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简介知行合一(现在的人们说的“言行一致”,是否是对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通俗理解
发布时间: 2023-07-06

现在的人们说的“言行一致”,是否是对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通俗理解

胡扯八道的理解,也就靠着如此理解,出现了儒家愚民,儒家是糟粕,打倒孔子等等言论。

知行合一,类似佛家的色空不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什么是知?

王阳明心学四句教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最后两句,说到了知,是良知,是知善知恶是的知。

什么是行?

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要止于至善,行为圆满,这个最早曾子的《大学》就有止于至善的原话,而且有具体路径之三纲八目。

后来者,一提儒家。很多人就会开骂反对,以此表达自己博学,实际无知无畏还愚蠢。如果你问他们什么是儒家?基本是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的错误认知,他们具体怎么抨击儒家的,大家也都经常听说,就不一一赘述。

我们作为活在当下的中华民族一分子,一定要继承儒家绝学,力争促使自己的智慧打开,提高个人修为层次。

智慧打开,明心见性,悟道后,在个人的官场,职场,商场都有大利益,哪怕你做个瓦工,扫大街的普通阶层,都可以好好学习儒家,效法王阳明开悟,悟道,得到孔孟儒家绝学,用来布局自己的人生事业。当官的开悟,内心契合于天道,有助于自己的提升,从从村长干到省长,清洁工开悟后,也可以出来弘法,像王阳明一样讲学,讲心学开悟之道。可以从一个清洁工到一个民间国学大师转变,出书,开班,赚钱,安身立命,乃至成为圣人,受后世膜拜,子孙享受大福报。

总之,儒家绝学之圣人儒学,是内圣外王之道,开悟后,可以一通百通,诗词歌赋,琴琪书画,或者排兵布阵,官场谋略等等,有可能一下子获得。这是非常现实的利益,不开悟的人,是无法体会的。所以,孔子开悟后说:朝闻道。夕可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提醒大家,尤其抱着错误认知的年轻人,儒家绝不是愚民,迫害妇女,提倡愚忠,压迫人民等。这些都是未开悟读书人,根据孔孟四书五经,自己思考,用大脑总结的未悟文字儒家。这方面以朱熹为第一,为最优秀代表,以致祸害后来者无穷,认为朱熹说的就是绝学圣人儒,实际是文字儒。

如果有些人认为儒家不好,应该远离此类文字儒。直接学习王阳明心学。孔孟时代太远,估计后来者都不懂四书五经,那就以心学为本吧。

针对敢于自我破除妄念的有缘者,如果继续反对儒家,那请把你认为的儒家,找张纸和笔写出来,拍照发图,老夫一一抨击,摧残你可怜的错误知见,直至扫除未悟者心中一切错误认知,建立对圣人绝学正确价值观。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是一个认识论范畴。一个是“认识论”,一个是“认知论”,其基本点都是对事物的认、识、知

“格物致知”是成语。是后人从西汉·戴圣《礼记·大学》著作中,引申出来的。

“格物致知”中“格物”与“致知”,是两个概念。也就是说,“格物”与“致知”是紧密相连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笔者认为:“格”是推究之义,“物”指事物,“格物”就是穷究事物的原理;“致”是求得之义,“知”是指获知、获得,“致知”就是求得真知。“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物的原理,求得、获得真正的知识。

“格物致知”实际上是讲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方法、方式的理论。只有这样把“格物”与“致知”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才能达到人们的期望值。

“格物致知”与当代认识论、认知论、知识论哲学有相似之处。它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中国的传统概念,它把真、善、美紧密地融合为一体了。

人要做到“格物致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物的原理是要经过知识的积累,自己对事物的细心观察与思考,从实践中求知,而获得真知,并不是那么简单、一蹴而就的事情。

明代,有一个“守仁格竹”的成语故事。说的是明代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格竹”的故事。

王守仁在家守丧。他看到南宋理学家朱熹一句话:“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王守仁心中一亮,心想“圣人可学而至”,方法是“格物”,原来这个理是“格”(穷追研究)出来的。

正巧,王守仁的后院有一片竹子。王守仁对“格物”这事很感兴趣,他邀请了一位姓钱的同学,到后院观察、研究竹子。

两人紧紧盯着竹子,目不转睛地“格竹”。两人在“格竹”“格”了三天,钱同学实在支撑不下去了,主动地退出。

王守仁仍然坚持,独自“格竹”。结果七天后,他大病一场。为此,王守仁感叹道:“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格物,是一种穷究事物获得知识的方法。王守仁“格竹”,需要了解竹子是哪类植物?其生长环境、规律等本身的属性知识。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再去穷究其哲学层面上的“理”,比如,竹子在人们的思想里是怎么想的?在心中处于什么位置?它所表现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特征?围绕竹子特性与人对竹子看法好的认识,按照这种逻辑思维去“格竹”,肯定会成为学者,甚至有可能成为大师级,王守仁“守仁格竹”的故事,就是最好一个的例证。后来,王守仁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心学集大成者,后人所崇拜、仰慕的心学大师。

综上所述,使读者更加认识到“格物致知”哲理性。它包含着认识论与知识论的哲学道理。也就是说,“格物致知”是探求真理的路径,需要事物的基础知识,需要人们结合这些基础知识去观察、思考、认识其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从中求得真知,获得真理

王阳明说到的“此心俱足,不假外求”,你如何理解这8个字的

王阳明(1472年_1529年)-明朝哲学家,教育家。初习程(程颐、程颢)朱(朱熹)理学,后转习陆九渊心学,与陆九渊并称“陆王心学”。其继承发扬陆九渊心学,成为集心学之大成者,自立阳明学派。王阳明心学源于“龙场石棺悟道”:王阳明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遭杖责入狱,并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一路遭锦衣卫追杀,逃到龙场_“蛇虺、蛊毒、瘴疠、苗民野蛮、无吃无居……寄居龙冈山洞,以石棺为床。某夜被大雨雷鸣惊醒,恍然得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至此心外无物,心即理”。《》

王阳明心学构成:对陆九渊心学的继承_“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吸收儒、佛、道思想_相由心生,境由心造,万念由心起,祸福由心生,命由心定……。阳明学说_“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即理”。“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其构成成分得出_心理力量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无穷作用。关于“圣人之道”_圣人者,能领悟人、事、物的本质性、规律性,并遵循规律性;道者,“道法自然”,道即自然或自然规律。关于“此心俱足,不假外求”(“此心俱足”与上述之“吾性自足”相类似):可借助佛学“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如来”对宇宙进行认知_“一花一世界”乃小世界(小宇宙);地球是大世界(大宇宙);地球之外的整个天体为最大世界(最大宇宙)。以此类推_人是小宇宙,人心乃更小宇宙;人心有大宇宙的构成要素_整体性,对立统一性,阴阳平衡性……。《》综上所述王阳明生存经历,心学构成经历、要素:要求用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以达到“万物一体”之境界。故“此心俱足,不假外求”即人心具备了小宇宙(或成为圣人)的一切能量、要素,不需要借助、利用外物的力量,便可在逆境、绝境求解脱,求生存;可通过内心领悟_通大道,立德、立功、立言,成就圣贤……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求之正道_求助于内心的良知、良能、善心、善念……。宇宙通心,心通宇宙_人心在吸收宇宙能量,求人不如求己,即求内心之宇宙能量,理在此。





\u003Cimg src='http://www.taiheerp.com\\\\images\\\\","('互联网')",0,null,false,{},["Set"],{"POST":16},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