽在《柏泉张氏通族祠堂碑记》中描述道:“……赏罚分明。父言慈,子言孝,士、农、工、商各尽乃业”。“家无顽懦之人,田多耕获之子,塾有读诵之儒,户皆可封之俗”。因而,他们在经济上逐渐成为里中豪富,在文化上形成世代书香。

明季,丰乐里曾担负沉重的养马徭役。士彦不忍心族人为此倾家荡产,总是独自统付;他还购置义田,延请塾师,兴办义学。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难能如此。族兄之黻(1595-1654)“督仆勤耕,渐致兴创,眷念先代书香,延师课子”。五弟三锡,“郡庠生,专治家事,不到十年,兴创完美,里中首屈一指”。

张士彦(七世,号恢浩)生于明万历八年,由县廪贡生。三异的祖父凤翼(六世)生于明嘉靖二十三年,与六甲张文迁(汉阳府庠生)同在柏泉景德寺文社读书。直浩(八世,)生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其“曾祖(五世)、近祖(六世)、父(七世)绍畴皆蜚声黉序。”之光(直浩)“尤夙慧超群,髫龄博学,食饩邑庠”,与恢浩、申浩、培浩“竹林情笃,同里友之,以‘浩’为字而有才者,忘分结‘十皓社’,名重一时。”(这是已知东西湖境内最早的文学社团)。

三、家族的鼎盛时期

从清顺治初年到乾隆末年约150间是张三异家族的鼎盛时期,即家族的第八世到第十一世。这一时期,经济实力雄厚,人丁兴旺,而最令人炫目的还是科举业的辉煌成就和仕途通畅。

科举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等级考试制度,由童生到诸生、举人、进士,每晋升一个等级都要经过一系列考试,许多读书人到老都只是个童生。寻常家族几代人出一个诸生(俗称“秀才”)就算很荣耀的,如果出一个举人那就是天大的事,视若神明。在张三异家族中,诸生比比皆是,只能算是“基本学历”。以下是其家族四代人中举人、进士的不完全统计:

八 世 如榜 顺治三年(1646年)举人

三异 顺治五年(1648年)举人,名列榜首;顺治六年进士

九 世 伯琮 康熙五年(1666年)举人

十 世 坦麟、坦熊 康熙五十年(1711年)同榜举人

坦让、天谟、坦谔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同榜举人

坦骢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副榜

十一世 芸 雍正十年(1732年)举人

任莘、任邺 雍正十三(1735年)年同榜举人

鼎 乾隆六年(1741年)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