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警示我们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警示我们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我个人认为这两句话,就是要警示我们。从青少年时代,就要为国家多做贡献,就要多努力工作,趁着年轻,多干出一番事业,多取得一番成就,不要等年纪大了才明白,那时己后悔晚矣。我国古代宋朝抗金名将岳飞也写过一首词叫做《满江红》里面有一句话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什么意思诗人王观怎样说明这一观点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指年壮精力充沛时要努力,人到老才不会伤心后悔。句中的“徒”字意味深长,意思无所成绩,人老了才醒悟,人生等于白白浪费。诗人同时也告诫我们,想成大事要趁早,别错失机会,到老了无能为力时才悲伤,为时己晚!

意思是: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努力奋斗,到了年老无力的时候即使伤心悲痛也没有用了。借用“园中葵“努力生长,知道秋天到来便会凋零,趁着春天绽放光彩,通过大自然的规

律劝人们要在年轻时奋斗;借用“百川东到海”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让人们抓住韶华。

出自《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为什么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就说一下我的经历吧!我是60后,那个年代中专、大学毕业是属于干部编制,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国家包分配工作。在户籍上有居民、农民之分,居民户是可以分配工作的,而农业户口只能在家务农,我是居民户口。在那个年代居民是个铁饭碗,我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都还`不错的,而到了考高中的时候,我由于可以参加工作而放弃了高考,成为了我人生中的一个分水岭,我参加了工作。我们班上有几个学习不错的都上了高中,考上了中专或是大学。然而工作不久我就后悔了,因为那个年龄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期,而我却失去了,世上没有后悔药,只能自已苦闷着,后来读了函授中专,但也只是张文凭,承认你学历而已,编制还是职工。到了九十年代,国有中小企业开始改制,有不少干部编制的同事调入行政单位。我却下岗了,从而自谋生路,如果我去参加高考……,如果我有正牌大学文凭……,其实世上没有那么多的如果,这只能是留在心里的一种慰藉罢了。人生有很多无奈,机会失去是很难找回来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哪位诗人寓意又是什么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之所以把全诗写出来,是因为我对这首诗的超级热爱,因此,再次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这首汉乐府诗,作者不详,但这首诗是一首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其中末尾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可谓家喻户晓。

在学校,老师一直用这两句诗教诲和勉励学生,而在家里,这两句诗都成了家长的口头禅。记得在我小时候,我那读过私塾的母亲,就常用这两句诗教导我,看见了这两句诗,我就想起了已在天堂的母亲。

这首诗在感叹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同时,又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着时间流逝的生命珍惜时光,趁少壮年华时努力学习,将来才可能大有作为。尢其是结尾两句,是作者的主旨所在,读起来震耳发聩,发人深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的你对句话开始有认知了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是汉代乐府诗《长歌行》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是真理!

我曾在回答《有人说“努力,是为了选择你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选择”,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的问题时引用了这句话,用以说明“努力”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并以我个人如何从一个高中毕业生变成农民,而后又走进大学校园,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的经历说明这个问题。也许用我的经历说明这句话是真理的问题还显单薄,所以,在此我想用毛泽东少年时代的事迹加以证明。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1902年,毛泽东9岁的时候,开始入私塾学习。他入的第一个私塾是南岸私塾,一年后转学到关公桥私熟就读。1905年春天,毛泽东又从关公桥私塾转学到桥头湾的私塾读书。1906年秋季,尚未走出湘潭县的毛泽东再次转学,到了井湾里的私塾就读,塾师是毛宇居。

一天,塾师毛宇居外出办事,临行前嘱咐学生们规规矩矩地坐在屋里读书,谁也不准出去乱跑。可是,毛宇居前脚刚走,毛泽东后脚便背着书包爬上了屋后的小山,在树荫下读了一会儿书后,上树采摘了满满一书包毛栗子,分给同学们吃。毛宇居回来后,毛泽东也走上前去孝敬了老师一份毛栗子。不想,毛宇居并不领情,还训斥毛泽东到处乱跑,不守规矩。毛泽东争辩说:“闷在屋里昏头涨脑,死记硬背也是空的。”“放肆!”毛宇居被气得涨红了脸,便把毛泽东拉到庭院里的井旁,要毛泽东写一首“赞井”诗,算作处罚。毛泽东在庭院中转了转,再看一看天井,随后说道:“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毛宇居一听大惊,暗自佩服毛泽东才思敏捷,处事不惊,将来或可成大器,要好好地培养他。

可是,这时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却因为家里农活太多,又不愿意花钱雇工,便让毛泽东辍了学回家务农。

时间一长,毛泽东厌倦了在田间劳动,屡次遭到父亲的训斥和责骂。为此,父子之间发生了多次口角。一气之下,毛泽东再次离家,先到乌龟井私熟读了半年书,后转到东茅塘的私塾读书。

1910年夏,毛顺生因政局动荡,把毛泽东从私熟叫了回来,要他好好在家呆着,不要参加任何人鼓动的聚众活动。但毛泽东不以为然,认为穷人闹得好。

见到儿子这副态度,毛顺生觉得再采取强制的手段不行了,只得另想办法。为了稳妥起见,他决定送儿子到湘潭县城一家同他有来往的米店老板那里去当学徒。起先毛泽东同意了父亲的安排。可是就在这时,他听说外祖父家所在的湘乡县成立了一所与私塾不同的新式学堂,于是决定去那里继续求学。

毛顺生坚决反对儿子去新学堂,一是因为学费高,二是听说那里的教学方法“过激”。为此,父子俩大闹了一通,儿子威胁说,如果不让他去新学堂读书,他也不去米店学徒,而要离家出走。父亲则强硬地表示,如果儿子离家出走,他不会给一文钱。就这样,父子俩僵持着。恰在这时,毛泽东外祖父家来人说在新学堂学习可以增强人们赚钱的本领,毛顺生才满足了儿子去新学堂读书的强烈愿望。

毛泽东就要离开家乡去新学堂读书了。临行前的夜晚,毛泽东激情澎湃,改写了一首日本政治家的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就这样,毛泽东通过与父亲的抗争,通过他的努力,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红军时期的毛泽东<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