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楷书为什么不是黄庭经?黄庭坚的《清明》,为什么有人说是最特别的清明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天下第一楷书为什么不是黄庭经

不知道这个“天下第一不是《黄庭经》“说法从何而来?

历代并没有一个统一共识,认为天下第一楷书是什么帖,因为楷书写到极致美,所谓不激不厉,中和致美的法帖太多了,比如钟繇的《宣示表》,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钟绍京的《灵飞经》。以及唐宋四大家的楷书经典等。

然而大多数书法家,还是认为王羲之所以为书圣,那么他的楷书同样是天下第一楷书。首先比如在孙过庭看来: “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

就是说王羲之与钟繇和张芝两人相比.王羲之正是因为楷书好,所以在综合实力上要强于钟繇和张芝二人。

他还说“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兰亭集序》,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

翻译过来,王羲之的楷书无论楷书行书都是天下第一之绝。

其次,还有记载的是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右军书目》里说过:“《乐毅论》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列为王羲之楷书第一,《黄庭经》雍容和穆,笔致婉丽列为第二“的论述。

翻译过来,说在王羲之楷书里《黄庭经》是数一数二的佳品。黄庭经与乐毅论合在一起,还是天下第一楷书。

更令人称奇的是,清末民初大书法家曾熙,曾把《黄庭经》与《瘗鹤铭》做过临摹比对,认为两个笔法同出一辙,相互表里 ,而且专门推崇备至《黄庭经》认为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别的小楷只能做小楷放不大。反而《黄庭经》可以放大临,笔法结构仍然丝毫不影响,因此也可做中大楷书体来临写。

所以,从《黄庭经》笔法结构看,由于王羲之的书法基本褪去了钟繇隶书的意味,波磔笔画写法全变为撇捺,结体不再扁阔,从而创造了完备的楷书用笔准则,王羲之的小楷被后人誉为“千古楷法之祖“,《黄庭经》与《乐毅》论作为天下第一楷书是当之无愧的。

黄庭坚的《清明》,为什么有人说是最特别的清明诗

谢邀。
黄庭坚的《清明》,为什么有人说是最特别的清明诗?


写清明的诗很多,一般以清寒为主,那么黄庭坚的作品被称为“最特别”的,自然就是诗歌主旨超出了这些常道。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是一首仄起(“节”是入声字)不入韵,押平水韵“十一尤”部的七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出对句情绪完全相反,这是一点独特。

清明时节,桃红李白,含笑盛开,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却令人感到凄凉。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春雨滋润郊野旷原,草木变得青绿柔美。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赋予这首作品独特之处的,正是黄庭坚这种站在身在事内,眼光却高在事外的心态。在他的眼中,清明的无限春光,不过是反衬出荒冢的凄凉,而齐人的无赖,介子推的高洁,都是繁华落尽之后的笔上清谈,于他们本人并没有任何意义。

联想到自己在官场的际遇,我们这么坚守着自己的人格操守,后人又能记得我多少呢?

此为简答,另有长文详述分析,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关注查看。

黄庭坚的《清平乐》的意思是什么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是一首惜春词。全词把春的形象拟人化,对词人来说,春天的消逝就像是失去了亲人一样。上片是词人的幻想,他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它回来和自己同住。

无人知道春天的去向,可词人仍然抱有一线希望,或许黄鹂会知道春天的踪迹。但黄鹂的啼叫声也无法给他解答,这更加重了黄庭坚心中的寂寞。

全词委婉曲折,惜春之情层层加深,读者被带入到浪漫的想象中,寻春恋春,意犹未尽。

黄庭坚书法造诣如何

“黄庭坚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苏黄米蔡,可以说宋四家应该都是开宗立派的大师,都是底蕴深厚,风格迥异,独具个性的苏家。而在其中书风最为突出的,最具开拓精神的应该是黄庭坚和米芾了。

黄庭坚在诗歌上是名动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山宗师,他拜在苏东坡门下,成为“苏门四学子”之一,与苏东坡并称“苏黄”。但其本身诗歌水平极高,在宋诗的对后世的影响力上甚至超过了苏东坡。

他自有聪颖,又勤奋好学,对自己的书法要求极高,总是在不断求新求变,总是不满意自己的旧作。他49岁之前,心追晋唐,以二王为宗,又沿着苏东坡的路线走,书法受苏东坡影响甚多。49岁之后,看了镇江焦山江心岛《瘗鹤铭》摩崖石刻,误会为右军所书,于是痴心临摹,深入其中,不过也算是歪打正着,于书道上大彻大悟,促进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的形成。

从客观上看,黄庭坚与苏东坡是中国书法史上早于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书风的笼罩而远溯先唐碑版或者说进行碑帖结合的书家。他们二人互相影响,又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开拓,最终都成为了一代顶级的书法大家。

黄庭坚的草书是“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加上观察舟楫划桨,逆流而上,舞蹈中宫紧缩,大开长合,形成独特结构和用笔。然其参禅妙悟,虽多理性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而其用笔,相形之下更显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亦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可以说,黄庭坚是晋唐之后,难得的开宗立派,创新和变革书风,形成自己独特的强烈的书法艺术魅力的书法大家。其在书法史上崇高的地位,没有一点是虚的,全都是实打实来的。

最后,黄庭坚是诗坛宗师,书坛北斗,诗书都足以匹配其千秋之名。

北宋诗人黄庭坚有什么样的治诗理论

北宋诗人黄庭坚(1045一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是苏门四学子之一,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

黄庭坚一生不但写诗,硏究诗,而且又提出很多的诗歌理论。例如他主张:“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庭,忿怨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换成现代的话就是说,诗歌主要是吟诵人情人性的,而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