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分别是谁?春秋五霸分别是是
发布时间: 2023-07-06

春秋五霸分别是谁

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五大霸主。春秋时期,周室天子权力逐渐衰弱,而一些势力庞大的诸侯国已经开始卷入你争我夺的战争之中,都想要成为这天下霸主。——《引自网络》
春秋五霸指的就是以上的这五个人,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以及楚庄王。而春秋五霸这个称呼也是对当时诸侯争霸中能力最强,实力最大的5位国君的统称。因为在春秋末期的时候,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已经没有足够的权威来统领诸侯国,那个时候已经进入了礼乐崩坏的时代。而在那时诸侯王也野心勃勃,也就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兼并战争,而在这期间有些国家通过不断的兼并实力大增,从而也被奉为霸主,也就是以上所说的春秋五霸。
不过在历史上,春秋五霸也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问题,至今都存在着长达7种说法,但是最毋庸置疑的就是齐恒公以及晋文公。齐恒公是历史上的第一位霸主因为祁红工艺生根剂十分的突出,首先奉承周天子,帮助天子解决了燃眉之急,而且还帮助其他的诸侯国抵御外敌的入侵,举行了会盟,从而也被其他的诸侯拥戴为霸主。
而晋文公也采取和齐桓公一样的称霸路线,也受到了周天子的赏赐。其他的几位霸主同样也是在评选中得票率十分的高,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都具有极其强的实力,从而才能够名垂千古。

春秋五霸分别是是谁

春秋五霸,七种说法,但可以看出:

1、齐桓公、晋文公是全票通过,没有争议的,
2、五霸并不是实力相同、地位相当的五个人,他们之间有显著差异。
我们先说齐桓公,

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说的就是齐桓公,

九合诸侯是指齐桓公曾九次召集诸侯大会;一匡天下是说齐桓公曾经帮助周王室平定内乱,安定了王室。

说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不仅仅是因为齐桓公是第一个称霸的,更因为齐桓公的霸业有两个特征,是其他霸主没有的,

哪两个特征?

1、齐桓公从没有向同盟国收取“保护费”,这和后来的晋楚霸主收保护费的行径完全不同;
2、齐桓公是真正的“尊王”,帮王室解决问题而不求回报,甚至事事以王室为先,从未有僭越之事;
可以说,齐桓公不仅仅是“尊王”,更重要的是尊周礼,周礼就是当时贵族社会共同尊奉的礼法。

因为尊周礼,齐桓公帮助周襄王即位(周襄王是嫡长子),也因为尊周礼,齐桓公对周襄王废长立幼的想法并不支持。

我认为,齐桓公的这种原则性,是他成为后世评价最高的霸主的主要原因。

再说晋文公,

孔子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谲,狡诈、欺诈;正,正直、正派。

为什么说晋文公谲而不正呢?仅举一例,

《史记·晋世家》记载,“二年春,秦军河上,将入王。赵衰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晋同姓,晋不先入王,后秦入之,毋以令于天下。方今尊王,晋之资也。”三月甲辰,晋乃发兵至阳樊,围温,入襄王于周。四月,杀王弟带。周襄王赐晋河内阳樊之地。”

“秦军河上,将入王”,说的是周王室的王子带之乱。王子带是周襄王的胞弟,不但与嫂嫂通奸,还把周襄王赶出了周王室,秦穆公知道后,就想护送周襄王回国,帮助王室平定王子带之乱,

从史记的记录中可以看出:

1、晋国抢了秦国的风头;
2、晋国受了天子赏赐的土地。
秦国都做好了勤王的准备,最终晋国抢了先手,也无怪乎晋文公即位后,秦晋的关系逐渐冷了下来,

更关键的是,周天子本身已经没有多少土地了,为什么还要赏赐土地给晋国?原因很简单,因为晋国已经攻占了阳樊、温,天子只是把已经被晋霸占的土地赐给了晋而已。后来晋文公为了消化这两块土地,也费了不少力气。

和齐桓公最大的不同之处,还是在“尊王”上,

如果说齐桓公是尊天子以令诸侯,那晋文公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以后哪个诸侯不听晋国的话,晋文公都会搬天子出来,甚至可以说对天子是呼来喝去,毫无“尊”可言。

余下的诸公已经不能与齐桓晋文相比了,如果一定要凑齐“五霸”之数,我会选下面三位:

第三位:秦穆公,

秦穆公其实一直想向东发展,但也一直被晋国这个庞然大物挡着东进之路。

为了拉拢晋国,秦穆公曾帮助晋惠公(夷吾)回国即位,但也被晋惠公“伤”了两次:

1,晋惠公没有履行回国即位后割地给钱的承诺,秦穆公忍了;

2、晋国粮食歉收,秦国不计前嫌给予了援助之手;第二年秦国大旱缺粮,晋国却视而不见,拒绝援助。
这一次秦穆公没有忍,两国打了一仗,秦国还俘虏了晋惠公,晋惠公只好让太子到秦国做人质,还割地赔钱才换自己回国。

后来晋惠公病重,这位太子居然偷偷跑回晋国即位,也就是晋怀公。本来想养一个受自己控制的晋国国君,却不料这个小毛孩没有任何政治头脑,偷偷跑回国就直接失去了秦国的支持。

一怒之下的秦穆公决定支持当时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回国继位,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

从晋惠公、晋怀公再到晋文公,秦国一直想通过拉拢晋国从而向东发展,但一直被晋国挡着,无法东进一步,

直到晋文公去世,秦穆公认为东进的时机成熟了,就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大将去攻打郑国,企图争霸中原,结果因为郑国早有准备,秦军灭滑国而回(这个故事以后再讲),在半路崤这个地方遇到了晋军的埋伏,全军覆没,孟明视三位大将也被晋国俘虏。

这就是著名的崤之战。

后来孟明视三位大将回国,请求秦穆公的惩罚,秦穆公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继续重用三位大将,一心一意经营西方,史书上说,“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我为什么认为秦穆公是五霸之一?就是这四个字,“遂霸西戎”,

秦穆公是西方的霸主,把西方戎狄打的服服贴贴的,

直到秦孝公时代,秦人还嚷嚷着要恢复穆公霸业。

第四位,楚庄王

也许有人不知道楚庄王是谁,但一定听过两个成语: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这都是发生在楚庄王身上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楚庄王刚当楚王时候的事,潜伏了三年,认清了谁是庸臣谁是能臣,然后剔除了庸臣,重用了能臣,一鸣惊人,
第二个故事是楚庄王霸业的巅峰,所以才能问鼎中原,

问鼎,也就是问周王室的鼎有多重,鼎是天下九州的象征,也就是权力的象征,问鼎意味着问权力,当然不是谁都能问。

楚庄王是霸主的原因和秦穆公一样,让周边的小国服服帖帖的。

第五位,宋襄公

这位是争议最大的一位霸主,曾经写过,在礼崩乐坏的点上,宋襄公没跟上节奏~

其实宋襄公的文治武功和其他各位都没得比,却被尊为五霸之一,最大的原因就是宋襄公是个讲“仁义”的国君,
在礼崩乐坏的大环境下,能秉持周礼,可以说是霸于仁义了。
至于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之类,实在不足以称霸。

春秋五霸分别是谁

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霸,政之名,谐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尊天子以令诸侯。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

在历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区别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