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故事(都说古代战争能拖垮一个国家,那么,有没有具体的事例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都说古代战争能拖垮一个国家,那么,有没有具体的事例

那就说说战国末期秦楚最后一战,这一战,楚国不是被秦国战败的,而是被秦国拖垮的。

此战之前,秦始皇不听大将王翦的建议,派出了年少气盛的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想用速战速决的办法迅速平定楚国,结果被项燕领导的楚国大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法一举击溃,20万大军损失了5万,狼狈逃回咸阳。

秦始皇被迫启用了已经告老还乡的王翦,按王翦的要求,给了他60万军队。

王翦率领大军重回平與前线。他一改此前李信速战速决的战法,深堑高垒,以守为攻,与项燕打起了消耗战。结果经过一年的相持,项燕熬不过王翦,只好率领大军撤退,最终,被王翦追击消灭。

从整个战争过程来看,一年多的时间,双方并没有发生正面的作战,真正的作战就是最后的追击战。其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双方互熬,就看谁熬的过谁?

这不是两个人在熬,而是两个国家的国力在熬,在对耗。

那个时候的楚国已经根本耗不过秦国。

一是国土迅速缩小,物产匮乏,无法支撑长期的战争消耗。

楚国尽管是战国初期的版图最大的国家, 但经过怀王、襄王、考烈王、幽王这四任君王,国土面积在秦国的打击下不断缩小,从原来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大部,山东部分以及江浙这么一个大国,变成了只占有安徽,江浙、河南部分、山东部分的小国。国土丧失了三分之二。

而秦国经过200来年的战争,实际上,已经吞并了韩、赵、魏、齐、燕的整个国土,以及楚国的大部分领土,实际拥有着整个湖北,陕西,山西,河北,以及河南、山东大部分地区的广大土地。

双方占有的国土差距巨大,国力当然上下悬殊。

按照双方对峙军队的一天粮食消耗,按照一人一天一斤粮的最低标准,60万大军就是60万斤。一年下来,至少要2亿1千6百万斤粮食,还不加运输当中的人员消耗。

一个小小的楚国,怎么能耗得起呢?

二是人力资源严重悬殊。

按照中国历史学家的统计,中国在战国时代总人口大约在2500万至3000万之间。

战国七雄,平均每个国家大约在400多万人。楚国是个大国,人就算多一点。专家估计也就在600万撑死了。

伴随着楚国的面积不断缩小,不断打败仗。楚国能有300万人就谢天谢地了。

如果抽掉60万大军与广检队类,全国剩下的240万人,谁来种地?谁来守城?两个半人供给一名士兵,又怎么可能,勉强支撑,又能支撑多久?

国力所限,项燕没有办法,只能积极挑战,主动进攻,希望与王翦速战速决,轰轰烈烈的打一场。

从《史记》记载看,王翦看的很明白。他就是要与项燕打一场消耗战。项燕领兵再三挑战,他就是坚拒不出。关起门来,玩耍游戏。吃吃喝喝。吃,就把项燕吃死了!

三是楚国政局混乱,经不住这场消耗,

秦始皇派李信和王翦先后征伐楚国,选择的时机十分准确。

公元前228年末,负刍发动宫廷政变,杀哀王熊犹,族杀了令尹李园及太后李嫣,继位为王。政变的理由就是楚幽王、哀王非熊氏血脉,是李代桃僵。

国家内部突经大乱,屈氏、项氏、景氏虽然拥戴负刍为王,但在诸侯团灭、秦国独大、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负刍很难做到政令畅通,众心归一。

最典型的是连一个能辅佐负刍、像模像样的令尹都没有出现,能够在危急存亡的关头帮助负刍的熊氏子弟一个也未见。

所以司马迁不是不想记,而是无人可记,无事可记。

所以秦始皇正是瞅准了楚国人心离散,果断出兵。加上王翦采用了正确的战术,负刍想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怎么可能做到呢?

所以战争能够耗尽一个国家的力量,楚国就是典型。

它不是被秦国战败的,而是被秦国拖垮的。

有什么好的战争故事

战争故事很多,精彩的也是灿若星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好的丶精彩的战争故事俯拾皆是。

我国古代的丶精彩的战争故事,经过长期总结,己成为范例,比如十面埋伏,围覣救赵,以少胜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等,近现代的有声东击西,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等。

外国古代的有亚历山大远征,伯罗奔尼撒战史等,还有神话特洛伊木马等等,近现代如诺曼底登录,中途岛海战,等。

只要多关注,多留意,好的战争故事还是很多的。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一些参考。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