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爱”能实现吗?如何评价“儒家仁爱精神历久弥新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孔子的“仁爱”能实现吗

人人讲“仁”和“礼”的世界。

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亲如一家。

如果懂得博爱的道理就会相同

大同世界到底同不同

如果懂得良心的道理就会相同

孔子说的世界在一个君的领导下,君爱臣民,臣民拥护君王的世界大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到处调理规矩,百姓生存安定天下得以太平。前提达到这种效果必须人人贤德。其中心思想是“天下为公”,即天下的人都没有了私心。个人所做的一切工作与努力都是为了使社会更加美好。大同世界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基本相当于我们的社会主义阶段与共产主义阶段。它是孔子为我们描绘的关于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

如何评价“儒家仁爱精神历久弥新”

儒家的仁爱不等同于墨家的兼爱。墨家讲兼爱。墨子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他认为,当时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大夫之间的篡夺,人与人之间的相贼,都是不相爱的缘故,就必然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墨子极力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就是不分人我、彼此一同天下之利害好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上》)兼爱学说体现了墨家人文精神的普世关怀,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墨子的兼爱从来没有得到落实。

儒家的仁爱不同于道家的慈爱。老子推崇“慈爱”,把它作为三宝之一,《老子》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智提出了批评,认为仁义等道德,非人性之本有,而是人为地强加的,违背了“道法自然”的规律,但并不反对“仁”,他所提倡的是无私爱的“天地之仁”和道家的“圣人之仁”。 《老子》又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上面两个“不仁”中的“仁”是指儒家人为的私爱,“天地不仁”指天地对万物无私爱,“圣人不仁”指圣人对百姓无私爱,就象对待“刍狗”一样。天地之仁是无偏私地慈爱宇宙中的万物,圣人之仁是无偏私地慈爱所有的百姓。切不要从表面看到老子在批评儒家的仁义道德,就以为道家反对仁爱,其实道家强调道层次的大爱。当然,儒家的“仁爱”也并不是老子所批评的只停留在人道层次的“私爱”,其实也是上达天道,普及万物的。

综合比较三者,可以看出儒家的“仁爱”主张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然后推恩出去爱别人,以至一切人;墨家的“兼爱”是无条件地讲人与人之间的“兼相爱”;道家的“慈爱”是从“道”的本质中引伸出来的,强调回归于“道”的无私之爱。尽管儒、墨、道三家所讲的“爱”在立论根据和实现“爱”的方式上有不同,但都强调“爱”却是共同的。

儒家的仁爱不同于佛教的慈悲。佛教讲慈悲。佛陀的本性即是慈悲之性。“慈悲”即是佛性。何谓“慈悲”?《大智度经》卷二十七十:“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拨一切众生苦”,即“慈”为给予众生之快乐,“悲”为解除众生之痛苦。《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著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慈悲”心就是没有被任何邪心、邪念污染的清净心、仁爱心和怜悯心。佛教认为,人人皆有本来清净之心,人人皆有慈悲之心,所以人人皆有成佛的可能性。

儒家的仁爱也不同于基督教宗教的博爱。基督教以博爱人类为教旨,宣称基督爱自己的朋友,甚至是爱自己的敌人,说别人打你的左脸,你要把右脸伸出去给别人打,说爱邻居就象爱自身一样。这种爱是超越国界、民族、信仰,能爱到世间所有的人,因此宣扬普救主义,也因此有一种强烈要求人人都接受基督教的倾向。实际上对待自己和别人一视同仁是不可能的,对朋友和敌人都爱显然对朋友而言是刻薄了,对敌人而言又是太宽厚了。事实上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这样。另外,比起儒家来,基督教的博爱只以信仰为依据,爱的力量源自于上帝的仁慈,停留在虚无缥缈的偶像上,不象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现实的、入世的、生活化的基础上。其实,儒家也讲过“博爱”,儒家的“博爱”就是所谓仁。如唐代韩愈《原道》说:“博爱之谓仁”,欧阳修在《乞出表》之二中亦云:“大仁博爱而无私”。

儒家的仁爱不同于伊斯兰教的行善惩恶。伊斯兰教教人行善惩恶,要求穆斯林不仅自己要仁慈,要行善。《古兰经》中说:“你们是为世人而被产生的最优秀的民族,你们劝善戒恶,确信安拉。”“你们中当有一部分人,导人于至善,并劝善戒恶;这等人,确是成功的。”伊斯兰教以神的名义警戒人们:冥冥之中,确是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整个宇宙及其宇宙中的一切,它就是真主。等到末日审判的时候,真主将要兑现他的绝对的公正:行善者受赏,作恶者受罚。这就在告诫人们遵循正道,劝勉行善,戒惩恶行。

世界不同文化都有与儒家仁爱思想接近的观念,其共同之处是都强调“爱”,而不同之处是对“爱”有不同的角度、侧重的阐释,形成了不同文化的特色。那么,以强调等差之爱为基本特征的儒家仁爱思想是否可以成为普世价值观?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理由如下:

其一,儒家仁爱思想是以血缘亲情之爱作为其价值源泉的,这是具有人类共通性的,是人类社会早期的共同特点,但是其他文化后来都经历了断裂和转移,淡化了血缘亲情,只有中国文化和儒家一直以此作为基础,一脉相传发展到今天。

其二,儒家仁爱思想在血缘亲情之爱的基础上形成了同心圆的层递扩展特征,这是符合人类共同的人性和心理逻辑次序的。当然,在中国古代由于立足于血缘亲情而形成的宗法家族制度的局限,这种扩展在社会上大多数人那里没有得到充分地实现。

其三,儒家仁爱思想可以以拟血缘亲情之爱的方式得到扩展,如《论语·颜渊》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传统社会师徒如父子,桃园三结义都是这种方式的典型表现。

其四,感通、感应是仁爱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感通就是不需要任何外在机制就能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感通机制具有两个方面的逻辑,一是将心比心;二是以心换心。儒家仁爱思想以“感通”为本性,人不仅能自我觉醒,以内心真诚的感情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也能觉察别人的感受与需求,进入他人的心灵,产生相应的尊重与关爱,就能够感动与感通。有感必有应,感应是相互的。人与人有感应,人与万物也有感应,这是一种爱的信息交流,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效应。日本学者江本胜经过对纯净水结晶图案进行了实验,发现奇妙的是,事先看过“爱和感谢”字样的水形成了华美庄严的结晶,看到“浑蛋”之类伤人的字眼的水则混沌一片丑陋不堪,听到巴赫作品的水如同乐曲结晶成相互联结的奇妙结构,若是听到嘈杂愤怒的重金属音乐水结晶的效果则与骂它“浑蛋”类似。这说明无害人害物之心,而有爱人爱物之心,被爱之人之物必然会感而应之。

其五,儒家仁爱思想的理想目标是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大同世界。《孔子家语·礼运》的“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这就充分显示了古圣先贤的博大胸襟和精神境界。

总之,儒家仁爱思想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独特智慧和普世价值,值得我们重视和弘扬光大。

为什么老子要反对仁爱

问题的前提是错误的,因为老子并不反对仁爱,所以“为什么老子要反对仁爱”是一个伪问题。

也许有人并不同意,把《道德经》翻到第十八章,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在这一句中,仁义、孝慈、忠臣是和大伪对应的,这不就是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