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电视剧里用“牛蚊子”来堕胎,“牛蚊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小时候很常见的牛虻,咬人很厉害的,现在很少见了,怎么回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一些电视剧里用“牛蚊子”来堕胎,“牛蚊子”到底是什么东西

农村养牛的朋友可能就见过“牛蚊子”了,这种动物形似蜜蜂,却能吸食血液,它是古代的堕胎神器。

大自然把农村给囊括了,在农村就能碰到各种小动物,鱼虾昆虫,它们都是大自然中少不了的元素。自古以来,那些小动物都不简单,斑蝥是攻毒佳品;九香虫(臭屁虫)助阳;蚂蝗通经……

所以说,百虫皆可入药,我们说的“牛蚊子”也是如此。

如今中药在这个时代中的比重在下降,很多实用的知识已经拼凑不出完整的理论了,很多情况下,药在身边却无人识,老邪来给您介绍“牛蚊子”。

‬01:“牛蚊子”就是虻虫

牛容易被这种虫子叮咬,因为牲畜需要到野外进食,给了“牛蚊子”攻击的机会。“牛蚊子”实则是虻虫,之所以有“牛蚊子”之称,是因为虻虫能像蚊子一样叮咬着牛的身体,吮吸着牛的血液。

虻虫‬的‬口器‬呈‬刺‬状而‬具有‬吸血‬的‬能力‬,我们‬说的‬吸血‬虻虫‬指的‬是‬雌虻‬,雄‬虻‬吸的只‬‬是‬植物‬的‬汁液‬。

虻虫像蚊子,也像蜜蜂,人不要轻易去接触这种动物。

因为虻虫吸过家畜的血液后,如果再叮咬人的皮肤,可能会造成一些传染疾。在树林里面要注意避开虻虫,白天有阳光的树林里常见,所以上山要带好拍蚊器,虻虫也不过是只有十几毫米,很难徒手来一一赶走,避免被它们给“袭击”。

‬02:“牛蚊子”是堕胎品

老邪在一些电视剧里就看到有用“牛蚊子”,也就是虻虫来堕胎,这是有道理的,这要从药用上来说。

虻虫也是一种药材。在《本草纲目》纲目里就有记载,《本草经疏》的总结更是到位,说这虻虫性善啮牛、马诸畜血,味应有咸,咸能走血,这种‬药材‬的‬作用‬就‬跟‬血‬有关‬,跟‬土鳖虫‬非常‬相似‬。

虻虫的价值体现在破瘀散结,常治外伤出现的血瘀证。

我认为可以用“活血”来总结虻虫的功用,所以对它针对的就是血瘀,一般来说,活血的作用如果过猛,那就是破血,破血可堕胎,孕妇可不敢触碰这类药材。虻虫‬性‬缓‬却‬也能‬堕胎‬,这或许‬是跟这种‬‬药材‬本身的‬特性‬有关‬,《本经逢原》中特意说明了这一点,古人‬堕胎‬就用到‬虻虫了‬。

‬03:最后的话

虻虫有好,也有不好的一面,看个人所需,我觉得在农村虽然很好找虻虫,但我不建议去收集这种药。

因为虻虫可能会传染疾病,不仅如此,这类药材用起来很危险,比如堕胎,对孕妇来说是伤身的,而且还有毒,现在的医药中也很少用到这味药,得有专业人士指导才能用,发挥出它的价值。

你见过这种“牛蚊子”吗?关注老邪,了解更多农村药材。

小时候很常见的牛虻,咬人很厉害的,现在很少见了,怎么回事

记得小时候,被牛虻咬过一次,当时咬到的是胳膊,看到后我连忙用手去拍,结果没有拍到,牛虻飞走后,被叮的部位流出了一些血,不过很快就止住了,原本以为就这么过去了。但是没想到到了下去被叮的部位直接肿了起来,又疼又麻又痒。

后来,妈妈连续给我抹了一个星期的风油精才好了,从那以后,我对牛虻产生了深深的恐惧,生怕它从那又冒出来给我一口。

牛虻与蚊子一样都是吸血昆虫,但是它可比蚊子狠多了,蚊子最多就是用自己刺吸式的口器伸入我们的皮下,切口非常的小,但是牛虻的口器像双开的剪刀(由锋利的上、下颚和口针组成),造成的切口很大,然后再吸食血液,而且它们在吸血时也是像蚊子一样“一边吸血,一边对着我们吐口水”,而这些“口水”中含有大量的抗血凝物质,这就是导致我们伤口红肿的主要原因。

