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接触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真正的接触吗?与新冠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被感染的几率是多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什么是接触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真正的接触吗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通常接触是一种人为的感官,后来引伸到物体。但是如果考虑到微观结构,“接触”又将变的不一样。为了能够将宏观接触与微观接触统一起来,接触力可能是个很好的选择。下面,我们详细讨论一下。

1、接触的定义

从文字表面上看,接触指的是两个物体互相碰到,距离为零。比如我们的手,手触碰到物体能直接反馈到大脑,告诉我们手碰到东西了。如下图。

我们的手之所以能够感受到触碰到其他物体,就在于手能感受到力的作用。当手触碰到物体,手的触碰位置受压,从而反馈给大脑。从这个角度来讲,接触的物体要有力的作用。

但这有引来另一个问题,如下图,互相紧挨着的纸箱仅受重力作用,彼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但是从宏观上来看,两者是接触的。此时,接触力为零。

由此可见,接触的条件:1)距离为零;2)接触力大于等于零。这里特别提出接触力,原因在于下面的微观“接触”。

2、宏观接触

宏观接触就是普遍意义上的接触:即两者的距离为零。接触面可以存在力的作用,也可以不存在。下图为小球与弹性面的接触,随着力的增加,接触面积也在变大。

力学上来的接触模型有很多种,通常都需要进行2个方向的定义:1)法向限制穿透;2)切向定义摩擦。最早,德国科学家海因里希·赫兹(没错,就是那个频率单位的赫兹,下图),首先对两个弹性体的接触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接触应力和接触面积。

3、微观“接触”

微观层面上,我们知道物体都是由原子等组成。对于一些晶体结构,其内部原子排列成周期性,如下图金刚石的晶体结构。从中可以发现,原子与原子之间并没有紧贴着,而是存在一定的距离。

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存在,任何物体内部的分子/原子都不可能紧密贴合。以范德华力为例,距离过近会表现出斥力,而且距离越近斥力越大。相反,距离过远会表现出吸力,距离越远吸力越小。如下图。根据这一模型,假如两者紧贴,那么分子间的斥力将是无穷大。

由此可见,在微观领域,距离不可能为零。所以,我才考虑接触力,从而将宏观和微观的接触统一起来。即:只要两者之间的接触力(包括宏观力和分子力)存在,两者肯定接触。

4、总结

宏观方面,接触指的是距离为零,微观方面则距离始终不为零。所以,如果以距离为零作为接触的定义,我们会发现实际上物体永远不会发生接触。

为了能将宏观接触与微观接触统一起来,接触力是个很好的途径。当分子间距达到合适值,范德华力表现为斥力时,说明两者过近(“接触”了)。

与新冠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被感染的几率是多少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而且传染途径比较多,如飞沫传播、粪口传播、接触传播等,实在是让人们防不胜防。加上人们普遍易感,所以说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密切接触者几乎都会被传染而发病,并且在病毒潜伏期还有传染性,还会在不经意间传染给其他人,这也是新型冠状病毒比较可怕和能够在短时间内大范围感染的原因所在。

与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密切接触史的人不论接触者是否有症状或确诊,首先应该告诉社区医学观察人员并保持联系,并单独居家医学观察至少24天,观察期间自测体温、佩戴口罩、避免和其他人近距离接触、紫外线居室消毒(紫外线、过氧乙酸配制液)、注意是否出现发热、干咳、流涕、流泪、乏力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在观察期间出现以上症状时立即联系社区医学观察人员,听从安排尽早到发热门诊就诊。个人还要注意以下生活细节,避免病毒传染给身边的人。

1.主动将自己隔离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内,并且要缩小自己的活动范围,确保公共区域(厨房、浴室等)定时通风,并且每天消毒。

2.尽量避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密切接触,家庭成员都应该佩戴口罩,口罩需紧贴面部,在居住空间中不要接触和调整口罩位置。口罩因分泌物变湿、变脏,必须立即更换。摘下并丢弃口罩之后,进行双手清洗和酒精消毒。

3.个人应该在饭前便后清洁消毒双手,使用洗手液和流水洗手时,最好使用一次性擦手纸。如果没有,用洁净的毛巾擦拭,毛巾变湿时需要更换。

4.偶然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纸捂住口鼻,手纸直接丢弃,并或正确清洗双手(如用普通的肥皂/洗涤剂和清水清洗)。

5.家属应尽量不要接触和使用你的牙刷、香烟、餐具、饭菜、饮料、毛巾、浴巾、床单等物品。餐具也要单独使用,使用后自己清洗消毒后独立放置。

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谢谢阅读!

与有接触过新型冠状病人的人接触会被感染吗

这问题让人有点难以言喻,窃认为与有新型冠状病毒的人接触是否有传染性,要从多方面想,如时间长短,距离远近,是否同吃同一个床铺睡了,是晴天接触还是雨天接触。总的来说,同新型冠状病毒的人接触过到底是否有传染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既然谈它变色,不如检查放心。

四十年代,轰动美国的罗斯威尔事件,真的是第三类接触吗

1947年7月8日美国《每日新闻报》刊:“耸人听闻”的消息“空军罗斯威尔发现坠落的飞碟“,这条新闻立即被《纽约时报》等各大报刊转载世界。随后美国政府坚称只是一个坠落的美国军方侦查气球。在这之后罗斯威尔事件就成为悬案。

地球第一类接触是什么意思啊

第一类接触是美国空军按照接触程度对UFO目击事件进行分类的规则中,第四个级别的程度,指的是在200米以内的近距离通过肉眼看见UFO,但没有发生任何实际接触的目击事件。

这个分类规则的提出者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天文学教授约瑟夫·艾伦·海尼克(Josef·Allen·Hynek),他是一个资深的UFO研究人员,曾在美国空军主导的三个非公开的UFO研究计划中连续担任了22年的科学顾问。

这三个计划分别是:

  • 1947年-1949年的信号计划(Project Sign);
  • 1949年-1952年的怨恨计划(Project Grudge);
  • 1952年-1969年的蓝皮书计划(Project Blue Book)。

其实严格来说,蓝皮书计划就是信号计划和怨恨计划的延续,因此这三个计划现在一般被合称为“蓝皮书计划”。

这是由美国空军所主导的一项十分著名的关于不明飞行物的调查研究计划,它的第一任负责人是美国空军上尉爱德华·鲁佩尔特(Edward J. Ruppelt)——此人也正是“UFO”这个词语的发明者。

而在蓝皮书计划自1947年正式启动,至196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