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北京奥运会新闻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精彩纷呈,请你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报道,内容要以表现我国运动员顽强拼搏,勇夺奖牌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2008年北京奥运会精彩纷呈,请你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报道,内容要以表现我国运动员顽强拼搏,勇夺奖牌

7年前的7月13日,十三亿中国人为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而沸腾的情景犹在眼前;24年前,许海峰在洛杉矶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的枪声仍然难忘;76年前,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在洛杉矶奥运赛场上的孤独身影依旧能够刺痛中国人的眼睛。 从一人参赛,到13亿人共同参与,76年中国奥运史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中国从封闭到开放、从抗争到融合、从弱小到强大的历史性跨越,刘长春的儿子、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刘鸿图借用父亲的话来为祖国喝彩:“国运衰则体育衰,国运兴则体育兴!” 一个人的奥运抗争: “刘长春是参加奥运会的第一名中国运动员,他以代表中国而不是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的行动来抗争侵略者,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通过派人参加奥运会来使伪满洲国合法化的图谋,这才是刘长春当年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真正意义所在。”大连市体育局副局长孙新生这样认为。 刘鸿图说:“父亲1909年出生在日本占领下的大连,年幼的他从小亲眼目睹了殖民统治下家境每况愈下的惨淡。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父亲正在沈阳东北大学就读,这激起了他的报国之志。因而,当日本人宣称刘长春将代表日本人操纵下的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时,父亲义正辞严地发表声明:‘……苟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则又岂可忘却祖国而为傀儡伪国作马牛耶!’” 刘长春是抱着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壮烈心态去参加奥运会的,但是祖国的封闭和弱小却使他差一点报国无门。当时的民国政府以“经费不足”为由,无视民间提出参加奥运会的呼声。依靠张学良捐出的8000银元,刘长春经过长途跋涉,代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出现在1932年的洛杉矶赛场。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比赛,虽然刘长春在100米、200米两项比赛的预赛中即遭淘汰,但他用自己的抗争,很好地契合和形象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的参与精神。 112枚金牌的奥运突破: 参加了两届奥运会的刘长春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摘掉强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帽子,落后的旧中国甚至让这位中国奥运第一人很难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计。 新中国成立后,刘长春以体育教师和田径教练的身份重返运动场。1979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担任中国奥委会副主席的刘长春有感而发:“旧中国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处受辱,那时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外国的国旗在奥运会上升起;今天,祖国富强起来了,中华民族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腾飞的日子已经指日可待了!” 1984年7月29日,距刘长春留憾去世一年之后,距他首次参加奥运会整整52年,在他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的洛杉矶,许海峰获得了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 可以告慰刘长春的是,不但“东亚病夫”的旧痕迹早被彻底抹掉,而且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比解放前的35岁翻了一番还多,近3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了6倍以上;而且从第一金开始,中国奥运代表团在6届奥运会上已经夺得了112枚金牌,世界甚至纷纷在猜测,中国是否会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总数第一。 十三亿人的奥运梦想: 76年前,刘长春用参加奥运会宣示中国的不屈;24年前,许海峰用奥运第一金见证中国的兴盛;如今,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目标,将使十三亿东道主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真正参与者。 “如果说,刘长春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政治意义高于体育,那么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就还原为体育,开放、强大的中国用这样的方式展示自己与世界的融合。”沈阳体育学院教授于秀表示。 