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漕运是指用来运货物的航道吗其作用是什么?北宋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江南漕运效果如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古代漕运是指用来运货物的航道吗其作用是什么

清代漕粮海运起于道光六年(1826),江浙船

商在漕粮海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

时,漕粮海运也对江浙船商产生了重要影

响。当时清政府于前一年(1825)开始筹备,

在上海招募船商运输江苏省漕粮,江浙船商

广泛参与。漕粮在上海受兑,经海道直抵天

津,道光六年八月海运结束。清代漕粮海运

的开启,主要是当时运河淤塞受阻所致。道

光五年(1825)一面是运河水量不足,一面是

借黄济运导致运河淤塞。在此情况下,朝廷

展开了对来年漕粮运输的讨论,在一番讨论

后決定借助沿海船商的力量,运输下一年江

苏省的漕粮

北宋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江南漕运效果如何

1. 漕运网的形成( 960—981年)

从北宋立国到太平兴国六年是北宋漕运网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以太平兴国六年订立漕 定额作为标志,其特点是国家初立,未有定制,漕事尚简,继承前代,奠定基础。

北宋漕运是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在隋代通济渠的基础上,经过治理山阳渎、 江南河,已经形成一条沟通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水系的江南运河道,江、淮的租赋通过 这一渠道可以直到关中,但安史之乱后,战事频繁,藩镇割据,交通阻绝。漕河逐渐淤塞。

五代时期政局动乱,王朝频繁更替,漕河自然无人治理,直到五代后周时期世宗才大兴改革之风,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先后派宰相李谷到澶、郓、齐等州巡视黄河堤防,发丁夫六万人修固河堤,并令王朴到河阴巡查河堤,在汴口立斗门控制黄河水势。

956 年到 959 年,又先后疏浚汴河、 五丈河,连接济水,使山东船只直到东京,接着又疏浚汴河南段及山阳渎,重新沟通从黄河到长江的水道。又疏蔡河,使东京水道南达寿州,在周世宗的积极治理下,漕运四河的格局已初具规模。

2. 漕运的繁荣( 981—1059年)

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始立漕额定制起,到宋仁宗嘉 四年停止黄河漕运止,这段时间是 北宋漕运的繁荣时期。它在北宋漕运发展的各个时期中时间最长,也最稳定。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四河漕运,四通八达,转般运输,漕运繁荣。

漕运网四通八达,以汴京为中心的北宋漕运网已经形成,四条漕河象四条大动脉,组成了一个向各方向伸展呈扇形放射状的漕运网,把京东、江淮、关中等经济发达地区紧密地联系起来。交通的便利把辽阔地域的距离缩短了,人们的活动受地域的限制大为减弱。各种交往日益频繁,而且通过间接的渠道,这种联系还可涉及到更远的地方,“广南金银、香药、犀象,百货陆运至虔州而后水运。川益诸州金帛及租、市之布,自剑门列传置,分辇负檐至嘉州,水运达荆南,自荆南遣纲吏运送京师。” 不仅江淮、关中,包括远在南疆边陲的广南地区,四川盆地的 川、益诸州都联系起来了,可以说当时整个北宋帝国通过漕动网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漕运的缓慢发展( 1059—1082年)

从宋仁宗嘉四年到宋神宗元丰五年,是北宋漕运的缓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 三河漕运,网开一面,漕额不减,弊端渐露。

宋仁宗嘉四年,由于“黄河岁漕益减耗,才运菽三十万石,岁创漕船,市材木,役牙前,劳 费甚广。 ”所以北宋政府决定停止黄河漕运: “罢所运菽,减漕船三百艘,自是岁漕三河而已。”这一变化,使北宋的漕运网由“四通”变为只有“三通”了,漕运网因此而出现了一个缺口。就此 而言,对漕运的发展有所影响。

但另一方面,黄河漕运的罢停正说明东南各地漕运业正继续发展,由于这种发展,已使得北宋漕运可以不依靠黄河便能获得足够的漕粮。宋以前,黄河一直是历代王朝漕粮运输的必要之路,漕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宋定都汴京,使黄河在漕运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不失为一条重要通道,漕运量在北宋的漕运四河中只低于汴河,而高于蔡河和广济河。然而黄河河道宽阔,河床浅涩,水流湍急,水量变化大,航运地理条件并不优越,不仅漕船极易损坏,而且由于滩险流急,劳力花费和漕粮损耗都较其他漕河为大。

