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朱熹心里对唐朝的王通有什么样的评价是不是朱熹不喜欢王通?有谁了解隋末唐初的隐士王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宋朝的朱熹心里对唐朝的王通有什么样的评价是不是朱熹不喜欢王通

谢谢邀请!

先更正一下,王通不是唐朝的,而是隋朝的!

我对王通了解的不多,只知道他名王通,号文中子。在古代敢以”子“相称的必是非常牛叉的人物,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别看他自已声名不显,可是他的后人却有很多如雷贯耳的名字。

王勃,对,就是写:”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那位,称为初唐四杰的,是王通的孙子,还是亲的那种。还有他弟弟王绩也是很有名的田园诗人。他家就是一个儒学世家,书香门第。

另外,他的弟子更是牛的不能再牛的人物,唐初的魏征,房玄龄等人相信大家都知道吧,这些人都是他的弟子,而且还不止如此,唐李世民一代的朝廷重臣,他的弟子就占了半壁江山。比如唐”十八学士“中的薛收,也是他的学生。

我最先知道王通事迹的他向隋文帝献的”太平十二策“,那时他才19岁,正是愤青般的年纪。可惜的是,那时的隋朝刚刚废除太子,满朝文武正忙着重新站队,没有人理会他,他愤而辞官,回山中授业解惑去了。后来隋又多次派人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他是一个多么有个性的人。也许大概大约,正是由于他的个性,正史竟然对他没有记载,或许这就是他声名不显的原因吧,当然,这是我个人臆测,没有事实根据,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

我对王通的了解也就这些,也只有这些。我在悟空答题一向主张简洁明了,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决不用两句话,可以这里却罗罗嗦嗦的废话一大堆,那是因为我忽然王通这个人产生的浓厚的兴趣,为了回答题主的问题,我特意去查了很多资料,可惜的是,并没有找到朱熹关于王通的评论,只找到朱熹对于王通遗作《王中子说》的评语,原文如下:

“《中说》一书如子弟记他言行,也煞有好处。虽云其中是后人假托,不会假得许多,须具有个人坯模,如此方装点得成。”

这里的《中说》就是《王中子说》,大意就是,《王中子说》是王通弟子记录王通言行的书,对于后人也是很有好处的,虽然后人有人质疑是伪作,但是也不会假的太多,就算是假的,也得找个人作为参照,再加上一些修饰才能作出来的。

朱熹之所以有此一说,是因为正史中没有关于王通的记载,所以后人对王通有很多的质疑,其中,质疑最多的当属说《王中子说》是伪造的,所以才有朱熹这一说。朱熹其实对王通是肯定的。

有谁了解隋末唐初的隐士王通

之前有一个问答:如何评价魏征?,我在其提到魏徵的恩师王通,并提到如李世民只是操盘手,王通才是“贞观之治”背后的大神”。这里我也初略介绍这位隋末大儒。

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生活于隋末唐初,王氏家学渊源深厚,其一家都是牛逼的人,他的弟弟王绩,就是唐诗开篇《野望》就是他写的,那个“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天才诗人,那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就是王通的孙子。

王通十五岁开始就当别人老师,专业研究儒家经义,早年深怀济世之心,曾西游长安,培养了很多很有名的弟子。

南怀瑾曾在《论语别裁》一书中感叹说:“开创唐代的文化思想,文中子是最有功劳的。

隋朝纲纪败坏,已是无药可救,王通隐居于河汾,躬耕自养,讲学授业,他所传的学说,被尊为“河汾之学”。

“河汾之学”重申了先秦儒学的要义,纠正了汉儒的君权神授说,其基本思想是人性本善,天赋人性平等,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河汾之学”的“民本思想”主张民贵,君轻,民的地位要高于君主。

王通强调执政是为民,不要以所谓的天下为由,轻贱任何一个百姓,充分肯定个体之民的生命权力至高无上

隋朝王通的《止学》,虽然读起来有辩证地看问题的意思,是不是思想还比较中庸

在我看来,并不是辩证地看问题那么简单。《止学》的智慧的精髓在于让我们持盈保泰。下面用我的一篇文章详细谈一谈。

《止学》里持盈保泰的玄机

(张清义谈国学智慧)