奥运,不再是一个人的梦想,而成为十三亿人的共同梦想,因而,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偌大的中国成为欢乐的海洋,多少人彻夜无眠;因而,10万个赛会志愿者的名额才会引起100多万人报名角逐;因而,十三亿人身体力行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 于秀说:“2008年中国遭遇了特大冰灾和特大地震灾害,但是正像温总理在北川中学写下的‘多难兴邦’,中国的强大步伐会一如既往地坚定,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而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将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中国更加开放的形象。” 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雅典奥运会火炬接力项目负责人戴恩·佩奇认为这一主题没有单独强调中国,而是表现了世界融合的概念。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信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民族的人们相聚在一起,奥运村就是小小的地球村。以奥运为媒,十三亿中国人敞开胸怀拥抱世界,正如何振梁在7年前申奥陈述时所说,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必将创造历史。 中国的奥运年,总会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观看了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该片是取材于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经历的故事片,看后震撼人心。难怪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主席也欣然为影片题写了英文片名“the one man olymaics”。 电影以惊险样式再现了1932年,拍摄的困难程度不亚于武打片,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拒绝代表日本扶植的满洲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含泪告别妻儿,躲避关东军的一路追杀逃到北京,找到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决意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张学良将军资助他8000千大洋购买船票,经过海上漂泊23天,克服层层险阻,他单刀赴会,代表四亿中国人站在奥运跑道上,“中国人来了!” 故事很简单,就是通过刘长春一个人去参加奥运会,向世人表达了一个民族不甘落后不甘屈辱追赶世界的意志。如果用六个字来概括,就是感性、感动、感人。 感性的主题,以和平参与的方式巧妙的化解战争和仇恨。因为当时的外界条件,中国的东北被日本侵略,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时候我们在看到这部分主题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强烈的爱国心和敌对情绪。而影片巧妙的化解了战争,没有引发更多的仇恨。将重心转移到了刘长春赴奥运事件的本身上,让观众感受到了这种爱国激情和参与奥运会的积极性。 感动的故事,以众人从反对到支持表现对奥运会的期盼。影片每一个环节的设制,都是为了表现出刘长春一定要去参加奥运会的决心,从父亲一开始对儿子的不理解,到看到日本汉奸追到家里的真正本质,勇敢的对儿子说出了最真挚最感人的话;从同学关戎波的无辜牺牲,感到到了一个民族在落后状态下被人屈辱的无耐;从姚可秀抗议的被打和误解,促使刘长春一定要代表中国去参加奥运会的决心;从妻子姜秀珍从等待到支持的感人场面,刘长春感受到了最无穷的动力。 当然,这些身边的人,从开始的不支持到最终的改变观念,都表现出了国人对奥运会的期盼,对和平的期盼,对中国强大的期盼。 感人的场景,以海上漂泊的艰苦条件来表现优秀的品质。影片的画片很美,尤其是船上刘长春的深夜训练,以及和美国人的打赌,都看到了一个热血青年为了国家的荣耀而战的决心,尤其是主题曲由成龙主唱,而影片中大量的音乐采用国际元素,也时而出现中国的传统音乐元素,让人更加感受到影片没有局限于中国,而是更加国际化。 导演侯咏是很多名导的御用摄影,用独特的眼光诠释出《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处理,比较喜欢。同样他也透露,之前的剧本是讲述刘长春的事迹感动了奥运志愿者美国姑娘索菲,他们相互约定待中国举办奥运会,索菲来中国志愿服务,然而69年的等待,中国人终于赢得举办权,索菲不顾年事已高,沿着刘长春当年单刀赴会的路线,来中国赴约,遗憾的是没能见到刘长春,她却看到了繁荣昌盛的中国……很人点泰坦尼克的感觉,但这个剧本后被彻底否定,改成了现如今以刘长春为第一人称的状态。 同样,影片因为很主旋律,所以最终还是没有拘泥于很多的条条框框内,没有放得开,也影响到了影片的整体效果。 胡锦涛主席在日本访问时指出:“奥运会时隔20年第三次在亚洲举行,北京奥运会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属于世界各国人民。”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从国际奥委会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主办权授予北京的那一刻起,世界便期待着中国的精彩回答;当取自希腊奥林匹亚的圣火在北京点燃,中国成为人类传递共同理想的新一站。人们可以将此看作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光荣,看作再圆奥林匹克梦想的亚洲人民的期待,同时更应当看作奥林匹克大家庭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明证。 奥林匹克运动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世界上没有哪项活动能像奥运会这样,让参与者抛除歧见,为了共同的目标汇聚在同一个跑道上;没有哪个盛事能如奥运会这样,让人们不分性别、国籍、民族、信仰,为了共同的梦想在同一座平台交流对话。对于人类而言,奥林匹克是一种倡导“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精神,更是一种追求“和平、友谊、进步”的共同理想。这就是为什么国际奥委会的成员比联合国成员还多;也是为什么奥运会能如此广泛地点燃世界各国人民的激情。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