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地理天然分界线在哪里?求教:这两张清朝地图哪一张才是正确的!区别在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中俄地理天然分界线在哪里

中俄地理天然分界线应该在乌拉尔山脉。

这是介于东欧平原和西伯利亚平原之间长达2000公里的南北走向山脉,是东欧和西北亚洲的天然分隔线。

俄罗斯是传统意义上的东欧国家。

俄罗斯民族是起源于东欧平原的斯拉夫白色人种,俄罗斯国家是起源于东欧平原的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俄罗斯是传统意义上的东欧国家。

直到1581年,俄罗斯人才翻越乌拉尔山脉向东武力扩张,用不到两百年时间攫取了亚洲北部广袤的西伯利亚(鲜卑利亚)。把俄罗斯国界线拓展到中亚草原—蒙古高原—外兴安岭一线。

这条线是人为划定的,并不是俄中天然分界线。

西伯利亚属于亚洲板块,是古代亚洲少数民族的游牧地,总体由中国中原王朝(其中含蒙古王朝)控制。

这片土地昔日的主人华夏族(汉人旧部)、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维吾尔)、羌藏、女贞、契丹、蒙古、党项、满人等,都与中国中原王朝有千丝万缕联系,其中一些少数民族甚至曾问鼎过中原。

今天他们或仍然存在,或已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血液中。

以史为证;中俄地理天然分界线显然应该以乌拉尔山脉为界。

这就是俄罗斯面临的一大尴尬。俄罗斯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第一土地大国过程并不光彩。所以在今天,亚洲人只愿意承认俄罗斯是东欧的“老毛子”国家,而欧洲人固执认为俄罗斯就是亚洲(蒙古人种混血)国家。

百年以后,中俄人为划线是否会向地理天然分界线靠拢?

这个问题现在不好判断。但俄罗斯国土不会再向亚洲膨胀是肯定的!

求教:这两张清朝地图哪一张才是正确的!区别在哪

都是正确的。年代不一样。

皇太极在1635年前后北上扫荡了野人女真部落地区,收服了很多北方部落和民族,如达斡尔人、鄂伦春人等。不过南方的战事紧急,皇太极并没有安排在当地驻军,而是满足于当地人服兵役、称臣纳贡。几乎与清军入关的同时,俄罗斯也在西伯利亚开疆拓土。他们沿着黑龙江一直深入到内东北地区,建立了城寨,向当地人强行收取赋税,并宣称是他们占有并发现的土地。

清王朝一直忙于南方的战事,即使有北方的民族前来北京报告事变,清朝也一直没有抽出兵力来扫清边患。当清朝平定了三藩之乱后,终于可以抽出时间击退沙俄侵略者了。康熙命令将军彭春带着3000士兵北上围攻雅克萨,后来又陆续增兵,终于将沙俄击退。

清朝正处于强盛期,沙俄自知不是对手,已经有放弃西伯利亚的打算了。正当康熙要与沙俄签订和平条约时,喀尔喀蒙古三大部落都来到北京向康熙告状。原来,清朝皇帝已经继承了蒙古大汗的法统,是蒙古各部的共主。他们这次来到北京,是要报告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出兵进犯外蒙古,兵锋已经前出到漠南地区了。

沙俄见到有机可乘,因此与噶尔丹做起了交易。为了尽快解决西北事变,康熙皇帝派遣了15000名士兵震慑心怀不轨的俄国使者,双方在尼布楚地区签订了条约,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的划界问题。清朝和俄罗斯都认为这个条约是不公平的,尤其是俄罗斯人,他们认为这个条约是在清朝炫耀武力的背景下被迫签署的。

因此,图2上的版图疆域,实际上是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清王朝认为自己的疆域划界。实际上,清朝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边界究竟能到哪里,这张图是把布里亚特蒙古的驻牧地给划进来了。因为清朝皇帝是蒙古共主,因此布里亚特蒙古人放牧的地方自然也是清朝的领土了。

《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清朝让出了尼布楚至于额尔古纳河一带的大片土地,并且也让出了贝加尔湖北岸的土地。

在中段边界,中俄双方都没有明确下来。俄罗斯人因此频频搞一些小动作,逐渐蚕食着未划界地区。同时,准噶尔帝国还在顽强地生存着,并且长期与清朝进行战争。准噶尔帝国的枪械多数都来自俄罗斯。为了切断敌人的国际援助通道,清朝以停止双方贸易来逼迫俄罗斯签订中段界约。在雍正5年,签署了《布连斯特条约》;在雍正6年,签署了《恰克图条约》,两个条约关于边界的内容基本一致,并且约定了一些贸易、宗教、越境人犯等事项。

