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明朝将领(萨尔浒之战,如若是明中的王阳明亲自统帅,有获胜可能吗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萨尔浒之战,如若是明中的王阳明亲自统帅,有获胜可能吗

如果萨尔浒之战由王阳明来指挥,必定会取胜。王阳明是明朝大儒,他的“心学”开创一代学术新风。直到近代的日本,在明治维新,高喊“脱亚入欧”的时候,依然奉王阳明的学说奉为圭臬。当年蒋介石去日本留学,他就发现一种现象,日本人在坐电车的时候,很多人手里拿着一个小册子,看一段就闭目思索片刻,然后继续看下一段,就这样周而复始。

蒋介石后来打听,原来日本人看的是王阳明的学说。日本人在总结日本的腾飞时,认为王阳明的学说给日本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日本的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就随身带着一个印章,印章上刻着“一生俯首拜阳明”。

为什么这么多年,这么多人这么崇拜王阳明,这是因为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三个半圣人”之一。他不但是一代思想宗师,开创了“心学”理论。还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是少有的书生因军功封侯之人。在他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战争,著名的宁王造反就是他平定的。因此,他是中国人眼中“立德、立言、立功”的圣人。

而萨尔浒之战是明朝后期,明朝和努尔哈赤的一次决战。这一次战役,决定了辽东局势的走向。这次战役,明军出动十万人马,攻打努尔哈赤的六万后金军,结果遭受了惨败。明军共损失兵力约45800余人,战死将领300余人,丧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

这一次战役,明朝征调了国内最能打仗的将领,最精锐的士兵,携带了大批火器,以优势人马攻打敌人,却遭到了这样的惨败。这使得辽东的局势变得不可收拾,努尔哈赤随后转守为攻,攻下了大片土地。乾隆评价这一战,“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沈阳,王基开,帝业定。”

这一仗后,明朝对这一次战役也进行了教训总结。最后总结的教训第一条,就是指挥这一次战役的明军统帅杨镐庸碌无能,指挥失当。杨镐此人,在早年的援朝抗日的战争中,就曾经因为指挥错误,造成优势明军被日军打败。可是,多年之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已经被事实证明无能的他,居然担任了明军的统帅。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明朝官僚阶层的腐败。为了自己势力的私利,根本不拿国家和将士的命运当回事。同时,特显示了明朝君臣轻敌自大的一面。自以为努尔哈赤不堪一击,杨镐去只是走个过场,大功手到擒来。

而杨镐此人确实不是当统帅的材料。他去了以后,自以为和李如柏有旧,想依靠李如柏为支持。可是李如柏知道努尔哈赤的厉害,在战斗中半心半意。而他与部下刘綎不睦,就处处刁难刘綎,连刘綎的兵马没有到齐就催着刘綎进军。以至于刘綎认为杨镐就是要自己去送死的。

而在军事部署上,杨镐不顾实际情况,兵分四路。他既不亲自到前线指挥,也不明确规定各部的利害变更线。结果几路人马成为互相之间没有配合的孤军,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了威吓努尔哈赤,杨镐居然在出兵前给努尔哈赤去信劝降。在信中,杨镐将自己的兵力部署和出兵时间向努尔哈赤和盘托出!这使得努尔哈赤得以实施他的战略,“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依靠杨镐提供的情报,努尔哈赤顺利的打赢了这一仗。

我们看杨镐的所作所为,如果他不是明朝的统帅,和努尔哈赤素无交往,我们真可以怀疑他就是努尔哈赤派在明朝的奸细。后来,李如柏在战败后,为了摆脱他人对他的怀疑,洗清自己与努尔哈赤的瓜葛,就选择了自杀。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出,萨尔浒之战,如果明朝君臣对努尔哈赤有足够的重视,准备工作更仔细一些,尤其是不选用杨镐这样的庸才,明朝还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既然说,杨镐这个主帅的原因是萨尔浒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那么,如果主帅换上王阳明又会如何呢?我的看法是,明朝肯定能够取胜。