另外,北宋中期以后,西北边境屡有战事,北宋政府不得不增兵增粮,这样的情况下要把关中的粮食运 往汴京,显然是十分困难的。随着漕运业的不断发展,东南各地漕运能力不断提高,已逐渐发 展到即使黄河漕运罢停,依靠其他漕运三河漕粮也能满足北宋政府的需要。如停止黄河漕运 不久的宋英宗治平二年,“漕粟至京师,汴河五百七十五万五千石,惠民河二十六万七千石,广 济河七十四万石。又漕金帛缗钱入左藏、内藏库者,总其数一千一百七十三万,而诸路转移相 给者不预焉。” 不算金帛缗钱,三河的漕粮总数达六百七十六万多石,这与大中祥符年间四河漕运时的最高漕运额七百万石也相差无几,可见除黄河外的其它漕运三河漕运能力已达到四河漕运时期的水平。

4. 漕运业的衰落(1082 —1127年)

从宋神宗元丰五年到北宋末年,北宋漕运业进入了晚期。这一时期的情况是,“网”已成 “线”,漕额锐减,转般直达,漕运衰败。随着北宋政治的日益腐败和经济的衰退,漕运业渐渐地没落了。

广济河,是北宋东京联系京东地区的一条大动脉,但其河道较浅,容易淤塞。在通常情况下,需政府定期组织人力进行大规模的疏导,以保证河道畅通,但到后来,由于财政困难,机构失灵,河道经常是数年得不到疏浚,以至影响到漕运不能正常进行。

熙宁年间,广济河漕运便 一度被罢停过,但经过疏治,不久又恢复到“岁漕京东谷六十万石”的水平。然而好景不长,此后广济河是每况愈下,到元丰年间,已难以再继续维持下去,因而北宋政府只好罢停广济河的 漕运而另谋出路,“元丰五年,罢广济河辇运司及京北排岸司,移上供物於淮阳计置入汴。”这样,罢停黄河以后还剩下的三河漕运基本上只还有两河漕运。原来四河漕运时期形成的漕运网逐渐消失,慢慢地由“网”变成了“线”,漕运繁荣时期那种四河漕运的发达状况这时已看不到了。

总结

北宋的漕运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恢复形成了以东京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漕运网,在北宋漕运最发达的时期,四河漕运,漕运的数量大,种类丰富,转般法实行稳定,黄河停止漕运后,漕运网开始出现一个缺口,四河漕已变成三河漕运,但漕运额仍保持在四河漕运时的水平。到广济河辇运司被罢停,漕运网便不再成为“网”,只还有“线”,而且这时的漕运线也不正常,时常浅阻,漕运额急剧下降,转般法也难以实行下去。换行直达法仍无起色,到北宋末年,漕运业终于衰落了。

北宋漕运兴衰过程的轨迹表明,北宋在其一百六十年历史发展运动的过程中,漕运业大部分时间都在稳步地向前发展,即使是漕运网有所变化时期也不受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系统内部功能的调节,排除影响漕运系统变化的内部因素,保持其平衡,这种能随情况变化而调节以保持稳定的机制,显示出北宋漕运系统的成熟性,这正是漕运业不断发展、完备的结果。

漕运的拼音

漕运【拼音】:cáo yùn

基本释义

指历代王朝利用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详细释义

旧指从水路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军需。

汉 桓宽 《盐铁论·刺复》:“ 涇 淮 造渠,以通漕运。” 晋 王羲之 《与尚书仆射谢安书》:“今事之大者未布,漕运是也。” 宋 陆游 《知兴化军赵公墓志铭》:“抵公去,所发漕运四十万緡,不费一钱。”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利源调度·漕运》:“ 秦 伐 匈奴 ,令天下飞芻輓粟,此漕运之始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五八四年, 隋文帝 令 宇文恺 率水工开凿 广通渠 ,引 渭水 自 大兴城 ,东至 潼关 ,长三百余里,漕运便利。”

漕运总督的权力非常大,掌握粮食生命线,为何能对抗两江总督

清朝的漕运总督在所有总督中排名最后,虽然也属封疆大吏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