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人生如逆旅(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在《临江仙》中写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其意思就是在人生的旅程中,即使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甚至还有不尽的荆棘与失意,我也是坚定行走的路人。

生活或许就是看着车窗外的景物渐行渐远,离我们慢慢地远去,我们才突然明白原来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匆匆的赶路人而已。一路艰辛跋涉,一路坎坷失落,为了抵达心中的圣地,无畏风险执着向前,其实谁又不是呢?行人,有几?我们都是逆旅中的行人!!!

这一生动身跋涉千里,吹过数不清的风,看过望不尽的景,尝过佳肴与苦味。曾经呆呆地望着窗外,听着记不起是谁的歌谣,幸运的是佳人,撩动了心中的悸动,可惜车已到站,终究归于人海之中,不舍难离。

人生是一场修行,难舍难离是煎熬,毅然前行需要勇气。生活不该蛰伏,如果有一天你选择扬帆起航,路途的景震撼人心,也不枉一腔的热血,对得起当初的抉择·出发。走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乘风破浪趁年华,策马扬鞭响狂狼。

生命的跋涉从未止步,“哪怕畏途巉岩不可攀,也要会当凌绝顶;哪怕无人会登临意,也要猛志固常在。生活,诗酒自酣,不可谓不是一大乐事,左臂擒酒杯,右手执筷,一边吃肉喝酒,一边对空吟诗。酒意上心头,诗从意中来,酒沾衣裳矣,亦是达然境。

注:《临江仙》原文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出处

有以下诗句:

1、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出自宋代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

译文: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

2、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译文:人的多愁善感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情结和风花雪月无关。

3、人间有味是清欢。

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译文: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出自宋代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5、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出自唐代罗隐的《自遣》

译文:今天有酒就痛快畅饮喝他个酩酊大醉,明日的忧虑就等明天再烦愁。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出自那首诗

  •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 出自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为何会写“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出自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大意是人生如同旅馆一样,我也是个行人。意在表达对临别友人的劝慰之意,人生辗转在所难免,就把自己当做一个走在旅途中的行客,享受所到之处的每一段旅程就好。临别不一定要悲伤哭泣,也可以潇洒豁达,快意前行。

《临江仙·送钱穆父》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此时苏轼正在杭州担任知州,友人钱勰(字穆父)将从越州迁任瀛州知州,其实是被贬的谪迁。钱勰中途经过杭州,而苏轼也即将离开杭州,二人再次短暂相聚,即将各奔东西。苏轼在被贬一事上似乎很有心得,大概是习惯了这种几经辗转的生活,于是在酒席上作词劝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好友。

《临江仙·送钱穆父》赏析

上次京城分别,到现在已经三年了,你辗转漂泊走遍了很多地方。如今再次相逢,你的笑容仍如春天的温暖。你的心如同一口古井不起波澜,你的节气如同秋日翠竹经霜不凋。虽然我对你着急连夜出发感到惆怅,连送行的云月也变得黯淡,但是歌女们也不用故作悲伤的曲调,毕竟人生就像旅馆,我们都是行人。这首词虽然是给友人的临别赠言,但是并不低沉压抑,而是豁达开朗。

这首词既是苏轼对临行友人的宽慰,也是对出于被贬之路上自己的开解。苏轼虽然仕途不济,但是好在他性格豁达,能够自我调节。这“被贬”二字伴随着苏轼一生的创作历程,但是苏轼仍创作出很多意境开阔、气势宏大的作品而很少顾影自怜,这一点十分难能可贵。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出自苏轼的哪一首词,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谢邀:

开篇明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很有名的两句话,出自苏轼的送别词《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与钱穆父曾同朝为官,两人志同道合,情同知己。钱穆父很仰慕苏轼的才华,苏轼也很敬佩钱穆父的胆识与人品,两人经常在下班之余吟诗作赋,谈论文学,诗词唱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1年)十月,钱穆父从越州任上调往瀛州,于次年春天从越州出发,途中正好经过杭州。当时苏轼正在杭州知州任上,他听闻钱穆父到了杭州,于是立刻将车马劳顿、风尘仆仆的钱穆父接到到自己的家中。

好友重逢,而且是在异地重逢,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苏轼为老友安排了隆重的接风仪式,两位朋友在杭州还共同游览了风景如画的西湖。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况且两人都有各自的工作需要去做,所以苏轼在杭州又为钱穆父安排了隆重的送行仪式,在钱穆父即将踏上前往瀛州的路上,苏轼还为钱穆父送上了一首词作,为好友赠行,这首词就是《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一生交游广阔,挚友很多,他对友人坦诚相待,与朋友推心置腹,表现在词作中的是苏轼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从元祐初年两人同朝为官算起,到元祐三年钱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苏轼赋诗赠别算起。此次两人在杭州再次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真是岁月如流,人生何处不相逢呀,所以苏轼也不无感慨地说“一别都门三改火”。

三年来,钱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两人的友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情谊愈深。

杭州再次相逢,两人欢聚欢笑,友情的可贵犹如春风入怀一般温暖,这样的相聚、以及相聚带来的欢乐可以将仕途上带来的种种不愉快消散地无影无踪。

苏轼在送别词中还赞誉了钱穆父为官以来的高风亮节和为人处事的操守。这不是苏轼的过誉之词,而是他真实情感的表达,因为真正的友情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钱穆父有苏轼这样的知心朋友、这样的知己,何尝不是快慰人心的事情呢?在这三年里,虽然两人在两地各自忙碌于自己的工作,未曾谋面,但两人依旧保持着书信往来,诗词作为他们共同的爱好,也频繁见诸于书信中。

相对静坐而不觉冷场,相隔万里而不觉距离,这不就是知己的真谛吗?知己就像黑夜中的一盏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