这是因为,明军有几个优势,能够碾压后金军。首先是兵力,明军十万人,后金军六万。二是军队构成,明军是久经战阵的将士,是多兵种的混合军队,作战能力强。而后金军并不是大家认为的全是骑兵,它的主要组成是重步兵,除了骑兵部队,整体的作战能力并不强。三是装备。明军装备了大批的火器,而后金军只有弓箭。武器装备上的代差会给战争带来多大的影响,我们就不多加评论了。在这次萨尔浒之战中,由于被袭击,明军的火器只发挥了一次作用。就这仅仅的一次,还杀伤后金军千余人。

由于装备的代差,后金军只得寻求和明军野战。而野战只能投入以骑兵为主的部分兵力,这样虽然后金军有六万人,实际上投入战场的绝不会有那么多人。如果明朝的统帅足够明智,不让后金军找到野战的机会,那么后金军必败无疑。即便是与后金军野战,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发挥火器的威力,后金军依然是必败无疑。

这样一看,萨尔浒之战的胜利难度并不大。可是,由于杨镐胡乱布置,放弃指挥,泄露军机,明军的巨大优势被他化为乌有,最终招致惨败。

如果明朝统帅换上王阳明,那么局面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看王阳明的指挥过的战例,就能够感受到他作战指挥的特点。他首先会广泛的收集敌人的情报,对敌人了如指掌,甚至连敌人内部的矛盾都能够刺探到。第二,他用兵以计为先。王阳明在进行军事行动的时候,不崇尚以直接的作战取胜,更多的是先以计混乱对方的军心,瓦解对方的士气,然后一击取胜。第三,他军纪严明,爱兵如子。他的部下都愿意为他效力。第四,他的军事部署不拘一格,以适应战争的需要为准。

这样,如果王阳明来指挥萨尔浒之战,那么,杨镐所犯的错误就不会存在。这样一个中等难度的战役,王阳明应该很轻松的就能够取胜。

但是,这一切只是假设。斯世已无王阳明,庸臣误国有杨镐。萨尔浒之战终究以明朝大败载入史册。

如果李如松还活着,萨尔浒之战结局会怎么样呢

李如松活着也不能扭转大局。萨尔浒之战明朝败于辽东军备松弛,武备荒废加上明军采取分兵之策被努尔哈赤制定的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所打败。即使李如松还在,也改变不了整个辽东武备废弛的局面,也改变不了明朝流民日渐增多,农民起义日渐增多的局面,明朝也会灭亡。

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今辽宁铁岭人。祖上并不是地地道道的汉人,是来自朝鲜的附民,自称祖先是唐末避乱迁入朝鲜的汉人。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明朝名将。李如松最出名的历史事件就是在壬辰抗倭援朝战争给明军带来了巨大的胜利。

在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他制定了侵占朝鲜继而征战明朝的战略,率领日军在1592年在渡过对马海峡之后登陆朝鲜,壬辰倭乱爆发。当时朝鲜武备松弛,被丰臣秀吉一路势如破竹,两三个月朝鲜18道全部沦陷,丰臣秀吉带兵打到鸭绿江。膨胀的他要求占领朝鲜,并让大明的属国向他称臣,大明一片哗然,崇祯帝最终决定要征战日本,第一支派遣的军队被日军埋伏吗,副将史儒战死,部队损伤惨重,主将祖承训侥幸死里逃生。

朝廷改派李如松去征战。在平壤之战中,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全歼日军2000余名,平壤城内日军立时乱作一团。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在这种恩威并施下,明军将士无不奋起杀敌,李如松自己的坐骑被火炮打死,立刻换马继续征战,将士看将军尚且不怕死又有何惧,日军败局已定,小西行长率军从冰封的江面突围,但是明军用火炮摧毁冰面,一举击溃日军。

明朝在萨尔浒大战中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呢

问题的提出发生在1619年的萨尔浒战争,是明帝国政府为遏制东北地区的努尔哈赤部之崛起势头,而发动的一场“突袭作战”。在这场突袭作战中,明朝政府因战略战术失误损兵折将,而努尔哈赤也借助这场胜利,不仅极大的扭转了双方在东北地区的实力对比情况,还为其之后的进一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那么,在这样一场意义重大的战争中,明政府到底投入了

微信