人生中因为欲壑难填,总会有贪欲引起的淡淡忧愁和丝丝困惑。寻寻觅觅和苦苦追求带来的烦躁心境,使我们哪怕想得一份恬静,也成了人生莫大的奢望。

王通的《止学》可以让我们在得势的愉悦和烦躁中获得当头棒喝,犹如酷暑盛夏得到一丝风之凉意。王通这位隋朝大儒鲜为人知,可他的学生个个名声显赫,唐太宗、魏征、房玄龄等等。《止学》是湮没已久的关于胜败荣辱的旷世绝学,它以道家思想来论处世之道,近代曾国藩,今人李嘉诚都对《止学》推崇备至,并从中领悟到大智慧,成功地践行到修身和事业中。

人生路上积极入世、刚健进取的精神是必须的,但“度”的把握需要我们超凡的智慧和持戒的定性。老子告诉我们“知足而富”,所以我们说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知足。《止学》告诉我们“以智止智,智也。”意思是说用智慧去停止智计,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我们说人生最大的智慧是知止。

《止学》里的“止”,同脚趾的“趾”,告诉我们人生路上你应该站在哪里,一定要站稳脚跟,不要冲过头,知所取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易经》里艮卦这样讲:艮,止也。止其所止,行其所行,进退得宜,其道光明。《大学》里讲: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知止我们可以理解在人生路上我们应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定就是为实现目标应具有的定性和定力。安可以理解成我们的心因为静下来不会再去妄想。

知止的智慧解决了人生盛极而衰的大问题,他时时提醒我们在刚健进取时不要忘记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在我们执着追求时应冷静思考,缜密判断,知道自己有什么,没有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树的方向由风决定,人的方向由自己决定。修正方向有时就需要我们放下贪念、恐惧、疑虑、不安、自大、自私、自闭、妄想,从而进入一种虚极静笃的状态,从静中获得智慧,把事情发展调整到平衡之态,这也是中庸之道。

众人一直想打造财富人生,很少有人想守住财富人生。华人富商李嘉诚对此问题早有深思。他把“知止”二字悬挂在自己办公室内时时提醒自己不忘止学智慧。李嘉诚说:全世界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至少一半是因为贪婪。

清朝有“中兴之臣”美誉的曾国藩说:“止学乃人生行为之约束,忽略此学,智者必有一失。”在他的书房悬挂“克己止学”四个大字,以此鞭策自己认真修身。曾国藩之所以功高名就,又不惹人显眼而顺利一生,关键在于常常以“止”来惊醒自己,事事不敢越雷池一步,每日做事如履薄冰,该罢手的事果断停止,经常从事情的另一面考虑,用不断的制衡把自己时刻放在安全的区域里。从下面的言谈中不难看出他对止学智慧领悟的程度,他说:“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他还说:“富贵常蹈危机,盛时须作衰时想”。他的这些对人生鲜明的观点是极富有人生大智慧的止学经验。

曾国藩对止学的领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他从修身的十四个点上对止学做了进一步诠释,从而形成曾氏止学的范畴。下面我们浅谈一下曾氏止学:

1、止急

快容易跌倒,等可能等空。最上乘的谋事之法是一个“止”字,就是在快与等之间求做功,因时因势定成功之步态。

2、止妄

不该贪恋的,绝不贪恋,否则就会让你伤筋动骨,身陷绝境。

3、止放

人生成功离不开收放结合。止放在于自控、自力、自知。一定在强手面前收住自我,不要因为自己无知四处夸耀,唾沫飞溅。

4、止欲

不要被“私”字逼上绝路。止欲在这里最忌讳贪欲之徒那张嘴脸,这类人都是图名求利,根本不懂做大事必须先做人之道,往往被私欲熏染变成劣等之徒。

5、止盲

动有两种:身动和心动。身动显示自己,心动时刻算计利益。很多人失败在于看重身动和心动,造成了盲动,从而忽视了三点:适时则成、乘势扩大、随机应变。

6、止傲

一生要戒傲、止傲,不要总是高昂着头看不见别人长处,处处争强好胜,把人际关系搞得非常紧张。止傲要用两字待人:“敬”和“恕”。

7、止狭

不要总是在门缝里看人,摆架子和小心眼,人际关系必然很差,狭隘之人只能看到一点,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