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迎春之俗|以“彩燕“、“春鸡“为簪:钗斜穿彩燕,彩燕表年
发布时间: 2023-07-11

引言:

唐宋两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经济甚为发达的一个时期,城市经济蓬勃发展,人口众多,商业经济之盛耀极世界。在唐宋两朝开创的升平盛世之下,城市与民间娱乐文化极其繁盛,越来越多的节日礼俗从民间进入社会上层,并成为整个社会中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城市街坊以及乡间阡陌里,专供民众娱乐的歌舞、说唱、曲艺、杂技的文化娱乐活动数不胜数,特别是在节俗之日,各色丰富的礼俗活动深受人们追崇。

唐宋迎春节俗中的独特簪饰——以"彩燕""春鸡"为簪

迎春之俗,古已有之,正月立春与十五元夕皆是这一传统在节日礼俗上的体现。正月迎春之际,唐宋时人亦继承传统,常常以一些特殊的活动方式以示庆祝,其中宴饮、观灯会等迎春节俗仍传承至今,而在丰富的迎春节俗活动中还有一项独特的方式,即以"彩燕"与"春鸡"的动物象生之形制成头饰,于立春与元夕节庆之时簪于发间。

唐宋时期,在正月立春与元夕之日,以"彩燕"、"春鸡"为簪已经成为迎春的重要风俗,并广泛流行。唐宋迎春风俗活动中以"彩燕""春鸡"为簪的盛行之风,在唐宋文人诗词中有诸多记载,可凭其窥探当时风尚之盛。在唐代文人笔下,长安立春与元夕之日,处处可见"钗斜穿彩燕",极尽"彩燕表年春"的节日喜庆。至宋代,立春之日头簪"彩燕"与"春鸡"的风俗亦盛,有"彩燕迎春入鬓飞"的活泼,亦有"彩鸡缕燕,珠幡玉胜,并归钒鬓。"的清雅,更有"瑶带彩燕光星瑞,金缕晨鸡未学鸣"的繁盛。

展开全文

唐宋以"彩燕""春鸡"为簪审美艺术

正月立春与十五元夕之日的迎春节俗中,唐宋时人将"彩燕""春鸡"制成发饰,簪于发间。"彩燕""春鸡"之簪,皆有其特殊的材料选择与制作工艺。其整个制作过程中,每个细节皆是当时人们审美需求的艺术表现,这亦成就"彩燕""春鸡"作为迎春之饰的艺术价值。

直接以"彩燕""春鸡"之形制作簪钗,其材料多是金、银、铜、玉、荆等,且制作工艺更加精细。为突出"彩燕""春鸡"的细节生动与立体造型,人们常使用金银锤、錾刻等工艺,迎春簪饰之上的"彩燕""春鸡"常锤制錾刻成燕与鸡的形状。对"彩燕""春鸡"的鸟身和翅膀的加工更为精细,有用金丝掐制成小卷纹密密堆垒成羽毛,鸟尾则采用錾花工艺,錾雕出平行细线效果,使得其动物造型栩栩如生,十分形象。

唐宋迎春簪"彩燕"、"春鸡"的文化蕴意

唐宋时期,人们在正月立春于十五元夕之日,盛行簪"彩燕""春鸡",其源于古代重农迎春的思想观念。中国古代自远古时期开始便极其重视农业生产,并以农业社会的形式传承千年。在此观念的影响之下,中正月新春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彩燕""春鸡"的动物造型选择,亦是唐宋人们迎春节俗观念的具象表达,这与古代人们对"飞燕""鸣鸡"赋予的独特蕴意紧密相关。在古代,燕子表示美好、晴朗、安乐的美好寓意。关于燕子的吉祥意蕴由来已久。《春秋运斗枢》中记述"瑶光星散为燕。""瑶光"是北斗七星的第七星,古人视其为祥瑞的象征。

春日所簪"彩燕""春鸡"中的"鸡",亦是在古代人们人心目中是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灵禽,迎春簪""春鸡"之俗的观念亦是其内涵的延承。《祖庭事苑》亦提到:"人间本无金鸡之名,以应天上金鸡星,故也,天上金鸡鸣,则人间亦鸣。"在古代人们的观念之中,黑夜正是阴间鬼魅横行的时候,鸡鸣之时则是光明来到之时。古人看来鸡是能使太阳复出,驱邪逐鬼的神鸟。除了报时,鸡形也象征着春天的到来。晋人在《拾遗记》记述:"沉鸡鸣,色如丹,大如燕。常在地中,应时而鸣。声能远切,其国闻其鸣。"

唐宋时期,人们以"彩燕"与"春鸡"作为迎春簪饰,在热闹喜庆的正月立春与十五元夕之日,以此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新春的欢迎,对春耕之始的喜悦,以及以"燕"与"鸡"之饰祈愿来年驱凶驱邪,吉利亨通,丰收顺利。这既是唐宋人们在迎春节俗中的心理愿望,亦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与寄托。

参考资料:《荆楚岁时记》、《春秋运斗枢》、《祖庭事苑》、《拾遗记》、《燕赋》、《立春日》、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