雍正年间的界约,基本是按照俄罗斯人提供的方案来议定的,因此照顾到了俄罗斯人的利益。边境的俄罗斯人获悉条约内容很是高兴,因为条约约定划给俄罗斯的土地,要比他们占据大很多,有的地方增加了几天的路程,有的地方增加了几个月的路程。贝加尔湖南岸,就是《恰克图条约》中被划给俄罗斯的。

这个条约签订之后,中俄边界问题一直维持了100多年,直到1858年《瑷珲条约》的签订,改变了中俄东段边界的条约。

怎么看待清朝于1727年和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放弃贝加尔湖的主权

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康熙年间的《尼布楚条约》,但是对于雍正年间的《恰克图条约》不够了解,或者说不知道的也是大有人在。《尼布楚条约》的内容是划定中俄东部边界,而《恰克图条约》则是划定中俄中部条约,正如题主所说,在《恰克图条约》中,中国给予了沙俄大片领土,并放弃了贝加尔湖的主权。看起来这很像一个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清朝自身状况来看,却又是个必然的结果。

雍正五年(1727年)冬,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后,在沙俄支持下,继续侵扰大清的西北边境。这对当时的清帝国来说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因为自康熙晚年开始,大清的吏治愈发的腐败,军备也稍有废弛,而雍正的改革才刚刚开始,成果还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在这个环境下,雍正皇帝只能一件事一件事的处理,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眼下处理好内政是雍正的第一要务,可如果外界环境带来的压力太大,就会严重干扰雍正皇帝改革的进行。因此为自己创造一个相对消停的国际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

(得到俄国军事援助的准格尔军)

再说当时的俄罗斯,经过彼得大帝的改革,俄罗斯各方面实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就综合军事实力而言,已经超过了清军的实力。北方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俄罗斯对瑞典的劣势,并获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西部战略的成功进行使得俄罗斯有了更多的精力来投入到远东战线。出于雅克萨之后对清国实力的了解,俄罗斯采用不直接交火,而是通过拉拢蒙古部落和准格尔汗国来对抗削弱大清的实力,以谋求最大利益。因此在噶尔丹策零继位后,俄罗斯提供了大量的武器支援,并不断挑拨清准之间的矛盾,同时不断侵扰边界待定的喀尔喀蒙古区。

出于西北压力和国内压力过大,雍正皇帝决定跟俄罗斯在桌面上解决中俄中部边境问题,来给自己省省心。于是雍正六年六月二十五日,中俄两国全权使臣在恰克图正式签订了两国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总协议《恰克图条约》。期间还有个特别复杂的过程,大家有兴趣可以百度一下。总体而言就是清方一直在有条件让步,除了限制俄罗斯在喀尔喀的军事入侵以外,还要求俄罗斯断绝对准格尔的军事支援。而俄罗斯一贯的在得寸进尺,并最终成功的索取了大片领土。条约具体内容是:①边界,其内容与《布连斯奇界约》相同;重申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关于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地区暂行存放的规定;②贸易,规定俄国商队每三年来北京一次,恰克图为边界贸易地点;③允许俄国在北京俄罗斯馆内建造东正教堂;④交换越境人犯。(其中《布连斯奇界约》于雍正五年签订,条约规定东起额尔古纳河,中经恰克图附近的楚库河(赤奎河),西迄唐努乌梁海地区西北角的沙毕纳伊岭(即沙宾达巴哈)的边界走向,中间树立界碑,以南属于中国,以北属于俄国。)

对于清王朝而言,这次条约的损失并不大,因为喀尔喀蒙古本就不是税收区,没什么生产力,还要靠长城内的经济去补救,而对喀尔喀的削弱可以很好的保证大清对漠北蒙古的控制力度。而且这次条约之后,清国通过中俄贸易获得了不少先进的军火装备,这在和伯通之战后清军军事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而俄罗斯虽然没有断绝对准格尔的战略支援但是力度明显减小了,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什么效果,但是十几年后,清准之间的军事实力便有了明显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乾隆就可以比较容易的消灭准格尔汗国。因此说这个不平等条约并没有那么不平等,而清国也只是丢了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