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印军发射了一万四千发炮弹,张国华为何没等来反击命令
发布时间: 2023-07-11

作者:闪闪

1962年10月16日,印军“王牌部队”第七旅,向我军发射了成吨的炮弹。

我军前线总指挥张国华,早就拟定了作战方案发到上级。

在炮火声中,张国华苦苦等待反击的命令,可一连两天都没有接到上级复电,我军伤亡越来越多,这让他倍感焦虑。

从10月16号到19号,印军在东西两线,向我军发射了一万四千多枚炮弹。

(张国华中将)

张国华之所以迟迟等不来反击的命令,是因为这场战争的军事内涵比重低,外交占比更大。

这是一场“勇敢者”的战争,因为从印度的角度来看,中国是肯定没有胆量反击的,缺少对印开战的勇气。

印度打了中国,倘若我军还击,那么紧接着就是苏联对我发难,美军肯定也会对我动手。

假如美军趁机派兵进入台岛,鼓动蒋军“反攻”,我方将陷入东西两线同时开战的不利局面。

综上,尼赫鲁认为中国不敢开战。而中方之所以慎重,是希望通过谈判解决纠纷,不放弃任何的、可能的、避免战争的机会。

中印边界战争,一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进政策、里窝那计划、对印自卫反击战。

单就“勇气”而言,印度属于是严重的战略误判,中国不是不敢反击,而是不想放弃谈判的机会。

至于所谓的美苏压力,纯属尼赫鲁一厢情愿的想法,实际上,美苏不可能会为了印度,对中国出兵。

【向前线挺进的藏字419部队官兵】

展开全文

实际上,不论是印度,还是中方,一开始都将苏联人考虑得过于简单,并不知道赫鲁晓夫正在下一盘大棋。

苏联的逻辑是:既然美国人喜欢战争,一直想着“打趴中国”,那么就极力鼓动印度去跟中国开战,让美国人的目光聚焦于中印边界,忽略了他们近在眼前的古巴。

赫鲁晓夫导演的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能成功,中印战争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场战争的前奏,极大地吸引了美国的精力。

尼赫鲁成了一枚彻头彻尾的棋子:中印开战之后,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同时发生,美苏不可能在此时对中国施压。这个时间节点,对于尼赫鲁来说,实在是太尴尬了。

或者说,棋子往往很容易被抛弃,尼赫鲁成了赫鲁晓夫古巴导弹危机的棋子之一,犹如象棋“炮需要炮架”,尼赫鲁也就成了那个炮架。

中方并不知晓苏联秘密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也不知道苏联对新德里的支持力度,所以仍然想尽量避免开战。

从正常的逻辑理解,如果印度单纯靠美国支持,并不会铁了心对华开战,奈何这场战争暗藏着“古巴导弹危机”这一非正常的重大事件。

这时候再看印度的“里窝那”计划,原定于1962年10月10日对华开战,吃掉中国1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但这一作战计划有个缺陷,那就是战线拉得很长,中印边界长达两千公里,而里印军要开战的战线,居然长达三四百公里,典型的一字长蛇阵,稍微有点军事常识,也知道必败无疑。可印军认定,中国不敢出兵,所以一字长蛇阵能吞更多领土。

【印军艰难运输物资】

因为战线太长,高原环境又十分恶劣,印度几万士兵很难在预定时间内,部署到达预定地点,10月10号那天部队迟迟没有到位。

直到10月16日夜里,印军打响了“里窝那”计划,要在长达几百公里的边境,把中国军队“清除出去”,印度“王牌部队”第七旅在克节朗地区率先动手。

驻守在扯冬的一个连,遭到了印军炮火猛烈轰炸,因为敌众我寡,一个连肯定守不住阵地,急需炮火支援才可以。

开炮需要总指挥张国华下令,而他在深夜被炮声惊醒,明知印军打来了,却并没有下令开炮。

他之所以没有立刻反击,有三点原因。

第一,第七旅的旅长达尔维,是个非常难缠的对手,他进攻扯冬,可能是故意让我军开炮,从而暴露我军炮兵阵地。

第二,来雪域高原支援的我军第55师,暂时还没有抵达,张国华兵力不足,电台24小时连续紧急呼叫,但高原信号太差,跟急行军的55师失去了联络。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上级并没有下达反击的命令,所以前线士兵只能抵抗,不能大规模反击,这是克节朗前线迟迟没有向印军开火的主要原因。

