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还会太空授课吗?一觉醒来女航天员王亚平又多了一个身份,三次太空授课的她有多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王亚平还会太空授课吗

我们都知道女航天员王亚平当过“太空教师”,那还是在2013年6月20日,作为神舟十号飞船航天员乘组之一的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给地面的中小学生们讲课,当时王亚平作为主讲人,和队友聂海胜、张晓光一起共同完成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任务。

在远离地面近400公里的轨道上,天宫一号现在拍摄设备与地面的8万所学校进行网络直连,在王亚平的主导下,我国6000多万的中小学生实时观察了太空微重力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以加深学生们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当时看到直播的很多学生至今都记忆犹新。

而据来自《央视新闻》的报道,此次王亚平的职责之一仍然是“太空教师”,她在太空驻守的半年时间,将适时在我国空间站中进行太空授课。

神舟十三号已于10月16日凌晨发射升空并入轨,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执行本次航天任务,翟志刚是本次任务的指令长,三人均是第一次到达我国空间站,其中王亚平是第一位到达我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此任务还将有2~3次的出舱活动,王亚平也将成为我国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并且还将执行她太空授课的“老本行”。

至于要开展什么样的太空课程,目前还并没有透露,王亚平表示“暂时保密,相信一定会给孩子们带来惊喜”,而谈到为什么要进行太空授课,王亚平称是“希望多做一些航天科普教育,让大家能和太空(在感觉上)有个近距离的接触,能近距离了解我们的太空生活,了解太空,体验在太空中的神奇美妙的感觉。”对中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活动可以让他们向往太空,了解航天。

此次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将在太空中度过183天左右的时间,腊八节、除夕、春节、元宵节等我国传统节日都将在太空中度过,一直到明年清明节前后才会返回。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任务总体上主要有五项:

第一,执行机械臂辅助舱段转换位置、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的组装建造方面的关键技术试验。

第二,进行两到三次出舱活动,舱外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的转接件及悬挂装置,这将使得空间站的机械臂更长更灵活,功能更多,同时也是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做准备。

第三,通过更长时间的太空驻守来进一步验证人类在空间站环境中的健康、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保障技术。

第四,实施航天医学领域和微重力物理领域的科技试验及应用,并在太空中向地面开展多样化的科普与教育活动,后者将主要由王亚平负责。

第五,全面考核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等。

参考资料:

《央视新闻》10月16日文章《“出差”六个月都干些什么?来听听看神十三航天员的工作计划》

一觉醒来女航天员王亚平又多了一个身份,三次太空授课的她有多牛

神舟十三号刚刚回家,我们的三名英雄航天员还在进行体能恢复中,众多航天迷还沉浸在飞船返回舱成功垂直着陆的喜悦中,航天英雄王亚平就又传来了喜讯。

航天英雄王亚平不负所望,在近期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那就是受聘“中国航天公益大使”,宣传航天事业,鼓励我们的青少年勇做新时代的追梦人,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旨在弘扬航天精神

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是我国航天局专门为了“中国航天日”活动公开聘请的公益形象大使,其目的是为了宣传我国航天精神,并期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同时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而凝聚力量!

2019年,我国航天局首次公开聘请杨利伟,姜杰,汪涵为首届“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从那年开始,我国就正式将4月21日定为“中国航天日”,因为1970年的4月24日,是我国首次将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也正是这天,我国正式拉开了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

中国航天日不仅具有纪念意义,还有利于凝聚我国科研实力,同时还能激发广大青少年投身科研的梦想,也有利于科研人员继承我国航天精神,并使之发扬光大。

‬王亚平荣获这项殊荣实至名归

很多人只知道王亚平是航天员,是摘星星的妈妈,却不知王亚平荣誉背后付出的心酸和努力。

1980年,航天英雄王亚平在山东烟台的一个小村庄出生,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五亩樱桃林。

寒门出贵子,王亚平从小就心疼父母,因此岁数不大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家里干农活,又因为家里离学校比较远,她每天都要跑着去上学。

王亚平小时候性格就特别要强,学习成绩非常稳定,考试只要考第二名都得哭着回家,家里想让她考师范,这样可以早点出来工作,缓解家里的难处,而她却想考大学,走出山沟,去大城市见一见世面,结果不仅走出了山沟,走进了大城市,最终从大城市走出,进入了外太空…

高三那年,品学兼优的她迎来了改变一生的机会,山东招飞办来到烟台招飞行员,王亚平因为从小就务农,加上还不带眼睛,体魄符合,成绩我稳定,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之下,王亚平试着报了名,没想到几万人的筛选之下,留下了37人,而她也位列其中。

17岁的她,独自一人从烟台来到了长春,这里可以说和她以往的生活有很大的区别,环境更加寒冷,条件更加艰苦,每天她在凌晨五点就要起床训练,刺骨的寒风中,流下的汗水会直接成冰。

不过正所谓没有一滴汗水会白流,王亚平21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成功掌握4种飞机的驾驶技巧,并多次参加一些危险的任务,如2007年重庆特大旱灾,她驾驶飞机前去增雨,需要穿过云层发射增雨武器,而穿过云层的时候特别容易导致机翼和仪表盘结冰,这是非常致命的,但王亚平凭借自己高超的驾驶技术,成功的完成了增雨任务。

我国的航天员都在飞行员中选拔而出,神舟九号预选女航天员时,王亚平和刘洋都同时进入选拔,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都非常困难,王亚平每天不仅要完成规定的任务,还要自己给自己增加一个小时的难度,多训练一个小时的器械,虽然神九最终是刘洋入选,但神十中,王亚平凭借自己的努力还是获得了飞入太空的资格,并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在太空授课的女教师。

成就的背后,是想象不到的付出,王亚平在采访中说到,每次做离心机训练,都会让人感到头晕目眩呼吸困难,旋转的时候身体要承受8倍自己体重的压力,好像8个自己压在身上,脸上的肌肉会被甩到变形,眼泪也会止不住的流。

在这种度秒如年的训练中,她不仅要保持自己的清醒,还要对机器出现的一些信号做出对应的操作,也要做一些标准动作,这样才能在可能发生意外时,有充足的准备。

正是因为这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让王亚平成为了首个出舱的女宇航员,也让她荣获了“中国航天公益大使”的新身份。

‬38岁考上北大,41岁出舱步入太空

33岁那年,王亚平和神舟十号飞船一起进入太空,并在飞船里给小朋友们普及航天知识,40分钟的物理课让很多孩子心中点燃起了太空梦。

2014年,王亚平考上了北大,在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研究生,2018年,王亚平38岁时,又一次考上北大,攻读心理学博士。

今年,王亚平41岁,不仅二次进入太空,还成为了我国首次女航天员出舱记录的创造人,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

王亚平在采访中说到,感谢这个时代,我出生于农村,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却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个时代充满机遇而且是公平的。

通过王亚平,我们可以看到努力拼搏并不是白费的,只要努力,早晚有一天会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写在最后

从农村到两次登上太空,不得不说她背后的辛勤努力,她要在无数个日夜中付出辛勤的汗水,还要在无数次训练中,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有些人会说,付出这么多,难道一点爱好也没有吗?答案是否定的,她不仅喜欢摄影,还以宇航员的身份在太空拍下了地球的“唯美写真”,带大家领略到地球的美,还在正月十五元宵晚会当天,在空间站用古筝弹奏了一曲《茉莉花》,网友们直呼“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从农村女孩到最美航天员,王亚平带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是“太空教师”“航天女英雄”等遥远的称号,我们应该学习她的精神,如抓住机会,努力拼搏,设置短期目标努力完成以及长期坚持一些好的小习惯等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