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干了啥,语文老师为什么不敢告诉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

凿壁借光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故事的主角匡衡简直是励志的代表,那么他后来怎么样了呢?

刻苦学习的匡衡在学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擅长解读《诗经》,当时的人曾经说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这里的匡鼎指的就是匡衡,意思就是说匡衡解说的《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匡衡对《诗经》的了解程度可见一斑。然而,这样厉害的匡衡的入仕之途并不顺利。匡衡几次参加博士弟子课考试都没中,最后才中了一个丙科,并被授予了“平原文学”的官职。匡衡名声在外,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匡衡的才华和他所担任的官职不相匹配,还有很多人向汉宣帝上书希望皇帝能够重用匡衡。汉宣帝一度派人考察匡衡,但最终仍没有重要他。不过匡衡的名气倒是越来越大了。

汉宣帝去世之后,汉元帝继位,匡衡逐渐受到了重用。前面说到过匡衡学问做得很好,这也成为了他的政治优势。匡衡经常引经据典,使人诚服。汉元帝永光二年(前43年),常有日食、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在“天人感应”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上天的意志和统治者仅仅地捆绑在一起,自然灾害通常被认为是上天对做错事的统治者的惩罚。于是汉元帝询问群臣是否是自己做错什么事,上天要惩罚自己。这时候匡衡上了《上政治得失疏》,认为灾害的出现并不是皇帝的错,错就错在臣子没有发挥榜样作用带坏了老百姓,社会风气恶化,致使上天发怒。匡衡还进一步提出朝廷应加强对人们的道德教化,官员应该发挥带头作用,提高百姓的品德。汉元帝对匡衡的奏疏十分满意,逐步提升他的官职。

建昭三年(前36年),匡衡代相,赐封安东侯。身居高位之后,匡衡曾欲推行新政策,但终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匡衡选择了明哲保身,曲意逢迎。当时朝廷中有一个名叫石显的宦官,权势熏天,一句话就可以要了重要官员的命。很多人都很惧怕他,匡衡也不例外。石显的种种恶行匡衡一清二楚,但他最终选择了视而不见。这就引起了一部分官员的不满,他们认为匡衡和石显实为一丘之貉。匡衡真和石显同流合污尚有争论,但其放任石显做恶确是事实。

汉元帝驾崩后,汉成帝继位,很多人包括匡衡在向新皇帝上疏言明石显罪状,石显最终被打倒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官员弹劾匡衡,指责其为虎作伥。汉成帝一开始并未理会这些奏疏,反而保全匡衡。之后,匡衡的儿子酒后杀人锒铛入狱,匡衡请求皇帝责罚自己,但皇帝也没有把他怎么样。但当匡衡私自侵占土地法违法行为被揭发的时候,他终被罢官并被贬为庶人。

当初意气风发发少年最终变成这幅模样,匡衡的人生经历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参考资料:

马燕然:《汉儒相匡衡研究》

观博海:《匡衡从偷光到盗地》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干了啥,语文老师为什么不敢告诉你

匡衡是西汉人,要打算说清楚凿壁偷光的学习标兵匡衡后半生的劣迹,必须要先说清楚西汉大太监石显的事迹,这两个家伙是朋比为奸的存在。

在两汉时期,太监(宦官)的招聘使用还没有形成后来明清的那种状态,民间会有无赖之徒挥刀自宫希图进宫博一个富贵前程。两汉时期也没有狠心无良的父母主动把孩子卖去做太监。而在明清之际的河间府,甚至形成了一个风气,穷人家看孩子实在太多养不活了,三两岁就给他去去势,卖给皇宫或者王府,以卖一个好价钱。

明清皇宫中也没有太监不得读书识字的规定,而两汉的皇宫中欢迎读书识字的人去做太监。

在西汉宫内的太监甚至可以不是阉人,正常人也做的,工作的名称叫做宦官,那时候的宦官还没有“死太监”这种招人恨的名称。这个工作的获取一开始只属于达官贵胄子弟的特权,毕竟可以和皇帝朝夕相处,这是个好工作,平民子弟那会有门路得到!?

但所有人都懂,这对皇帝头上的帽子颜色威胁很大。可是偌大朝廷再加上后宫六院,工作千头万绪,繁重庞杂,皇帝一个男人不可能全部干完,宦官也是必须要用的。形势所迫,工作需要 ,后来就开始使用因为犯罪被执行了“腐刑”的官员进宫去做宦官,比如史学家司马迁就是一名被去了势的宦官。

石显也是!