扯冬部队接到的命令是:拿出钢铁般的意志,至少坚守一天的时间,而且在撤退的时候,不要有序撤退,要装作慌慌张张的样子,丢下散乱的文件和装备,假装我军“不敢反击”的样子。

【在中印边境西段布防的印度锡克族士兵,他们装备的是老旧的布伦式轻机枪】

按照我军的计划,打掉印军的几个哨所,来一场小规模的冲突,进而去跟印军谈判,寻求和平的希望。

按照张国华10月16号发给上级的建议,想吃掉整个印军第七旅,只有把敌人打疼了,敌人才会心甘情愿坐下来谈判。

敌人已经开火,张国华焦急等待着反击的命令,他很清楚上级没有下令的主要原因。

张国华越等越焦躁,如今敌人成吨的炮弹落到头上,总参要等到什么时候,才会下达反击命令呢?连续等了两天,答案依旧是:等,再等!

(右起:张国华、邓少东、石伴樵在西藏军区前线指挥所里研究作战方案)

在此期间,有一个团要去预定作战地点,因为沿途的一条路全都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中,所以伤亡了70多人。

这一伤亡数字,对于部队的情绪犹如火上浇油,让张国华心痛万分,也不知道外交战何时才会有结果?

直到10月18日下午4点30分,张国华才接到了反击的命令,上级明确张国华16号的作战部署,开始对印反击作战。

上级发来的电报很长,关键词是:印度入侵、挑起冲突、我军忍无可忍、被迫发动反击……总结来说就是两个字:开战!

夜里11点,前线将领齐聚在张国华的指挥部,参加作战会议。

10月19号凌晨0点54分,会议结束,张国华和大家对表,开战时间精确到秒,随后就是三发信号弹升空。

清晨5点20分,我军开炮反击,10月20日,中方媒体宣布对印反击,真正开始了中印边界战争的第三阶段,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对印自卫反击战。

经计算:印军10月18日和19日这两天,向我军阵地共发射14800多发炮弹。

(向我军阵地开炮的印度炮兵)

作为一场外交战,发动军事行动并不难,难的是该如何结束战争,我军并不想在高原跟印度打一场大规模战争,更无意杀入新德里。

并不是说军事行动的作用不大,恰恰是因为有力的军事行动,让尼赫鲁认识到中国的决心和魄力。

既然要外交收尾,我军和印军之间有一道特殊的“沟通桥梁”,那就是被俘虏的大批印军,其中还包含第七旅的旅长达尔维。

这场战争,从外交战开始,也只能以外交途径来解决。中方的主要目的,是让尼赫鲁坐到谈判桌上,而不是把尼赫鲁打趴下。

我军本来就有优待俘虏的传统,被俘印军享受了良好的待遇,其中20多名军官去了中国的多个大城市观光。

(印军战俘向我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1963年3月8日,北京指示:开始有序遣返战俘,由两国红十字会办理相关的交接手续。

4月10日开始,释放了3213名印军战俘,再加上1962年释放的3942名战俘,我军共释放了七千多人。

【印军俘虏在参加棋类活动】

另外还有26人因为重伤抢救无效,死在了战俘营,红十字会则交接尸骨或者是骨灰。

印军回国的战俘,有700多人是受了重伤的,经过我方的全力抢救和精心治疗,伤势逐渐痊愈。

他们对我军印象很好,回到印度之后现身说法,告诉印军我军的政策和优待俘虏的传统,间接表明了中国的善意。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