虽然牛虻很凶猛,但是比起以前,如今的牛虻少多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牛虻

牛虻是虻的俗称,它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俗称,比如马蝇、牛苍蝇、瞎虻等等,当然它并不是苍蝇的一种,因为苍蝇是双翅目蝇科下的昆虫,而虻是双翅目虻科下的昆虫,目前已知的虻超过了3500种,在我国分布的就超过了300种,它们广泛的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

牛虻是昆虫中最能吸血的存在,这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口器造成的伤口更大,一方面是因为它在吸血的昆虫中,算是比较大的个体了,成年的牛虻体长平均可达2厘米左右,比苍蝇还要大一号,而这也是它“牛虻”俗称的由来(大如牛)。

牛虻与蚊子有两个比较相似的地方,第一个是生长发育过程,它也是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以及成虫四个阶段,不同的是蚊子会将卵产在水中,但是牛虻是将卵产在水上的禾本科植物上,孵化后才进入水中生活,当然牛虻的幼虫也有陆生的,但极少。(下图为陆生牛虻的幼虫)

第二个是吸血的习性,雄性的蚊子是不吸血的,只有雌性才会吸血,牛虻也是一样,雄性的牛虻会以花蜜和植物汁液为食,只有雌性才吸血,而且雌性吸血也与发育卵细胞有很大的关系,只要吸不到血,它们就无法正常繁殖,这种繁殖习性成为非自发性繁殖

雌性牛虻主要以家畜的血液为食,它们锋利的口器甚至连坚韧且厚的牛皮就能切开,而且它们有着一定的群居性,一旦发现一头家畜,往往成群的上去吸血,记得小时候,我在河边放牛,牛甚至被牛虻叮到挣开缰绳跑掉了,害得我和妈妈找了半天才找到身上已经伤痕累累的牛。

虽然牛的尾巴很好用,但是即使身上有牛虻,尾巴的甩动最多也只能将它们驱赶走,一只都抽不死,这是因为牛虻不仅视觉发达(复眼的功劳),而且飞行能力更是强悍无比。牛虻是世界飞行速度最快的昆虫之一,科学家们在观测和研究牛虻时,曾经测到过一次雄性牛虻追求雌性牛虻的速度,竟然快达145公里每小时

正是因为有如此快的速度,它们总是能够在牛尾巴扫到自己时,及时地飞走,然后再爬上去吸,如此往复,直到吸饱,由于它们也吸人血,所以,它也是许多致病菌和病毒的传播媒介。

如此强悍的牛虻为何现在很少见了?

牛虻虽然强悍,但是在自然界中它的天敌还是不少的,比如一些寄生蜂会将卵产在牛虻的卵中,还有一些禾本科植物上的害虫,比如蚜虫遇到牛虻卵也会大吃一顿,只是它们成虫后的天敌确实比较少而已,所以以前的牛虻虽然多,但很难泛滥成灾。

那么,从以前的随处可见,到如今的很少见,牛虻究竟经历了什么呢?有以下三个变化:

第一:猎物。在我国生活区域内出现的牛虻想要繁殖就必须要吸血,而它们的吸血对象主要是牛、马、骡等大型动物,以前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一头牛作为耕田的工具,骡子也比较的常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有了机械化,逐渐地代替了牛、骡等畜力工具,所以如今农村养牛的越来越少了,基本上都是养殖场规模化养殖了。

这就导致了牛虻在我们的生活区内已经很难吸到血液了,吸不到血液,雌性牛虻就无法正常繁殖,所以,这是它们少的原因之一。

第二:繁殖地点。大多数牛虻的繁殖依赖于靠近水体的禾本科植物,但是如今在农药的广泛使用下,叶片上的牛虻卵早就被喷死了,而且如今尤其是在北方,野生水体也比较的少了,这使得它们的繁殖地点减少,同时农药的使用也使得大部分牛虻卵和幼虫无法正常的成虫。

第三:外出的时间减少了。在以前,即使烈日当头,人们也有各种各样的户外工作,比如去给牛割草、去田野里锄地等等,这使得以前的人容易在牛虻疯狂的季节暴露在它们的视野中,而如今的农村,散养动物也比较少了,有了灭草剂,也不用频繁的锄地了,所以夏日外出的时间也比较少了,尤其是很少去牛虻的孽生地了,所以被咬的情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