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用于爱情如何解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解

虚无空洞的表述,看上去无欲无求,事实上这正是一些佛教徒们内心极度独我思想的展现!还有跳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佛语。都是逆天理而绝人伦的鬼话!佛何来,佛何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用于爱情如何解读

风动幡动都在动,心若不动一切清静。六根清静什么爱情?女儿国国王最美最优惠条件唐僧心动,犯戒从新西行。有博爱无私情。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吗

有一次我在一个面馆吃面,遇到一位僧人也在吃素面,看他面容沉静,眼神随和,感觉这是一位有点修为的师父,

于是我过去攀谈。他也慈悲,对我的问题一一作答。

我那时对禅啊哲学啊,很有研究的兴致,于是问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吗?

他笑笑说:哲学是什么?哲学也是人对世界的一种认知学问,我们无论是学习西方哲学还是东方哲学,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定义。

像你说的这样,也是一个定义。你可以理解为是,也可以理解为不是。

如果你理解为是,只是站在某一个角度去认知六祖这句话。我不能说是错也不能说是对,我只能说,这句话怎么去理解,都有偏差。除非你实际证悟到这一步,那就不必多说了。

我问:其实我们凡人,只不过想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这样等于把这个世界的依据给拆散了,什么都没有了,难道不是唯心吗?这在哲学上就是唯心主义啊。

他说:唯心主义这个词,不过是一个片面的定语,为什么唯心就不好呢?我们的世界又是否都是唯物的呢,我们要打个问号。

这四句话,是六祖早期题写的偈诗,它代表着一种知见,这个知见认为真理是具有空性的,本来就在,无需多余造作。

任何多余的造作,都无法与这个空性亲近。这个知见在当时,可以说是悟道之语,所以六祖凭借这四句,成为衣钵传承者。

在对世界真相的根本,他用四句来做了一个表达,这个表达,基本上比较通达穷尽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哲学家,也从未做过这样的表述,

他们即使再聪明智慧,也无法达到真正通过修行而实际证悟到的境界。依然还守在思维层次。当然,思维层次有的已经很接近真理了,并且说出来的道理,与真理非常相似。

然而这还只是某些个别的哲学家,在沉静地个人修为里,得到了一点智慧的开启,但实际去做修证,亲自去验证的人,极为少数。

所以哲学上认为这是唯心主义,只不过他们和这个隔的距离比较遥远,用他们的角度来看,也只能做一个武断粗率的定义。

比如后来六祖说的,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在哲学家眼里看起来,更加是虚无缥缈的唯心主义。根本不足以相信。

试想一个习惯于以世间知识学问和大脑思维交织看待这个世界的人,又怎么可能突破知识的障碍去理解这样的实修境界表述呢?

知识学的越多,思考的越多的人,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更加不相信这些,他们困在已有的知识架构里无法出来,所以理解不了这些架构以外的东西。

还有一种是会毅然抛开知识束缚,转向对道的实际探索中去,因为这些知识无法解决他们内心的困惑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级知识分子,也很喜欢学FO求道的原因。

但是这些高级知识分子要学坲,最难办的就是脑子里的知识太多太杂太滑溜了,已经结网了定型了浇筑了水泥钢筋,忽然之间要他菩提本无树,本来无一物,这是很难改变的。满眼都是尘埃,动静皆是是非,在这些障碍里无法解脱。

所以学FO有成就的人,往往不是知识高的人,而是天真老实简单单纯的人。

我说:原来如此,那依法师如此说,哲学家比起修行者,会低一级别了?

他说:我们从不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不会因为这些做标准,去定义高低,人人都是一样的,这样的平等无分别的心态,是一个修行人最基本的心态。

不在比量上纠结差别,人就不会扭曲地看待世界,看什么事什么人,都会平等平常,无圣无凡,不带各种我见偏见邪见见取见,这才是自在。

我说:多谢法师指点,今天的素面我请您吃吧。

他笑笑:我已付过款,今天与你有缘,说多了几句,施主的好意我心领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何智

如果你心不住于任何物,这实实在在的物只是名字而已。如果你认为这一切只是空相,那它就不是空相,只是你的心里称它是空相。就比如刚学习使用筷子时,你会时刻注意着手的动作和筷子的用动。不知道你现在吃饭是会不会在意这个。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哪个境界高

只有凡夫看见什么就是什么,看山是

山,看水是水;开悟了的人,看山就

不是山了,菩提本无树……一切空无

实,这种境界才高。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读了一些网友的回答,很受启发,我也谈一谈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几句偈语是六祖慧能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诠释,所体现的是“无我“的人生境界。人的修为一旦达到无我的境界,那尘世间的一切都可以看透和看开。什么功名地位,什么金钱美女,什么忧愁烦恼,也就不存在了!这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人生态度。尽管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对人还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人两手空空来到这个世界,又两手空空离开这个世界。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期间经历了生死荣辱,悲欢离合,到头来仍然是一个空字。从这个角度来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对的。但是人毕竟是现实的人,作为现实的人又是不能超然物外的。因此,人生于世,就必须肩负起自己的使命担当,要有人生追求和人生目标。既然早晚要归于尘土,何不在有生之年轰轰烈烈地干一场?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什么程度。这样,你回顾人生时才不会后悔!至于空无一物和看透、看开,主要是指人不要太执着、太纠结,不要心存贪念和贪欲。以不计得失看开,以奋发有为做人。这样的话,不管结果如何,你都没有白来这个世界上走一趟,你的人生就会是灿烂的人生!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