石显本来也是读书人的,可是因为年轻时候犯罪被去了势,送入宫中担任“中黄门”,恪尽职守,汉宣帝时期就很得重用了,到了汉元帝继位,更是信任他,让他做了中书令。

在西汉的行政系统中,中书令虽然官职不算高,他的俸禄只有千石,比他官大的有的是,比如丞相俸禄就是万石,比如九卿、诸侯相、郡太守,光禄大夫也都有两千石,朝堂上随便一个也比石显高。

但是石显担任的这个中书令离皇帝最近, 中书令们在皇宫内是负责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宦官,不是干家务活的宦官,他还负责皇帝书房内的书籍和宫内档案的管理,这工作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

司马迁中年以后,因为他学识过人,历史知识丰富,就以太史公的身份兼任了中书令,他是历史上的第一位中书令。

司马迁是一个品格高尚的好中书令,没有借着职权为非作歹,弄权敛财。

可是石显就不是好人了,他是一名“该死的太监”,他在中书令任内最喜欢做的就是结党营私,打击异己。

两汉时期,皇权统治还没有像明清后来那么集中。在西汉,皇权之下设有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他们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的权力。这三公各有各的衙门,属官众多,自成体系。三公之下,才有九卿。

丞相有单独的丞相府,主管全国政务,位居百官之首,有选用官吏的权力,有封驳皇帝诏令的权力。天下所有事包括立皇储,立新皇,丞相都有权参与,并不像后来明清皇帝所说的 那句话 ,“此朕家务事,大臣勿问。”

匡衡后来做到了汉元帝时代的丞相,官高位重。

但是,丞相没有军权,军权由太尉掌管。

御史大夫是监督天下官员的。

然后,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再向皇帝负责汇报工作。

皇帝也是凡人,天下事杂且乱还多,他也需要一个工作班子处理各种事情,中书令就算是他的办公室主任。

即是说,匡衡要向石显汇报工作,皇帝满意不满意匡衡的丞相工作,石显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决定权。

问题就来了,要知道,凡是对自己异乎寻常狠毒的人,他的功名利禄之心就很重,出人头地的欲望就会异乎寻常的强烈,不然那么努力为了什么呢?汉朝之际,天下承平,做一个老老实实的农民也是有好日子过的。

再说了,匡衡出身平民,朝中并无根基,也总要找一个大人物做靠山的,石显算是他的靠山。所以,石显要结党营私,要纳贿发财,要害人逞威风,匡衡选择了配合他。

两个人最过分的一次害人是陷害陈汤。

此陈汤就是那个喊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

陈汤远征北匈奴,斩杀郅支单于,得胜回朝之后,等待他的并不是封赏,而是弹劾!

按照程序,弹劾大臣不应该是中书令石显的职责,所以匡衡以丞相之便弹劾了陈汤三大罪:

  1. 父丧不归,坚持在前线打仗,不孝!
  2. 在前线假传圣旨,欺骗将士们打仗,不忠!
  3. 攻破郅支城时,金银财宝没能带回来,与前线将士私分了财宝。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 第一条罪名:前线远在几千里之外,战事正酣,以那个年代的交通条件,怎么可能回家奔丧?应该嘉奖舍家为国才是。
  • 第二条罪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了激励将士,说皇帝有令要调兵,正是当机立断之举,派人家去了前线,不是等于给了人家调兵的权力吗?何来的假传圣旨?
  • 第三条罪名:私吞了战利品,私分了金银财宝。

历史书上虽然没写,其实应该猜得到,只有第三条罪名才是匡衡和石显的在意点,陈汤没有把金银财宝献给石显和匡衡才是真的有罪。

但也有情可原,几万大军,一万里外深入无人之戈壁滩作战。大漠沙如雪,将士们吃什么?喝什么?还要拉拢其他西域小国一起打匈奴人,战争消耗是巨大的,陈汤本人也是个爱财之人,剩的应该真不多了。

可是,石显和匡衡一个朝堂上,一个皇宫内,珠联璧合,说陈汤有罪,陈汤就有罪,汉元帝也听他们的,然后堂堂关内侯陈汤被一撸到底,去做了一名普通士兵。

在匡衡以丞相的汉元帝时代,万里开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