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为什么农村人说孩子玩皮,叫三天没打,上房揭瓦那种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农村人说孩子玩皮,叫三天没打,上房揭瓦那种

我是平凡之路,很高兴来回答问题。

题主提出的问题让我回忆起了往事,作为80后的我们,农村出生,长在农村,没有少被挨打。当然,那个年代小孩多,父母精力有限,管教不严,小孩调皮,不受管教时,就是一顿臭骂,不然就是一顿抽。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根形象,并不是说,真的三天没有挨打了,小孩就跑到房顶把瓦给揭了。

小孩天真无邪,对什么都很好奇,在他们的脑海中十万个为什么很正常,当然小孩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度,玩过了,调皮了,作为家长的,肯定很恼火。

记得我小时候,很调皮的那种,在周围,我是比较喜欢动手的那种,时不时的和同伴打架,小时候是啥不懂,动手也不知轻重。有次我又打了一个伙伴,伙伴哭着回家和他妈妈说了,然后他的妈妈找到我的妈妈,说我怎么怎么滴,反正就是一番告状,我妈妈也很无奈,上次也是这个小朋友我打他,妈妈因此用竹条子抽了我几下,你知道细的竹条子抽人是多痛吗?这次我就感觉不妙,我就偷偷的到外面去了,后来妈妈又拿着竹条子赶过来了,嘴里还念念有词“真是贱骨头,三天不打,皮痒痒了,要上房揭瓦了”。看到妈妈来,我就开始跑,妈妈就一直追我,不时叫我站住不要跑。我傻啊,不跑就被挨打。当然最后没有追上我,但是最后我回家还是一顿打,疼的我连声说,不打架了。也是从那以后,我也学乖了,不怎么打架了,从此金盆洗手了。

小孩调皮爱动是天性,有时候我们要小孩的天性自由发挥,过多干预不好,当然现在的小孩根本体会不到上房揭瓦什么东西,瓦是什么,布瓦,红瓦又是什么?

时代在变,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在进步,靠打已经不合时宜,我们应把过多的时间用在陪伴上。

我是平凡之路,请关注我,我们一起进步。

农村老话“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这句话有道理吗

农村老话堪称博大精深,暗含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熟知悟透了,对于我们做人做事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句老话暗含了对孩子教育的道理,放到现在依旧行得通。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意思理解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要想弄懂意思,先要弄明白它的来源。这句农村老话来源是这样:相传鲍氏有2个孩子非常顽皮,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熊孩子“。这两个熊孩子整日里不安分,赶鸡撵狗,踩踏菜地,气得鲍氏将其打了一顿。然而,老实了一天的两个孩子,本性不改,到了第二天继续闹腾起来,竟然上房顶把瓦片揭走了几块,恰逢大雨,屋里漏了雨水,把鲍氏气的大喊:“好,你们两个小崽子,三天不打你们,你们就上房揭瓦了。“于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就由此而来。

那么,意思也就很明了了,这句农村老话就是指孩子非常调皮。现在又引申为一些人调皮欠收拾。这里,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个事情,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棍棒教育“是否合理?

棍棒教育,可适当使用

古人还出了一句老话,也是很有道理的,叫“棍棒底下出孝子“,是支持棍棒教育的。但是,对于棍棒教育不能放大,动不动就打,这是残忍的,不科学的。对于孩子犯错误,应该口头严厉教育,一错再错,不知悔改,可借鉴“戒尺打手心“的方式。

个人之所建议棍棒教育,主要是看到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甚至有的是无法无天,连父母都管控不住。如此失控的孩子,对家庭、对学习、对社会都是一种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就得去年碰见一个农村的孩子,死活不愿意上学,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还有邻居,谁都说不了他,一大家子人围着他苦劝,他竟然躺在床上玩手机,无动于衷。这时候,个人觉得只有一根棍子可以解决。

好了,以上是我个人看法,欢迎评论指正。另外,大家有关于三农方面的问题,可以一起探讨。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